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高校创新能力培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高校创新能力培育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学术研究活动,是指以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为依托,以强化和巩固理论知识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赫尔巴特以现代心理学为基础,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在西方教育史上有人把他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多方面的,“教育性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因此,专业实习已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

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高校创新能力培育

(一)大学学术研究活动

大学生学术研究活动旨在挖掘大学生的学术潜力,使广大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其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力争使学术活动变成理论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通过学术研究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令广大学生能够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提高自己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学术思维和学术习惯,达到促进学术交流,培养科学精神,全面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的目的。

1.学术研究活动的含义与特征

大学生学术研究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并且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和普及,大学生学术研究也已具备实践活动的普遍性。大学生学术研究活动,是指以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为依托,以强化和巩固理论知识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它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资源为依托,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与“学”为主要载体展开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对象性活动的总和。学术研究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

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西方近现代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赫尔巴特以现代心理学为基础,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在西方教育史上有人把他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多方面的,“教育性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他强调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须依赖于教学。他认为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即“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这就说明,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而学术研究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学术研究活动是大学学习的“第二课堂”,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术研究活动,高校既能够深化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品性。

(2)科学性

学术研究活动的科学性是指学术研究活动要以科学思想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使学术研究活动具有客观性。学术研究活动不能和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原理相违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科学性。以一定的事实为依据,就是使所从事的学术研究活动具有实践基础。巴甫洛夫曾说过,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的理论是虚构的。学术研究活动就是要研究事实,研究客观实际存在的现象。无论是活动背景、目的还是方法、结论都要具有科学性。在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即在学术研究活动中,怎样看待违背传统观念常识的新问题。传统和常识并不一定都是科学的。因此,在学术研究活动中,大学生要敢于怀疑和批判,敢于求真务实,善于运用已证明的科学原理对这些问题提出质疑。这同样也是尊重科学性的表现。

(3)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特点和理论品质,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实践是贯穿于其始终的一条中心线索。马克思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实践在人类自身和社会存在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实践,人类认知了之前并不知道的东西,认知了世界。学术研究活动的实践性是指大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必须参与实践,必须在实践中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实践中检验思维成果的正确性,在实践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实践,思维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就不会有创造性的思维。没有实践,创造性思维就会变形或是被误用,比如“独立性”就会变成刚愎自用,“跳跃性”就会变成臆想中的胡乱联系。所以,实践性是大学生学术研究活动的重要特征。

(4)创新性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与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也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创新是指学生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创新要求学生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国情,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合理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使研究成果能够真正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学术研究活动的类型

(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一般与理论学习同步开展,且较多在理科生中开展。具体来说,实验是在理论学习后,通过自主操作论证已知的理论,或是假设、研究、讨论未知理论的过程。实验教学的开设使教学内容逐步向多层次、模块化结构转变,体现着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综合性,有利于理论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严谨的校风以及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在实验教学初期,一般是以教师作为实验的主导者,包括实验的设计、实验用品的准备、实验结果的辅助分析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指导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学生则是作为实验的主体,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包括实验操作、数据测量、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获得结论以及实验结果、实验误差等各个环节,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或学生合作完成。到学习后期,则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后,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规定主题的大方向下,允许学生自行选题、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实施实验操作、自主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2)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在完成学校规定课程后,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过程,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模式。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许多高校毕业生因无工作经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这主要是因为不少用人单位认为许多学生空有一套理论而无实际工作能力。因此,专业实习已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专业实习有利于大学生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工作内容,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专业实习是校园向社会过渡的一个桥梁,只有明白社会的需求和标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专业实习还有利于大学生找到自身与职业的差距,明确自身与岗位的差距以及与职业理想的差距,从而起到自我调节的作用。

