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研究是相对于定量研究而言的。定性研究是对研究对象质的规定性进行科学抽象和理论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需要选定较少的样本对象进行深度的、非正规性的访谈。而定量研究是利用各种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量化分析和处理的过程。定性研究一般先于定量研究进行,有时候为了解释定性研究的结论,也会补充实施定量研究。
(一)定性研究的含义与特点
1.定性研究的含义
关于定性研究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国外学术界一般认为定性研究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中,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性与非参与性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分析方式以归纳为主,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通过证伪法和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个人背景以及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必须加以考虑;研究过程是研究结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必须详细记载和报道。”它通过观测、实验和分析等来考察研究对象是否具有这种或那种属性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是否有关系等。由于它只要求对研究对象的性质作出回答,故称定性研究。近年来盛行的所谓质的研究方法,实际上也属于定性研究的范畴。
定性研究发端于19世纪,在20世纪20—30年代因社会调查运动而开始得到发展。早期的定性研究是从调查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开始的。在社会调查运动中,定性研究仍是一种附带性工作,没有人意识到它的价值。但这一种局面由于人类学的兴起而改变,人类学的兴起标志着定性研究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而存在。人类学研究因强调现场调查、人种志研究而使定性研究逐渐得到认可。随着人类学研究的发展,定性研究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开始凸现。拉伊提出了在课堂研究中应强调定量与定性方法并重。而真正向社会研究中的定量化倾向发起挑战的是沃勒尔。他认为,儿童和教师不是教与学的机器,而是与复杂的社会联系须臾不可分割的一个完整的人,学校本身也就是一个社会,因为人生活于其中。因此,他主张不要用统计等定量的方法来研究社会。1965年,皮亚杰对“心理测验”提出了批评,认为只进行数量上的研究,而不进行质量上的分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与此同时,美国的研究者提交了许多使用定性方法的论文,在定性研究者与定量研究者之间出现了大量的对话,一些在定量研究界享有很高声誉的研究者开始探究定性研究的特点、规律并提倡应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运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它主要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它以普遍承认的公理、一套演绎逻辑和大量的历史事实为分析基础,从事物的矛盾性出发,描述、阐释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定性研究,要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将同质性在数量上的差异暂时略去。定性研究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没有或缺乏数量分析的纯定性研究,结论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较浓的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定性研究。
2.定性研究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后,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开始对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定量研究传统进行反思,并从不同的理论传统与学科领域出发,在总结过去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新的研究主张,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QR),又称质的研究、质性研究。定性研究范式的主要特点如下:
在研究目的上,定性研究更重视对事实的解释性理解,强调“事实”本身必须通过研究者主观的诠释才可能揭示其意义。
在研究情景上,定性研究更强调研究情景的自然性,主张在现有的环境下开展研究,研究者不做预先安排。研究者关心行为发生时的情境,认为只有在发生行为的情境中观察行为,才能更好地理解行为。因此,他们通常会深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而且得到的结论也是独特的、受背景制约的。
在研究策略上,定性研究更为开放和灵活,主张在研究前不对研究问题作详尽的假设,只提出大体的研究思路。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更多地采用访谈、观察、档案分析等方法,强调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自身的体验,主要以文字化的描述为主。资料的表达通常采用文字或图片的方式,研究中的描述主要依据是交谈记录的副本、现场笔记、照片、录像带等。
在资料分析思路上,定性研究多以归纳分析为主。定性研究形成理论的方式是自下而上式或是归纳式的,研究者将抽象概括或理论假设建立在已经收集到的资料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理论来解释资料。
