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高校创新能力培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高校创新能力培育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总是受到一定的动机支配,很多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书本知识的积累,他们有一种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主观需要。这样会促使大学生将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成为他们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教师要注意组织开展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个人实践活动的指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高校创新能力培育

(一)大学社会实践指导的意义

1.引导学生明确社会实践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正如人们常说的“学以致用”,学习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运用知识,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明确学习目的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习目的明确的人,一般都在追求长远的目标,因而能够激发出强烈的成就动机。他们往往乐于选择有难度、有把握的目标,对人人都能达成的目标不屑为之;有冒险精神,对学习、工作全力以赴,为了成功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希望得到公正的评价;在失败面前不低头,乐观地对待挫折,对未来充满信心,对成功有自豪感;工作效率高,能科学地运用时间,珍惜时间,不轻易浪费时间;能够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获得成功。正因为如此,在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之前,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激发学生高质量完成社会实践的动机。让他们明确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2.培养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兴趣

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兴趣也称求知欲,是学生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最早成为学生意识的动机。学习兴趣具有始动性,在学习中是一种动力源,能决定学习的强度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力度。大学生是最具活力、最有学习热情的群体,他们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自身能力展现的需要,求知欲望强烈,学习兴趣浓厚。他们的这种认识兴趣倾向是动态的,是随个体发展和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将培养大学生浓厚的兴趣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总是受到一定的动机支配,很多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书本知识的积累,他们有一种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主观需要。实践教学正体现了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进行针对性教育,可以极大激发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兴趣,唤醒他们好奇探索的精神,使其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在身边,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这样会促使大学生将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成为他们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3.激发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动机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如果学生因为学习而得到强化(如教师表扬、家长称赞等),就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因为学习受到了惩罚(如教师批评、同学嘲笑等),就会产生厌恶学习的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合理地运用一定的奖惩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学习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合理地运用一定的奖惩措施来培养和激发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动机。首先,了解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动机。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教师要了解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并给以个性化的指导,激发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认知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其次,积极利用社会实践成果的反馈作用。教师正确利用社会实践成果的反馈作用,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其进行实践活动的动机,产生良好的进行实践活动的愿望,克服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矛盾,促使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合理应用奖惩措施。教师合理运用奖惩措施来强化或抑制学生的行为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建立一套明确的奖赏方法,对学生的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让学生感到无愧于接受教师的奖赏。另一方面,对于触犯社会实践教学秩序的行为,必须给予相应的惩戒,以引起学生内心的斗争,并产生内疚与羞愧的情感体验,最后达到抑制不良行为的目的。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内容

高校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指导体系,将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形成个人分散实践、团队集中实践与日常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全员参与、全程实践的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因时制宜地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1.个人实践活动指导

在个人实践方面,高校要让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等对社会实践活动影响较大的因素有较清晰的认识和评价,指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并依据自身的长处、社会需要、个人爱好有侧重地开展个人分散的实践活动。教师要注意组织开展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个人实践活动的指导。针对大一年级学生而言,因其社会化程度低,对大学生活不熟悉,可以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走访校友等体验式的公益服务活动;针对大二、大三年级学生而言,因其基本熟悉大学生活,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可与科研立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相结合,开展专业实践、学术研究和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针对大四年级学生来说,因临近毕业,社会化程度较高,专业知识较扎实,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应以顶岗实习、就业创业性实践为主,为毕业生就业择业提供良好的平台。

2.团队实践活动指导

团队是由组织内部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应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美国管理学家罗宾斯认为,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团队的特点主要是,团队以目标为导向,以协作为基础,需要共同的规范和方法,团队成员在技术或技能上形成优势互补。因此,在团队实践活动指导方面,学校应注意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注意引导团队成员关注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热点问题,指导团队成员进行项目分析、规划设计等活动。同时,注意规范实践活动的申报、立项及组织流程,形成项目式、精品型的团队实践活动培育机制。

3.公益服务活动指导

公益服务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大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之中,强化对国情和省情的认识,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通过公益服务活动,学生一方面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为社会服务,加强实践的锻炼,使公众受益;另一方面使自己了解社会、体验社会、丰富自己,达到为社会服务、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的目的。公益服务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社会援助、社会治安、慈善活动、社团活动、专业服务、文化艺术活动、国际合作等。在公益服务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和组织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服务社会,参与文明城市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服务社会贡献力量。例如,学校可以组织返乡大学生依照“就地就便”原则,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法律咨询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活动,为城市、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专业实践活动指导(www.xing528.com)