(3)科技创新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等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合作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有益补充,对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而言尤为重要。大学生科技创新作为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大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弥补学校教育教学的不足,促进青年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增长才干、积累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从而实现优质成才、全面成才。总的来说,大学生科技创新在教学实习、创新能力培养、深造就业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以浙江某高校为例,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努力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学校定期举办数理化、政史地等测试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竞赛活动,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此外,学校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英语竞赛等,尤其以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重点。除了竞赛方面,学校还鼓励师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重视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立项、执行以及项目结题等各个环节,形成以共青团委员会为主导、项目导师为抓手、学生为主体的项目管理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该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科研的意识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4)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社会研究的方式之一,是一个研究主体不主动影响研究客体的逻辑完整的社会研究过程。社会调查的主要方式有文献回顾、实地参与观察、问卷调查、文献撰写等。它主要通过一定手段去了解、研究、分析人类社会,揭示社会最本质的现实状况,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大学生走进社区进行社会调查,是直接参与人民生活和了解社会的重要方法。参与社区调查研究活动,需要同本地区人民共同生活、共同行动,注重考察、注重切身体验,对社会的真实情况进行彻底的了解,以达到调查研究的目的。在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中,还专门安排了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环节。大多数高校是由学生自己到社会上去寻找调查单位。尽管在社会调查过程中会碰到种种问题,但由于这类调查活动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息息相关,所以很多学生还是非常乐于参与这类调查活动的。社会调查的关键在于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学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培养自己观察现实生活、收集资料、发现问题的本领,同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以激发学习的动力。另外,对于高校来说,每年都会有寒(暑)假社会调查活动。在这类调查活动中,学校会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以保障寒(暑)假社会调查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社会调查的锻炼,大学生不断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5)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是以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学校、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为平台所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以创业者的身份进行创业实践的过程。大学生创业实践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之一,是大学生增强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为此,要求国家和学校“实行开放政策,以便培养更多不同类别的人”;教师“不应仅仅传授知识,而且必须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上”;学生则需要培养自己“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的能力,能将“传统或当地的知识和技能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以产生创造力”。

我国高校从21世纪开始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解决了就业压力大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我国高校始终坚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继出台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相关政策,在适当条件下给予大学生一定的经费与技术支持。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有“创业中心”“创业园”等面向大学生创业的机构,以此为平台,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浙江某高校的创业中心为例,该创业中心是一个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引导和规范团队管理、保持自收自支的服务性管理机构,以学生创业团队运营管理、创业就业咨询培训服务为主要工作方向。创业中心通过注入原始资金等多种措施,鼓励并扶持团队的创业工作。创业中心主要以投资公司模式进行管理,运行团队为独立经济实体,以创业中心为参股方,通过股份对团队进行监督。除了进行引导与扶持外,该创业中心还给每个团队配备了相应的指导老师,依托该校丰富的技术和人才资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直接孵化提供各种服务。大学生创业园地设在校内,给予大学生最大的创业支持和最便捷的创业服务。

3.学术研究活动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科学文化技术的日益重视,国家对教育事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学术研究已经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国家、高校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该领域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景象。随着社会实践的普及,大学生学术研究活动也渐渐成为社会实践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学生学术研究活动作为高校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还是对各高校的人才培养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水平

大学生学术研究活动是在理论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具有发散思维、可操作性的研究性探索工作,是对大学期间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入发展,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发展自身潜能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参加学术研究活动是大学生强化自身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学术研究活动还可以激发起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和主动参与学术研究活动的积极性。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相互学习交流

学术研究活动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知识层面的学术信息学习与交流,另一方面是思维逻辑上的锻炼。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在团队合作项目的学习与研究历程中,团队成员可以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开拓思维。

因此,学术研究活动不仅仅是知识层面上的学习,更是思想上和思维上的开拓与交流。

(3)有利于推动学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从本质上看,学术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一个价值体系,它以独特的方式体现了人类的价值因素。学术的终极价值是为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人类的自由发展提供现实可能。学术研究通过鼓励知识创新,引导大学生遵守学术规范,控制越轨行为,激励大学生提高学术水平,发挥着推动学术事业发展与繁荣的重要社会功能。学术研究还可以激励大学生努力实现和达到一定的学术目标,比如加强个人专业修养、完善课题设计、提高研究成果质量、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能得到锻炼和提升,这有利于推动学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二)大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是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它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参与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