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上,定性研究反对定量研究的价值中立原则,主张研究者应当积极与研究对象密切接触、互相影响,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往互动,通过移情作用来获取资料信息,并认为这是研究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几种主要的定性研究方法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目前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深度访谈法、焦点小组座谈会、文献研究法、投影技法等。
1.观察法
观察法主要观察人们的行为、态度和情感。它是不通过提问或者交流而系统地记录人、物体或者事件的行为模式的过程。当事件发生时,运用观察技巧的社会调查人员应见证并记录信息,或者根据以前的记录编辑整理证据,包括被调查者使用行为观察、生活形态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观察法的特点表现为:①观察法是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②观察法是系统性的观察;③观察法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观察;④观察法是借助一定观察工具进行的观察;⑤观察法是对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的观察。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观察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自然观察法。它是指大学生在一个自然环境中(包括工厂、学校、社区、田野等)观察被调查对象的行为和举止,以获取与调研主题相关的信息。②设计观察法。它是指社会实践团队事先设计模拟一种场景,大学生在一个已经设计好的并接近自然的环境中观察被调查对象的行为和举止。所设置的场景越接近自然,被观察者的行为就越接近真实。③掩饰观察法。如果被观察人知道自己被观察,其行为可能会有所不同,观察的结果也就不同,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也会出现偏差。掩饰观察法就是在不为被观察人、物或者事件所知的情况下观察它们的行为过程。
观察法的优点表现在:观察能够避免人们在言行上的不一致。通过观察所获取的信息客观真实,能够为社会实践主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另外,观察法也可以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从而准确地解释定量研究的结果及意义。观察法的弊端表现在:完全参与性的秘密观察会引起被观察者的反感。公开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的方法会使被观察的群组或个体意识到这是研究,并且有人在观察自己。被观察的群组或个体可能会隐瞒有关信息,使我们不能获取相对完整的信息。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观察法的基本要求:①注意观察的客观性。因为进行社会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收集到真实可信的资料,然后通过对社会调研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虚假、伪造的观察不但毫无意义,而且会危害社会。因此,观察的客观性要求观察者如实地记录所观察到的情况,不能按着自己的好恶任意增减或歪曲事实,也不能只记载对自己有利的事实而不记载于自己不利的事实,更不能为了充实自己的研究题目凭主观去臆造根本不存在的事情。②注意观察的全面性。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面对的任何事物的构成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所以它也就具有多方面的属性、多方面的联系、多方面的表现形式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在进行社会调研时,也必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多方面观察,这样才能认识到事物的全貌。如果只了解事物的某个方面、某个层次、某角落,就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甚至会造成观察的失误。③注意观察的深入性。事物的形成往往都是很复杂的,要想真实地、深入地调查了解某一事物,必须深入进去进行细致的观察,不能走马观花。要透过表面,了解事物真实情况,得出符合事物真实面目的正确结论。④注意观察的持久性。观察事物时必须坚持长期持久。因为短时间不能了解某一事物的全过程。没有长期的观察,了解的情况往往是一时的、片面的,甚至是虚假的,⑤遵守法律和道德。在进行社会调研的过程中,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律上禁止观察的地方不要去观察,如禁止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同时,也要遵守社会道德,不能做违背观察对象意愿的事情,遵守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宗教信仰。
2.深度访谈法
深度访谈是社会实践中经常使用的定性调查方法。它与结构式访谈相反,并不依据事先设计的问卷和固定的程序,而是只有一个访谈的主题或范围,由访谈员与被访者围绕这个主题或范围进行比较自由的交谈。
根据访谈的性质,可以将实地研究中的深度访谈细分为正式访谈与非正式访谈。正式访谈是指调研者事先有计划、有准备、有安排、有预约的访谈。非正式访谈则指的是调研者在实地参与研究对象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随时碰上的、无事先准备的、更接近一般闲聊的交谈。(www.xing528.com)