专业实践活动又称专业实习,指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的进展,深入工厂、医院、矿区等社会实际工作环境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实际专业技能的过程。专业实践活动强调把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上,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专业实践活动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使大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因此,在专业性实践活动指导方面,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引导大学生注重在实践中发挥专业优势、培养专业能力,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活动的指导与学科课程的教学有较大差异,简单移植学科教学的原则将造成专业实践活动的低效或无效。专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需要在自己的专业结构中建构适应专业实践活动的理念与教学指导原则:在思维方式层面,兼具科学态度与人文精神,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在教学方式层面,注重指导而非传授,倡导教学的对话与合作,强调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实践;在评价层面,注重激励而非奖惩,关注发展而非甄别;在师生关系层面,以开放、乐观、友善的个性品质感染学生,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些教学指导是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5.实践活动社区化指导

高校要主动加强与社区和家庭的联系,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文明创建、交通协勤、公益劳动、社区调查等活动。通过融入社区、接触生活,促进学生对社区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在勤工俭学、职场训练等方面,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区化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立足于本地社区,可以降低活动成本,便于充分了解地方实际,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活动社区化指导方面,教师应利用各种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社区化的情境,拓宽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社区生活中,亲身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大学生体验于社区、服务于社区,成长于社区,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6.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指导

社会实践基地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满足了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的强烈愿望,巩固并拓展了理论知识,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挖掘学生潜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社会实践基地活动还是高校德育十分有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基地课程无不蕴含着德育的元素,体现着德育的功能。网花制作、陶艺制作、创意模型、纸模服装等手工类课程,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电子百拼、电子制作等课程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室外素质拓展训练,培养了他们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坚毅品格和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交通、消防及生存急救知识的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总之,社会实践基地活动让大学生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自信,培养了他们健康乐观的人格,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因此,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指导方面,高校应借鉴国内外大学基地建设的模式和经验,积极探索与国情、校情相结合的特色基地,按照互利原则实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良性发展,调动各方力量,构建相对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例如,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以研究性学习或班团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省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夏令营冬令营等形式开展考察体验活动。总之,通过一系列基地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增长了才干,在探究中感受了快乐,在风雨中砥砺了意志,在体验中丰富了人生。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注意事项

1.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组织机构

高校有关部门和领导要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建立和完善指挥有力、分工明确、实施得力的校院(系)两级指导机构。在学校层面,要设置专门的由学校分管领导在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机构,加强对内组织指导和对外联络沟通,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保证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规划等步骤的有序进行。在院(系)层面,应发挥院(系)的专业优势、整合社会资源,成立由有关领导、团组织负责人和指导教师组成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统筹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工作,充分考虑不同院(系)学生自身特点,采取“全程实践—全员参与—公开选题—培育辅导—立项选拔—专业辅导—规范开展”的工作思路,全面拓展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同时,高校要注意规范社会实践课程设置,真正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注意调动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等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各院(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寻求高校社会实践多元化的支持渠道

高校要强化资源意识,在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努力寻求社会实践与社会资源的最佳结合点,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参与高校社会实践,不断拓宽高校社会实践的内容设置领域,丰富实践内容。资金不足是大多数高校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在目前学校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积极争取政府、企业的扶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形成“学校扶持一点,学院配备一点,政府、企业支持一点,个人自筹一点”的多层次资金筹措渠道,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从以高校投入为主向学校、社会实践单位和学生个人分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的转变,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同时,高校要注意利用好自身的师资力量、科研条件及信息资源,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走进社会,进行角色尝试、创业活动,参与科技文化活动,为其最终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3.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指导作用

高校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优势,调动学生会组织以及各种社团、协会等外围组织的力量,共同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共青团组织应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规划,包括开展社会实践的意义、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以及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分阶段实施计划等内容。社会实践涉及面大,组织指导工作复杂,共青团组织在积极发挥作用的同时,还必须紧紧依靠党委和行政的领导,加强同有关部门的配合,构建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4.注意处理好集体实践与个体实践的关系

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有集体实践形式和个体实践形式两种。选择何种组织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组织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具体的情况决定其组织形式。集体形式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联合攻关,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一般情况下,对具有一定的难度、涉及面复杂而广泛的主题,可以采取集体形式的社会实践。反之,个体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有灵活性高、参与性广泛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对涉及面相对较小及难度相对较低的主题,可以采取个体形式的社会实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集体形式的社会实践,还是个体形式的社会实践,都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精神,同时,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