1.大学生社团的含义与特征

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我国的社团一般具有非营利和民间化两个基本组织特征。社团与政府组织、非正式组织或自然群体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大学生社团亦称高校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活动的平台。大学生社团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逐步形成了凝聚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的独特功能。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团体,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

(1)管理的自主性

学生社团一般是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意愿或是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是学生彼此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沟通、协调、合作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发挥自我才能和自我个性的平台。社团管理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因此,学生社团的管理自由宽松,与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方式不完全相同。从社团的发起到社团负责人的产生、社团参与人员的入会以及社团活动的策划开展等管理事务都由社团自主决定。每一位社团成员都依照社团的章程,自主承担社团里的职务,但又有一定的话语权和活动空间。

(2)组织的开放性

学生社团是自发组织的,社团组织的形式都是自由开放的。一般情况下,该组织允许学生自愿申请加入或退出社团组织;接纳来自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没有附加条件,如学习成绩、个性特点等要求;允许学生同时加入其他社团组织。另外,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也逐渐走出象牙塔,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社会化程度已越来越高。与此相适应,社团的开放性也逐渐得到强化。社团也开始走出校门,许多社团活动都与校外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进行有效合作。

(3)目标的统一性

学生社团目标的统一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培养与锻炼,也有利于社团的健康发展。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其特定的目标决定的,组织中的每一部分都应该与既定的目标有关系,否则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这一原理要求在组织结构设计中要以事为中心,因事设置机构、职务,做到人与事高度配合。由于社团内的成员一般都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因此,社团成员在学习、工作及生活方面往往志同道合,具有共同语言,从而社团本身的凝聚力较强。在社团策划活动、制订方案、实施活动时,每位成员都会为共同的社团目标而努力,进而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社团的目标。

(4)活动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学生信息渠道与信息量的获取大大拓宽、增加,这使得他们的兴趣爱好更加丰富多样。由此以兴趣、爱好、理想为动力的学生社团种类繁多,如学术类、理论类、文体类、公益类等。同时由于社团类型差异很大,社团活动规模大小不一、形式自由、灵活多样,因而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因此,社团活动应当以社团成员的心理需求与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多样性的课外活动为内容,注重人文关怀,引导社团成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更好地培养社团成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2.大学生社团的类型

大学生社团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类型。若按组织性质来分,社团可分为政治型、文化型和经济型三类;若按活动方式来分,社团可分为学术型、娱乐型、劳务型和培训型四类;若按活动具体内容来分,社团可分为理论学术类、社会公益类、文体娱乐类及实践应用类四类。本书主要从内容的角度,对社团的类型作简单的介绍:

(1)理论学术类社团

理论学术类社团是校园文化精神的体现者,始终坚持追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引导莘莘学子在其学术领域不断钻研和探究,并使学生的自由追求精神以及独立思想品格得以发展。这类社团其成员通过研究、讨论、实践、交流等形式,研究专业性的问题,是与实践相结合而组建的社团,或是为共同学习某项技能而聚集在一起进行研究学习的社团,如CAD协会、计算机协会、数学建模协会、科技发明协会等。这类社团在各高校的发展趋势尤为快速,学校对此类社团也较为重视。这类社团为有多方面学习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如今该类社团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如某高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以“学习、友爱、互助、进步”为准则,以实现会员“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在提高学生理论认知水平的同时,使得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2)社会公益类社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公益性社会团体是指依法成立的,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社会团体。该法所称的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是指依法成立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公共体育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等。高校学生社会公益类社团属于公益性社会团体的范畴,是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载体。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对高校培养高素质的、有担当的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学生爱心协会是大学极具代表性的公益社团,协会在“关爱生命,用青春回报社会,用爱心感染他人”的宗旨下,开展爱心敬老、助残、助学、沙龙、关爱儿童、温馨校园、公益演出以及暑期支教等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学生阳光行动服务社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自我实现,服务社会”为主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奉献社会、展示风采。这类社团主要从事一些非营利性的校园服务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社团秉承“公平正义、以人为本、助人为乐、服务社会”的理念,旨在发挥专业优势,帮扶弱势群体,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有一部分社团是利用其专业优势达到普及知识或是帮助他人的目的,如法律协会、食品安全与营养协会等,也有一部分社团是为校园社会提供义务服务,如爱心社、环保协会等。近年来,我国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其中的大学生们做奉献、受教育、长才干,公益性实践活动正成为践行“实践育人”理念的良好载体。