社会实践中运用深度访谈具有以下优势:消除了被访问者的群体压力,因而每个被访问者会提供更真实的信息;一对一的交流使被访问者感到自己是注意的焦点,更容易与访问者进行感情上的交流与互动;在单个个体上的交流时间较多,这可以鼓励他们提供更新更多的信息;可以更深入地揭示隐藏在表面陈述下的感受和动机;不需要保持群体秩序,更容易临场发挥;在一些情况下,深度访谈是唯一获取信息的方法,如竞争者之间的调查和有利益冲突的群体之间的调查等。同时,社会实践的深度访谈,也有一定的不足和劣势。例如,深度访谈成本相对较高,调查速度较慢,相对访问时间较长,相对拒访率较高,调查范围有限等。
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深度访谈要注意以下的程序与技巧:①访问的准备。根据社会实践调研的目的提出理论假设;准备提纲和问题;获得相关背景知识;了解访问对象的情况;准备工具(笔、纸、录音、摄像等器材)。②进入访问。自我介绍;说明来访目的、如何挑选访问对象、保密措施;先交流双方都熟悉的内容,活跃气氛,再进入访问。③访问控制。在社会调研中运用深度访谈法时,要注意做好访问控制。一方面是提问控制,主要是社会调研题目的转换、对问题的追问、合适的发问与插话、提问的技巧等;另一方面是表情与动作的控制,主要是访谈双方要轻松自然,不拘谨、不冷场。④结束访问。深度访谈要适可而止(时间不宜太长,一般1—2小时),注意把握住结束谈话的时机。⑤访问记录。深度访谈主要包括当场记录和事后记录两种方式。在深度访谈过程中,访谈者要做好访谈的记录,做到客观准确,翔实具体,全面深刻。
3.焦点小组座谈会
焦点小组座谈会是社会实践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定性调查方法。它源于精神病医生所用的群体疗法。焦点小组座谈会的形式:一般由8—12人组成,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的自然形式与一个小组的被测评者交谈,主持人负责组织讨论,从而获得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焦点小组座谈会的目的在于了解和理解人们心中的想法及其产生的原因。焦点小组座谈会的关键是使参与者对主题进行充分和详尽的讨论。因此,焦点小组座谈会有利于了解他们对一种产品、观念或组织的看法,了解所调研的事物与他们的生活的契合程度以及在感情上的融合程度。
一般来说,焦点小组座谈会在已经建立了一定设备的会议室内进行。焦点小组座谈会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被访问者对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焦点或热点问题的看法,从而获取被访问者对有关问题的想法与见解,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调查对象的内心世界,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焦点小组座谈会通常用于社会公众对社会某问题、现象、焦点或热点问题的了解、看法,所获得的结果是定性的,也是定量调查之前必要的步骤之一。焦点小组座谈会的结果可以为定量调查的问卷设计提供参考基础。
焦点小组座谈会的优点主要是:小组气氛活跃;团队精神、互动性强;能够激发创造力突出不同观点的差异;强调观点的自发性;容易表现出社会、文化的影响;操作方便等。焦点小组座谈会的缺点主要是:易受主持人的影响;观点并不一定都具有典型性;可能会压制真实或率真的意见;可能会忽视一些有远见的建议等。
实施焦点小组座谈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准备焦点小组座谈。一是环境确定。一般是有一个焦点小组测试室,主要设备应包括话筒、单向镜、室温控制、摄像机等,或者是带有闭路电视设备的起居室;此外还应有圆桌或椭圆桌、隔音设备等。二是征选参与者。一般是在商业街上随机地拦住一些人或是随机选择一些电话号码。征选时应极力避免在小组中出现重复的或“职业性”受访者。一个小组一般包括8—12名参与者。注意:并不存在理想的参与人数,应根据小组的类型而定,一般有8—12人。经调查发现,人们同意参加焦点小组座谈会的动机依次是:报酬、对话题感兴趣、有空闲时间、焦点小组有意思、受访者对某一社会问题知道得很多、好奇,它提供了一个表达的机会。
第二,选择主持人。拥有合格的受访者和一个优秀主持人是焦点小组座谈会成功的关键因素。对焦点小组座谈会主持人的要求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主持人要保持倾听而不是告知;能注意与会者的各种非言语信息;有能力处理不同与会者的争论;能够判断意见是否得到充分讨论和充分表达;具备中断别人谈话的技巧以及使讨论继续和转移问题的能力;能够创造轻松安全的环境;能够随时保持谈话处于掌握中,避免跑题;能够避免与会者中出现意见领袖;能够避免自己的观点介入,影响与会者的观点。
第三,编制讨论指南。编制讨论指南一般采用团队协作法。讨论指南要保证按一定顺序逐一讨论所有突出的话题。讨论指南是一份关于小组交流中所要涉及的话题概要。主持人编制的讨论指南一般包括三个阶段:①建立友好关系,解释小组中的规则,并提出参与讨论的个体;②由主持人激发深入的讨论;③总结重要的结论,衡量信任和承诺的限度。
第四,编写焦点小组访谈报告。访谈结束后,主持人可做一次口头汇报总结或正式的书面报告。正式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解释调研目的,申明所调查的主要问题,描述小组参与者的个人情况,说明征选参与者的过程,总结调研结果,并提出建议。如果小组成员的交谈内容经过了精心归类,那么组织报告的主体部分就很容易形成。先列出第一个主题,然后总结对这一主题的重要观点,最后使用小组成员的真实记录(逐字逐句地记录)进一步阐明这些主要观点,以同样的方式总结所有的主题。
4.文献研究法
文献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目标通过有关文献收集资料的社会调查方法。文献法的主要对象是文献。文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献是指一切文字和非文字资料,包括照相、录音等。狭义的文献是指用文字和数字记载的资料。文献有三个基本要素:第一,要记录一定的知识内容;第二,要有物质载体;第三,要有一定的记录手段,如文字、视频等。社会调查往往从文献调查开始,因为文献法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①通过文献调查得到启发,可以有的放矢地确定研究课题。因为利用文献调查法,可以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到别人研究了哪些方面问题,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哪些研究成果比较充分,哪些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②通过文献调查,可以形成对调查对象的一般印象。在进入实地调查之前,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对调查对象有一般的了解,这样在调查中应怎样观察、怎样访问、怎样抽样、怎样问卷,研究者事先心里就有了数,就可少走弯路,提高其他调查方法的效率。
