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及创新能力培育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及创新能力培育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就是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的人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形成性评价能及时了解阶段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及创新能力培育

评价是人们对价值关系的认识或反映,实际是以人为主体、以价值关系为客体的一种新型关系。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是依据社会实践活动目标对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社会实践活动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也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判断过程。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管理等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实践效果的评价和教师实践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作用

高校实施科学合理的评价,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进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体验到成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达到预期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1.为改进实践教学提供依据

著名教育评价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科学合理的评价要求教师评价时不只是简单地判断或褒奖,而应注重具体引导,应更多地从内容、方法等方面去点拨和启发。教师利用评价的结果可以明晰社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实践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方式方法是否有效,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状况,从而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实践教学评价是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的,如果评价后的学习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符,则表明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如果评价后学生的学习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不相符,那么教师就必须重新考虑教学目标的适当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考虑如何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

2.增强师生的内部动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激励能激发人的潜能,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教师、同学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熟。科学的、合理的评价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激励和强化作用。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的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使教师和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科学合理的评价要遵循实践教学规律。定期对实践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判断哪些做法符合规律、哪些做法违背规律、实践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达到程度如何,这都有利于调整实践教学过程,促进实践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对教师来说,适时的、客观的教学评价,可以使教师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令其明确如何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实践教学工作效果;对学生而言,适当的、合理的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实现社会实践目标的信心,增强学生完成社会实践任务的决心。

3.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确保各项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质量评价,可以促使教师对照评价结果不断地反省实践教学,促进整体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实践教学评价是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实践教学进行全面检查,并予以价值上的判断。它的目的不在于区分学生学业成绩的等级差别,而在于评价每个学生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除对学生的成绩进行价值判断外,实践教学评价还要判断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因而,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社会、家庭与学校增强对实践教学内在价值的认识,克服目前存在的只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类型

1.常用的评价类型

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以功能为依据,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方式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以方法为依据,可以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以内容为依据,可以分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以基准为依据,可以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自我评价。但无论以何种方式划分,其运用的目的都是激励和引导。这里我们主要从功能的角度做简要分析。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它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学生在教学活动之前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及对教学活动的态度等。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借助的手段主要有:以前的相关课程的成绩记录、摸底测验、智力测验、态度和情感调查、观察、访谈等。诊断性评价实施的时间,一般是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始之前,诊断性评价主要用来确定学生的准备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安置;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诊断性评价,则主要用来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妨碍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诊断性评价最大的优点就是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已有知识、道德情感、性格特点等都有所了解,以便于在下一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抓住有利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行为作出评价,从而为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提供依据。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其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经验表明,经常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有关教学进程的信息,可以使学生和教师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按照需要采取适当的修正措施,使教学成为一个“自我纠正系统”。形成性评价就是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的人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形成性评价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习者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从而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完善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实践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某一教学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时,运用总结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判断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检查教学的有效性和教材、教法的适当性,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作出全面鉴定,区分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作出评定。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性评价就是以预先设定的社会实践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社会实践教学效果作出评价。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总结性评价注重考查学生掌握社会实践这门课程的整体程度,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的价值判断,以便巩固、深化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行为习惯。教师应提醒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注意事项;总结好的社会实践流程;激发、鼓舞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激情;引发学生对社会实践相关问题的深层思考。

2.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变革的走向

社会实践评价是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也是关键点。这是社会实践活动本质规定性的内在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评价方式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下面介绍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方式。

(1)自我展示性评价

自我展示性评价活动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活动的主题不同,过程和方法也有差别。自我展示性评价形式亦多种多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我展示性评价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充分利用教室,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展示评价。社会实践活动的环境是开放的,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是丰富的,对于它的评价也应该是开放的。在评价中,可使学生将实践活动中的丰富体验与收获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出来,满足其对评价的需要。例如,可以将学生活动中的照片贴出来,办一个摄影作品展;还可把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感悟体验、所办的手抄报也展示出来;此外,还可把社会实践成果展示在专栏里,让其他同学一起参与讨论并进行探究。②开展社会实践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过程。当某一个实践主题或某一个阶段活动结束后,社会实践活动进入成果展示交流阶段,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相互进行交流,让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成果展现在学生面前。③随机展示,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有时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不一定要实践活动结束时才展示出来,一旦发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闪光点和取得小小的成功时,指导教师就应该满足学生展示的欲望,及时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以便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合作式评价