(3)文体娱乐类社团

这类社团主要是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自发组织在一起开展各种娱乐活动的社团。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如街舞社、垂钓社、篮球社、相声社、摄影协会等,通过开展文体娱乐类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彰显青春风采。如学生音乐协会本着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贯原则,会聚英才,举办乐器声乐等教学活动以及音乐交流会、情歌大赛等活动,不断推陈出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学生街舞协会组织成员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培养乐感、提高街舞技能,在学校举办各种相关比赛的时候,街舞协会组织大家进行报名、排练,帮助大家积累更多的舞台表演经验,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其他有关的活动比赛还包括模特大赛、主持人大赛、戏剧表演、娱乐篮球赛、书法展、棋牌比拼、诗词歌赋展才华等。文体娱乐类与其他类社团相比种类较多,学生参与人数也较多。它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提升学校校风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这类社团的引导和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实践应用类社团

实践应用类社团是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技能为宗旨,帮助和引导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同时唤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实现教育社会化为目标的社团。这类社团具有以实践性为根本特性、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首要任务、以社会化为终极目标的特点,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心理健康协会隶属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协助其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促使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在活动方面,协会不定期组织心理讲座、心理电影、心理培训以及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面向全校同学,竭诚为大家服务。学生美食协会以学习和弘扬中国美食文化、增强热爱祖国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宣传和发展健康饮食为共同目标,希望通过举办各类美食活动,在校园内推广美食文化,活跃校园气氛,促进美食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学习,同时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为广大烹饪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

3.大学生社团的作用(www.xing528.com)

当前,社团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社团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志愿精神、社会责任意识以及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繁荣校园文化、拓展大学生素质、开展社会实践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论和灌输为主,是一种被动式的教育,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了实践活动教育和环境熏陶教育,是一种主动式的教育,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社团活动作为一种最方便、最常见的实践活动,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大学生社团对学生个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有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从入校门到出校门,书本知识学了不少,最大的弱点是实践能力差。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以后,适应性差,适应周期长,这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大学生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多变性、多样性的特点,单单靠学校的课堂教育已经完全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成长成才的需求。大学生社团大多通过面试、实习两个步骤来选择新成员,组织成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摄影培训、书画展出、主题演讲、新闻采写、报纸编排、体育比赛等,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大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在校园课堂内,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都能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

②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社团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它已经扎根于学生中,并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社团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为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的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团组织,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学生通过研究交流学术问题、参与爱心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进行社团自我管理等活动的锻炼,既提升了政治素养,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又培养了集体精神、奉献精神及爱国主义精神,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③有利于调节大学生的心理

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亟待提高。特别是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容易与他人盲目攀比,产生失落感,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参与社团活动正是解决这一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社团内,学生可以尽情表现自我,发挥自身优势,可以与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志同道合的社团成员进行交流、谈心,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渗透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充分体现出社团活动的教育性功能。因此,社团活动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发挥个人的优势,从中找回自信,肯定自我,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④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理解和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培养自己的社会角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而社会化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社会实践,社团组织为大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模拟的社会情景和实践平台。社团就像一个“微型社会”,迈进社团,犹如走进社会。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学会了承担责任、理解信誉、尊重承诺、协调人际关系、规范自己的行为、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困难等,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2)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角色的平台,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很好的过渡桥梁,有利于大学生全面而深刻地了解社会,有利于发挥社团在价值引导、社会沟通和帮助弱势群体等方面的作用。大学生社团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推动社会公益服务的发展

以利他主义为中心的志愿行动促进了公民社会的成长。高校学生社团参与志愿服务、动员社团成员服务社会,这些社会公益性服务一方面体现出服务的志愿性,另一方面体现出服务过程的无偿性。对于参与公益社团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志愿行动在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建设等方面,不断地展现出公益社团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数十万学生志愿者活跃在赛场内外,将中国的热情和友善推向全球。因此,大学生社团的志愿服务行动将成为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的重要力量和必然趋势。