文献法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类型。一是按文献存在的形式分类,文献可划分为:①文字文献,用文字记录的资料,包括公开发行的报纸、杂志、书籍、档案等;②数字文献,即各种统计报表,如统计年鉴等;③有声文献,用声音反映的文献形式,如录音带等;④图像文献,录像、照相、图片。二是按资料性质分类,文献可划分为:①第一手资料,也称为原始资料,是研究者没有经过中介环节而获得的文献;②第二手资料,是指对一些文献进行加工整理,通过中介而获得的资料。文献收集的主要方法:①参考文献查找法;②检索工具查找法;③专家咨询法。学会查阅目录,是文献调查的基本功,是引导人们查找文献的向导。收集文献的基本要求:①要根据研究课题收集资料;②收集的文献在内容上要尽量丰富和全面;③收集文献的形式要多样;④收集的文献资料要力求准确。收集文献的主要步骤:①根据研究课题,确定文献收集的范围;②做好文献收集准备工作;③文献的收集,即采用一定的方法把资料记录下来;④文献的分析整理。文献法的优点:①文献法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广泛了解社会情况;②文献法可以避免调查者对调查对象的影响;③文献法与直接调查法相比更方便、更自由;④文献法效率高、费用低。文献法的局限性:①文献法缺乏生动性和具体性,是间接得来的材料;②文献资料与实际情况方面有一定差距;③文献调查所得的资料落后于现实。文献收集完之后,要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评价,以决定资料的取舍,这是保证调查研究科学性的重要环节。文献的评价需要注意的是:①评价研究者的政治态度,文章著作中渗透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政治倾向,了解作者的立场,对掌握和利用好文献有益处;②鉴别资料的真实程度;③认识资料的客观性质。文献的取舍要根据文献的适用性和文献的素质来确定。在对文献的认识和评价基础上,根据调查目的的需要,将文献分成必用、可用、备用和不用等几个部分。调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挑选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加以利用。
5.投影技法
投影技法来源于临床心理学,旨在通过一种无结构、非直接的询问方式,激励被访问者将他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进行真实的表达。实际上,投影技法是穿透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使真正的情感和态度浮现出来的一种技术。一般做法是,访问者给被访问者一个无限制的并且是模糊的情景,并要求被访问者作出反应。由于情景模糊,因此被访问者将做出的是根据自己偏好的回答。在理论上,被访问者将他的情感“投影”在无规定的刺激上,因此被访问者并不直接谈论自己,所以就绕过了防御机制,在被访问者谈论其他事情或者其他人的同时,却透露了自己内心的情感。投影技法经常与调查问卷、观念测试法以及广告测试法一并使用。投影技法的关键特点是先展示给应答者某种模糊的非结构性物体、情形、语句或人物,并请他做解释。这种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人们在谈论他人、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或处理某些事情时会间接表达他们自己。
投影技法的常用类型主要是词语联系、角色扮演以及第三者角度。词语联系是研究者让被调查者看某个词或短语,并请他回答他最先联想到的一个或几个词或短语。在运用词语联系这种方法的时候,研究者通常会快速念出一连串词语,要求被调查者快速反应,从而不让心理防御机制有时间发挥作用,以此来挖掘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角色扮演是请被调查者扮演他人的角色来处理某件事情。第三者角度是指被调查者被问及他的朋友、邻居或一般人在某场合对某事件或某情形会如何反应、如何想等。研究者可以判断应答者如何把自己投影到这个第三者上,从而揭示出应答者的真实想法。
一般来说,投影技法有以下四种常见解决方案:
联想技法。联想法对调研者来说是一种非常实用和非常有效的投影方法。访问者给被访问者“一个词语”或者“一件物件”,然后要求其说出自己的感受。这种方法通常用于产品品牌的选择、广告主题测试等方面。在被调查者面前设置某一刺激物,然后了解其最初联想事物,最常用的为词语联想法。
完成技法。给出一种不完全的刺激场景或者语句,由被调查者来完成,常用的有句子完成法和故事完成法。句子完成法是被访问者拿到一段不完整的句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补充完成;故事完成法是给被访问者一个有限制的和一个有情节的剧情,让其投影在剧情中假定的人物上。
结构技法。最常用的是主题幻觉法,让被访问者看一些内容模糊、意义模棱两可的图画,然后要求其根据图画编一段故事并加以解释,通过被访问者的解释,了解其性格、态度及潜在需求。结构技法有多种用处,可以用来了解被访问者对两种商业机构类型的态度,对这些商业机构与产品之间的协同性的理解;也可以测试被访问者对于某种产品和品牌的态度的强度等。
表现技法。给被访问者提供一种文字或形象化的情景,请他们将其他人的态度和情感与该情景联系起来,具体方法有角色扮演法和第三者技法。投影技法的优点主要表现是:投影技法是一种无结构的、非直接的询问方式,可以绕过人们的心理防御机制来获取真实的信息,尤其适用于涉及隐私或者敏感性的问题。投影技法的缺点主要表现是:需要专门的、训练有素的调查员;调查成本比较高,投影技法对调查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有时候还需要心理学专家参与答案的分析工作,因此增加了调查成本;解释偏差比较大,投影技法对答案的解释比较困难,具有比较强的主观性,因此可能会存在比较大的解释偏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