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拓展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拓展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过去,开展社会实践的形式多为社会调查、文艺演出、慰问孤家寡人等,形式较为单一。在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形式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新形式,拓展社会实践的新项目,丰富社会实践的新内涵,使其在形式及其广度、深度上不断发展,赋予其更加丰富的时代特点和生机活力。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拓展

在过去,开展社会实践的形式多为社会调查、文艺演出、慰问孤家寡人等,形式较为单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单一的社会实践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一)坚持社会实践形式的“四个结合”

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是实践教育的本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律,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平台,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地方发展需求相结合,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学生实际相结合,引导大学生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使广大青年学生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在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形式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新形式,拓展社会实践的新项目,丰富社会实践的新内涵,使其在形式及其广度、深度上不断发展,赋予其更加丰富的时代特点和生机活力。

(二)推进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

实施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有利于知识的融合和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真正通过社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更加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一方面,高校、二级学院应结合自身特征,应该面向广大学生,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勇于突破已有的模式和框架,设计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形式,避免学生盲从参与,推出长期稳定且实践效果好的项目,如与企业搭建实践实习岗位、与社区建立志愿者服务小分队、与农村乡镇成立“三下乡”调查组等,更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认识社会、接触社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思想具有差异性,学生可针对自己的专业及其兴趣,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自行组建社会实践团队,自主申报实践项目,自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三)探索互联网+的形式创新(www.xing528.com)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各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实践网站,对实践活动功能、内涵、内容、基地、成果等进行系统梳理,供学生日常学习和浏览,构建一个信息发布、网络学习、交流互动的综合性平台。努力增强新媒体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定期发布最新通知公告和活动新闻,规定网络学习时数。要求不同年级必须完成相应的学时,举办诸如“感人语录”评选、“实践达人”卡通形象设计比赛、博客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的网络评选活动,建立校、院两级官方微博,构建信息交流的实时互动平台,扩大社会实践工作的渗透力和辐射面。

(四)发挥参与各方的主体作用

高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应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广泛征求参与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和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设计社会实践的组织方式、活动形式、评价机制、提升方案等内容。在社会实践的形式上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生产实习、文化传播、科技咨询、卫生保健等,也可让学生自我组织团队调研、模拟创业、发明创造等创新活动。同时,要重视职业岗位见习实践,锻炼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大学生跳出“死读书,读死书”的传统模式,追求学以致用,从实践中再学习,并实现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此外,要不断摸索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方法,做到前期调研、中期开展、后期跟踪的全程服务,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兼顾全面。

(五)扩大学生参与的覆盖范围

着眼全体学生,在完善“精英实践”与“大众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组织模式从精英实践向大众实践的转化。一方面,当前不少高校仍然坚持“精英实践”的组织模式,如抽调校团委、团总支、班级团支部和优秀学生干部组成若干支二级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集中力量,重点指导。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有更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组织纪律性,能更好地宣传、提高所在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且便于日常管理和开展具体工作。但“精英实践”组织模式在组织社会实践队伍时更多的是考虑学生干部和学生骨干,有限的队伍规模阻碍了更多同学的积极参与,忽略了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需求,影响了大部分同学分散实践的社会效果,忽视了普通学生的成才需要,因此单纯的“精英实践”满足不了社会对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普遍要求。但另一方面,如果单纯全面推行“大众实践”,部分学生对待社会实践也存在着投机取巧心理,抓住活动管理的漏洞,通过各种关系取得假的社会实践鉴定,敷衍了事,不仅无法达到良好的社会实践效果,而且还丧失了宝贵的诚信品质。因此,大众实践模式的运用必须配合加强与服务单位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加强对实践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才可能让更多同学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避免实际操作管理方面的精力局限。因此,从现实的可行性来看,依靠目前社会资源完全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大众化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还需要继续通过一部分优秀骨干学生的社会实践来带动其他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要积极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基地,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辐射状网络,按地区、时间或项目分组,为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实践指导或创造实践机会。在完善“精英实践”与“大众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组织模式从精英实践向大众实践的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