②具有社会教化的作用

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其活动范围不仅仅限于社团内部,也会走出校园,面向大众,面向社会。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广大青年明确提出要求:“希望广大团员青年牢记党的殷切嘱托和人民的殷切希望,勇敢肩负起时代重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奋发有为,在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中勇于争先,继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当前社团活动正由校园内的自我封闭循环的方式逐渐转变为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方式,积极参与社区和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把活动的范围拓展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这为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走进社会提供了多种途径。社团活动的兴起,让更多的大学生走出课堂,从而令其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磨炼意志、提升人格。

③促进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社团活动具有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作用,主要表现是:一方面,社团活动在帮助学生树立民主管理的观念,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化解校园管理中的矛盾,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学生社团活动很好地发挥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积极创新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推进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如华南农业大学学生义务工作者协会开展校外社区定点服务和支援偏远山区小学教育的成效显著。这些志愿服务促进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推动了先进文化的构建,也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善和民主氛围的形成。

④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是最富有热情和创造性的群体,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力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以兴趣为中心形成的大学生社团组织,能够促使大学生组织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大学生对知识、技能、人际的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社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帮助形成稳定和谐、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认为:“人可以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可以创造人。”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具有积极的、正面的导向作用。社团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内涵修养,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学风和内涵,营造出一种活跃、向上的、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社团文化所倡导的社团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体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开拓精神、独立精神等,正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它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现实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我国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充分认识志愿服务的重大意义,在志愿服务中提升素质,在志愿服务中充实生活,在志愿服务中享受生命,在志愿服务中升华灵魂,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价值,不断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兴旺发达、薪火相传。

1.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含义与特征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在校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自愿参与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参与实践。我国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30多年来,其广泛性和影响力以及认可度已大大提高。高校学生的志愿服务对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扩大学校影响力,甚至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1)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含义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出个人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现状、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公益性服务。大学生是志愿服务活动的中流砥柱,他们在不影响正常学业的前提下,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怀着积极向上的服务精神,满怀热情地投身于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弘扬志愿者精神。志愿服务的范围主要包括: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助、海外服务等。志愿服务的功能主要有:社会动员、社会保障、社会整合、社会教化、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进步等。

志愿者是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志愿者也叫义工,即义务工作者。他们致力于免费地、无偿地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志愿者(volunteer)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voluntas”,意为“意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主体是指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他们不要求回报,积极为社会服务,愿意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志愿精神,意指一种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目前被社会所广泛接受的志愿精神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是志愿服务行为的本质。在2001年国际志愿者年的启动仪式中,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说道:“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不仅仅是联合国精神的体现,更是人文精神的最高级表现形式。”这句话不仅仅是联合国精神的体现,更是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中必须秉承、坚守的理念。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从事志愿工作是慈善为怀、乐善好施的表现,把志愿工作看成一种单方面的施予;认为志愿工作只是为了减轻专职人员的工作负担,把志愿者当作“廉价劳动力”;认为只有那些不愁衣食及有大量空余时间的人,才有资格或有机会参加志愿工作。其实,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同样,每个人都有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义务及责任。参与志愿工作是表达这种“权利”及“义务”的积极和有效的形式。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同时,自身的人格也得到完善与提高,精神和心灵得到满足。

因此,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是“乐己”。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志愿服务的特征

志愿服务是有别于有偿服务和强制性劳动的服务。志愿服务具有公益性、自愿性、公众性、组织性四大特征。

①公益性

公益的一般含义是公共利益,即一个社会中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公益性是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属性。志愿服务或是出于社会利益,或是出于爱心,它是基于利他主义的、自发的、不受任何人强迫的,且不以谋取报酬为目的的自愿性行为。志愿服务的受益人或潜在受益人是不特定多数人,受益主体具有开放性和公众性。志愿服务追求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即有益性。主要表现为对贫弱者以金钱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实际援助,创造增强受助者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条件,维护其基本权利。

