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的过程中,为顺利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作为能够让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的重要活动,社会实践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每一次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和要求,要注意活动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要有所得益,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调研活动开展前,要拟定好具体的调查提纲,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内容、地区和单位。以某高校为例,该校历来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引导。2015年,该校主动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对接,秉承“基层和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做什么”的工作理念,使得活动的主题更加突出,组织形式更加多元化,服务领域更加注重融入城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增强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效果。
(二)针对性原则
大学生实践活动要从学生的思想、学习、身心特点等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要避免形式主义。关于实践地点的选择,注意针对学校和专业的特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对口的工厂、企业、农村等有关单位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地点;关于实践内容的选择,注意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社会实践调研的对象。(www.xing528.com)
(三)服务性原则
大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应创造一种能够让他们发挥专业才能,能够为社会服务的环境。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把所学知识与社会服务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既能起到加深和促进理论知识学习的作用,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有些学生在服务中看到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作用后,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有些学生在服务中看到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落后面貌,以及人民群众渴求人才、渴求知识的迫切心情,更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些学生在服务中获得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促使其思想不断转变和升华。这也是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一。
(四)教育性原则
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应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并且在实践活动中注意加强思想教育。应该明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会自然而然地提高思想觉悟,由于每个人的素质、思维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会相同,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必须进行正面引导、价值导向。如果仅停留在社会实践活动本身,而忽视必要的政治思想教育,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德育有正效应、负效应、零效应,不是每次教育活动都会产生正效应,若组织得不好,也会产生负效应或零效应。教育性原则就是力求正效应,这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教育的效果也是检验社会实践活动质量的标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