合作式评价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活动的效果,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或方式。就合作式评价本质而言,双方具有平等的法人地位,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实行不同程度的联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合作式评价的方式主要有:①小组互评。在小组进行评价活动时,可以由学生之间互评,将评价项目和标准等制成表格形式,学生将评价的结果填入表格中;也可以由教师主持互评活动,并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意见,师生合作完成评价活动。小组互评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展示,在互评中互相激励和提高,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提供依据。②家长或社区评价。家长或社区介入评价活动,可由校方提供评价项目、评价标准和具体要求,由家长或社区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客观性评价。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家长和社区的评价,都要运用激励性评价机制,以指导和鼓励为主,帮助学生不断对社会实践活动产生兴趣,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3)活动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或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绩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其中一般包含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结果、学业成绩、学习付出、学业进步、学习反思等主要信息。而活动档案袋评价则是指通过对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从其运用范围而言,档案袋评价多用于表现性评估。此外,档案袋的建立是师生共同协作的结果,为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全面评价提供帮助。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活动档案袋评价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运用档案袋,可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并可将其作为形成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的依据。如何引导学生做好活动档案袋评价,具体要求包括:①材料范围的确定。指导学生在档案袋中放入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成果。在放入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成果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一些成长记录的相关活动项目,如收获园、新发现等,让学生根据活动项目自定目标、自设标准、自选形式、自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②材料的选择。引导学生明确实践活动过程中档案袋需要放入哪些材料。一般情况下,社会实践活动成长记录袋中放入的材料主要有: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相关资料、项目设计方案、社会实践操作手册、访谈记录、问卷材料、现场参观照片、科技宣传资料、技术服务、调研报告、调研论文等。③材料的评价。指导教师要对学生放入的相关成果提出一定的评价要求,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引导学生开始评价自己的相关成果,为今后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依据。

(4)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观,评价者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运用适当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发展性评价的关键是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不是用一把固定的尺子对学生进行分类。它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评价理念。发展性评价的标准、内容、过程、方法和手段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做好发展性评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评价的目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实现社会实践的目标。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非奖惩,评价的结果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鼓励,是一种师生情感的交流。发展性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而是要通过对学生过去和现在状态的了解,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以提高社会实践的有效性。②强调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可以表明学生如何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如何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者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发展过程,注重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③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是发展性评价的内容,并且受到同等的重视。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中,实施发展性评价,关键在于实施的评价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前提下,要注意明确社会实践的评价目标和标准;选择并设计合理的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相关资料;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订改进计划;等等。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原则(www.xing528.com)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时,从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到评价者所持有的态度,特别是最终的评价结果,都应该符合客观实际,公正公平,不能主观臆断或掺入个人情感。因为社会实践评价的目的在于给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以客观的价值判断,如果缺乏客观性,社会实践评价就失去了意义,并可能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坚持客观性原则,关键要有正确的评价态度,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一方面评价者必须排除任何主观附加的成分,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如实的评价;另一方面评价者必须排除来自外界的各种干扰,不能为传统的观念、现成的结论、多数人的意见所左右,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2.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社会实践评价时,要对组成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各方面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而不能以点代面,一概而论。由于社会实践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和社会实践教学任务的多样化,使得社会实践教学质量往往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来,表现为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因此,为了反映真实的社会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综合起来,学生个人自评、教师评价及实践单位评价结合起来,使其相互参照,以求全面准确地判断评价客体的实际效果,但同时要把握主次,区分轻重,抓住主要的矛盾,特别要注意把握影响社会实践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