②自愿性

志愿服务是以道德、慈爱之心为基础,是发自个人内心的一种自由意志的主张。从事志愿服务不是被强迫的,而是人们完全自愿地对社会弱势群体无偿服务。即使人们的志愿服务意识日益增强,仍是以自愿为前提。公民把志愿服务当作个人的义务,这是一个志愿服务精神被个人内化的结果,这种内化应该是一个柔性的过程,是通过志愿服务精神的影响,体现的是“自愿性”。尽管有些志愿活动掺杂着某些义务性的或利益性的因素和压力,但是志愿活动的本质是志愿性的而非强制性的。强制参与、强制奉献、募集摊派或变相摊派、对志愿者进行单位化管理等,都不符合公益活动的自愿性原则。

③公众性

志愿服务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主要有两种形式:正式的参与和非正式的参与。正式的参与是有组织的参与,非正式的参与是指自发的、不计报酬的为社会或他人服务。志愿服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产物。以往的志愿服务通常是有钱人自愿将钱、物分给穷人的少数人的“善举”。而现代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拥有最广泛的参与主体,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均可参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不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有组织、有规模的民间社会救济行为。志愿服务是一项人人可参与的事业。

④组织性

志愿服务组织属于非营利组织。它是指那些具有为公众服务的宗旨,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在志愿服务组织中,志愿者之间的相互支持能够形成他们的同类意识,能够激起他们更强大的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力量。志愿者组织之间进行交流协作,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共享志愿服务的成果,相互学习以促进志愿服务的发展。当志愿者发现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有更多同行者在实践时,他们也会产生更大的力量,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志愿精神,也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实现自我完善。志愿者组织之间应该克服本位主义,树立全局观念,将公益资源的价值最大化,肩负起共同推进社会进步的责任。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志愿者携手合作,广播大爱,真正做到善行天下,爱心无界。

2.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主要类型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类型多种多样,可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志愿者分类,有专家型和非专家型志愿服务、全职和兼职志愿服务、海内与海外志愿服务;根据志愿者活动分类,有正式和非正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个人和集体的志愿服务活动;根据提供志愿服务的组织分类,有非政府组织(NGO)志愿服务、大学组织的志愿服务项目、宗教团体组织的志愿服务、公司员工志愿者服务计划、政府员工志愿服务计划、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等。安国启在《志愿行动在中国》一书中对志愿服务也进行了分类:若按志愿服务的内容分,可分为专项型志愿服务、专业型志愿服务;若按志愿服务的层级分类,可分为国家志愿服务、社会志愿服务、公益志愿服务;若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场所的不同分类,可分为校内志愿服务和校外志愿服务。下面,主要对当前各高校比较流行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简单介绍:

(1)互助或自助型志愿服务

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地区,互助和自助为相当数量的人口提供了基本的社会和经济服务,以及基本的社会福利。互助是美国志愿服务的最早形式。Brian O'Connell在谈到美国志愿者的起源时曾经说过:“我们进入了一个结构一片空白的国度。我们有机会一切从头开始。对大多数人来说,破天荒第一次家族等级制度不见了。这里没有加在人们头上几百年的法律、习俗的枷锁,我们唯有相互依赖。”社会评论家马克斯·勒纳曾经说过:“美国通过成为一个志愿者的国度,解决了我们的依赖和聚居问题。这些新的组织(教学、工会、农场主协会、消防队及其他专门组织)成为我们社会化和共同生活的网络。”这类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一般由青年志愿者组成,志愿者或因自身成长经历,或因社会服务的需要而积极主动参与。例如,保护环境或者保护珍稀动物的志愿服务就属于互助或自助型志愿服务。在当前我国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在高校和众多社会组织中涌现了一大批自发性的或是组织性的环境志愿者。志愿者们参加保护环境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及环保意识宣传活动,为减少自然环境被破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为促进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志愿服务。他们的加入进一步升华了志愿者服务的精神,进一步提高了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增强了志愿者服务的针对性。