3.科学性原则

“科学的本质是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科学性原则是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一定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传统经验与现代管理科学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来观察、认识和实施具体的活动,这些都是由实践活动自身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所决定的。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坚持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求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要符合社会实践活动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条原则主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社会实践评价时,要从教与学相统一的角度出发,以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确定客观合理的、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标准,认真编制、修订评价工具;在此基础上,使用先进的测量手段和统计方法,依据科学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数据进行严格的处理,而不是依靠经验和直觉进行主观判断。

4.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大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意志和发展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具有主动、积极的心态以及探索未知和创新的内在需求。具有主体性的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生活和教育活动,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促进他们身体的发展和心智的成熟,能够培养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能够促进他们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具有目的、兴趣、需要、情感、意志、价值观、审美意识等观念。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建立的起点和回归点都是为了满足实践主体的需要,即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应注重大学生本人的主动性、选择性与创造性,使他们成为实践活动的真正主体。唯有如此,大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也才能真正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常见的弊端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进行社会实践评价时,难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强调结果评价,忽略过程评价

社会实践评价过多强调结果,导致忽视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和体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学生采用的社会实践方法、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更是缺乏重视。例如,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究竟在“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方面获得了哪些发展,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这种现状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对方法的落实和具体操作关注不够,表现在许多学生不知如何设计一份简要的调查问卷、如何进行访谈等。

2.评价主体单一,学生自评互评流于形式

目前,社会实践评价普遍忽视学生的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现象十分普遍。也就是说,评价大权都由管理者即教师独揽,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评价客体,只能接受来自教师的评价和指导。这种排斥被评价者对评价的介入、不允许被评价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以及反对被评价者与评价者之间的沟通与协商的行为,必然会使评价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也极容易使被评价者对评价活动和结果产生对立、反感及抵触情绪。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地位;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虽然有时也组织一些学生自评和互评,但这些评价模式还很不成熟,缺乏实效性;存在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与标准,忽视对学生反思能力、比较与观察能力的培养等问题。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社会实践评价中形式主义现象的发生。

3.评价方法单一

在目前的社会实践评价中,还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过多地注重定量方法而忽视定性的评价手段。不管是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评价,几乎都是以报告形式进行,因此评价结果自然是以量化的分数或等级为表现形式。过分注重量化评价,而忽视质性评价;注重横向比较,而忽视纵向比较。在评价中过于重视现实的写作能力,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这不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单一化的评价手段会给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严重障碍,容易使学生的发展走向片面化。

4.评价指标模糊不清

由于绝大部分指导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总目标如何分解成一系列的阶段性目标研究不够,导致评价的具体指标不明确。比如,学生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知识方面的指标,关于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方面的指标,关于社会实践的态度、情感及价值观方面的指标等,都没有具体的、统一的标准,造成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的直接依据不足,导致评价过程比较随意。有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由于对其评价指标缺乏系统研究,而仅仅以一个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作为评价依据,使得这种评价随意性较大,并且容易导致作假现象的发生。

(五)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的注意事项

社会实践评价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目前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新的评价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实验,努力摸索出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更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奠定基础。

1.评价应强调激励功能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评价应该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师生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师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评价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发现学生的特长,展示学生的才华,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评价的目的不是分优劣,而是找出原因后给予正确的指导,评价更应强调改进与激励、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真正体现实践育人的目的。

2.评价标准多元化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而使自己成为人才。受多元智力理论的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一种全面的评价观,即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从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去全面评价学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发展现状,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确立适合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评价标准,克服评价的随意性,从而加强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评价方法多元化

评价方法是为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服务的。在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中,受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多元化的影响,评价方法必须体现多元化。传统的评价过分注重分数、注重量化、注重等级,强调相对评价,注重学生之间的比较,淡化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性评价,这种做法根本无法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从而使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也被简化。多元化评价提倡多样的评价方法,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方法和终结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以此达到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指导的目的,形成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变化的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4.评价主体多元化

多元化的评价理念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逐步扩展评价主体,形成教师、学生、家长及有关方面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多主体的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允许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作出解释、说明。这不仅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而且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为丰富,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真实,加强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因此,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把学生作为社会实践评价的主体,加强自评与互评,使社会实践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这既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又在相互沟通与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