(2)慈善型志愿服务

慈善型志愿服务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通过个人的善举和捐献钱物等来帮助他人改善福利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是指通过捐赠、提供无偿服务以及其他志愿活动来帮助他人,改善他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慈善活动与互助志愿活动存在差别,这种慈善性质的志愿活动的受益者并不是慈善组织本身,从中受益的是第三方。并且此类慈善活动主要存在于某些志愿部门或者社区组织内部。以1999年的美国为例,70%的美国家庭向慈善组织进行捐献,平均每个家庭的捐款为1075美元,占他们家庭收入的2.1%。在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中,为大型活动或者自然灾害提供志愿服务就属于慈善型志愿服务。志愿者广泛地出现于一些大型活动中,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在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中,数以千计的大学生放弃休息时间,为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志愿服务。在我国出现的自然灾害中,如洪涝灾害、地震灾害等,许多大学生志愿者捐钱捐物,同时,也做了很多抢救伤员、帮助重建灾区家园的工作。

(3)参与型志愿服务

所谓参与型志愿服务,就是指个人去参与一个组织的过程。“参与”作为一种志愿服务的重要类型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在市民社会组织发展完善的国家和地区,这种类型更为常见。1995年于哥本哈根召开的社会发展首脑会议,就把“参与”列为良好管理的基本形式和发展的基本标志。据调查,1999年美国成年人中有55%参与了志愿活动。重视公众参与已经越来越成为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开始注重人类发展方面,他们强调人的选择和能力作为发展的核心,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他们认为既要取得经济发展,但是又不能损害和牺牲人类当前的福利,更不能损害我们后代的利益。这种有组织的志愿服务模式的参与者一般为学生和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他们大多在国家或单位的号召下参与志愿活动,并有一定的经费等有利条件做支撑。例如,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就属于参与型志愿服务。2003年我国就启动了这项活动,每年都会定期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基层或山区、海岛、边远地区开展1—3年的教育、卫生、科技、扶贫等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此项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截至2013年,共选派了11批9万名高校毕业生进行了该项计划。再如,我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属于参与型志愿服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已经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作为社会志愿者,到祖国的西部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进行志愿活动,为那些贫困地区以及受灾地区的人们提供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

3.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志愿者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去从事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事业,为改进社会及推动社会进步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倡导“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在讲求竞争、效率、利益的同时,我们同样要注重公平、道义和爱心,需要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做支撑,需要道德准则的规范,需要人与社会的协调。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树立了时代的新风正气,成为新时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效载体,发挥着改进社会及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志愿服务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大学期间,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学生志愿服务以社会公益为宗旨,倡导志愿者精神,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志愿服务中去,不计较个人利益,无私奉献,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抵御贪图享受等腐朽的思想有极大帮助。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普遍较强,他们内心崇尚自我激励、完善,以构建符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健全的、独立的人格。志愿服务活动与志愿者精神符合现代的道德规范,获得了社会的积极评价。志愿服务虽然不计报酬,但收获了心灵的净化,提升了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的道德评价,这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大学生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是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并希望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回报社会的培育,积极推动社会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符合广大大学生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另外,随着志愿者行动的不断深化,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专业化、知识化特点愈发明显。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道德素质的提升、心灵的净化,还包括了心智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让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而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在服务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这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推动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师生员工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实现着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塑造,它具有陶冶、凝聚、规范、导向和激励等功能。校园文化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创造并形成的一种文化,它体现了学校独特的育人思想和观念。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通常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内在信仰和道德观念,是高校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的一种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校园文化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高校校园文化不断地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为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开阔的平台。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如西部义务支教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项目,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的校园文化模式。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将从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与社会实践结合,并在深入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提升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要求,这种服务体系要与市场服务和政府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是要人人都来参与社会和谐的建设,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和谐社会创建活动,以及深入到城乡社区当中去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向城乡居民宣传服务社会和相互关爱的思想,以达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传播和谐道德思想的目标。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的“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就体现了人和人之间的互助互爱、人与社会的共同促进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志愿服务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互相帮助、互相关怀、互相关心的社会交往机会,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疏远感,让每一个人在为社会无偿奉献的同时,学会相互关怀、相互信任,从而形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团结互助精神。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