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借鉴启示:高校培育创新能力的经验

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借鉴启示:高校培育创新能力的经验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作为载体,贯穿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所以,应该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借鉴美国等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社会实践经验,推进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模式改革,更好地为我国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和启示。此外,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长期以来我国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高度重视,对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高度肯定。

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借鉴启示:高校培育创新能力的经验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开展大学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作为载体,贯穿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国外各高校开展社会实践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对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指出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形式途径还不多,社会实践的新体制新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还不能满足需要,一些高校领导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办法不多,全社会共同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局面尚未形成。”

所以,应该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借鉴美国等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社会实践经验,推进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模式改革,更好地为我国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和启示。

(一)进一步转变思维观念,拓展社会实践功能

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强调德育的大环境下,社会实践在短短的时间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育人作用。但是过多地强调社会实践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会导致“虚化”“软化”了其他作用,忽略了其他功能的开发,反而达不到社会实践应有的效果,同时也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等育人成效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

西方发达国家均将社会实践作为载体贯穿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从提高实践者整体素质和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彰显其教育功能。不仅如此,国外学者还通过大量案例实证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对改善社会福利、激发生产力潜力、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可以说,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形成了政府、学校、学生和社会(实践单位)多方共赢的格局。实际上,正如美国高校对社会实践的定位一样,社会实践除了成为德育的重要环节外还包含着其他功能。首先,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效果。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能使大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能让学生看到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其次,社会实践可以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分工协作,如何恰当地处理各类人际关系,检验自身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是否与社会文化不相协调,从而及时纠正偏差,并内化社会认同的文化规范和价值准则,从而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促使大学生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靠近。最后,社会实践可以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作用。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命,除了技术转让、创办科技园区等途径外,组织好学生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育人的同时可以扩大学校的影响,争取更多社会支持,实现高校全面的职能。

因此,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除了强调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外,还应强调社会实践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拓展功能是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深入持久开展的客观要求。政府要把社会实践看作是建设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公民的重要途径,纳入社会建设的统一规划中,在财政支持、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高校要强调社会实践在发挥高校职能中的作用,把社会实践活动视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会实践经费纳入人才培养成本,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高综合素质,凸显育人实效。另一方面要将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做好顶层设计,政府要开辟更多的分布于街道、社区、村庄的实践岗位,学校要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安排更多的实践时间、更强的指导教师,力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此外,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要发挥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的优势,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尤其要根据厂矿企业、社区街道等提出的合理需求,设计实践项目,积极参与厂矿企业、社区街道的发展咨询和企业市场开拓、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活动,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目前,国外高校普遍重视通过隐性教育渗透德育理念的意义和价值,并形成了系统的实施途径,其中之一便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服务和实践活动。当前,我国大学生一直生活在学校环境中,且多为独生子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贪图享受,吃不得苦;经得住表扬,受不起挫折,动辄轻生;凡事以自己为中心,对同学、对社会漠不关心,缺乏爱心;有些学生不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不了解中国国情,虽不乏热情,却往往陷入幻想和空想,愿望与实际相距甚远。要克服这些缺点,仅靠校内教育是不行的,必须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直接参加社会财富创造活动,促进大学生深入实际接触社会,全面了解国情,端正人生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高校的有益做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教育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高度重视,对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高度肯定。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着实践场所与条件不足等问题,还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深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建设必须要从思想上重视、制度上完善、组织上落实和方法上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把实践育人功能发挥好。在社会实践建设中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相互的开放度,加强产学结合,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创造更多的机会。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民情,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起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拓展理论知识深度广度,加强职业意识和能力培养

课堂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仅有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多年来,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来看,大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尚可,但是运用知识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却较差,缺乏独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直接参与生产劳动和管理,并与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打交道,在“做”“实验”“设计”“制作”“体验”等一系列动手、动脑、动嘴活动中,培养了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社会实践是课堂的补充,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才能及时发现自身不足,激发学习动力,明确成长成才的道路,促进自身主动扩展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学习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同时,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还可以直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有价值的新知识。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往往要求大学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还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成长需求设计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增强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可以缩小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素质要求的差距。如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按年级分阶段设计实施,大学一年级以深入基层、社区开展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活动为重点。大二重点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服务社会,增长才干。重点结合专业开展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巩固专业知识,并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中。大三的社会实践结合学生即将就业的情况,主要在人才市场、企事业单位开展大学生就业需求方面的社会调查和实践,了解掌握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并在大四阶段对知识与能力存在的不足进行强化学习与锻炼,促进大学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分阶段设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重视加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抗挫折能力,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发展潜力。

(四)丰富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国外高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尤其是校内管理和社区服务,大学生乐意参加,学校也予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比如美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学校、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环环相扣的成熟模式。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社会实践的理念与模式等都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当前我国高校社会实践体系的内容还较为单调,实践范围较为狭窄,专业特色不够明显,开展模式多是集中于专门时段,热衷于特定地区,开展时限较短,仅限于暑假或各种纪念日、节假日,而且往往人员分散,各校独立,很难实现联合组团、区域性大规模的集中活动。

面对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面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要求,急需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挖掘社会实践的新内涵,探索社会实践运作的新途径,不断扩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模并提升其质量。当前,根据我国高校社会实践体系发展的需要,既要合理继承传统的实践模式,又要适当借鉴国外高校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的成熟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特长,创新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模式,合理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注重社会实践的效果,将受教育与做贡献、长才干结合起来。如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模式(爱国主义教育、生产劳动教育等)、以社会服务为目的的模式(“四进社区”、环境治理等)、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模式(校企联合、构建实践基地等)、学生社团发展的实践模式(志愿活动、奉献爱心等)都可以在已有模式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等高校社会实践的相关经验,不断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提高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保持社会实践活动旺盛的生命力。

(五)加强实践配套机制建设,扩大全员参与范围

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表现出鲜明的“全员参与”特征。德国汉诺威研究中心2006年研究发现,德国打工大学生人数在过去的20年翻了一番,2/3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打工。法国大约50%的大学生打工,大约10万大学生在从事一种类似半日工的工作,每年至少持续6个月。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状况不容乐观,除课程实践以外,课外社会实践仍然是“精英实践”,即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实践锻炼,没有建立起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模式。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实践岗位供给不足,不能适应广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二是实践经费来源渠道不畅,严重制约着各项实践计划的实施;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践主体内在动力不足。四是指导力量严重不足,缺乏调动积极性的相应措施。(www.xing528.com)

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大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学校教育因素;既有实践单位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及其家庭因素。而实现“精英实践”向“全员实践”模式的转变,关键是机制建设。其中,既有涉及实践单位的社会责任机制和经济利益机制,也有出自高校内部的师生激励机制,还包括与国家、高校、学生及其家庭和社会密切相关的实践经费分担机制。只有构建由社会责任机制、经济利益机制、师生激励机制经费分担机制等构成的科学的机制模式,才能加快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模式的实现。在校大学生对同学的情感与需求最了解,邀请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组织发动工作,可以提高同学的认可度与接受度。如可以学习借鉴美国高校的新生导师制,聘请优秀学生辅导新生学习,师生共同研究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法等。学生在参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起到共同提高的作用。只有鼓励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才能真正把大学生社会实践落到实处,促进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蓬勃发展。

此外,还可以借鉴美国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一方面完善教师评估的指标,把参与社会服务、指导学生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中,把目前我国对教师的师德考核做实,从而调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服务、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再完善对指导老师的激励制度、保障措施,形成每位教师都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发挥社会人士的力量,与公益团体合作,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聘请一批社会人士担任指导老师,充实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此外,拓宽社会实践经费来源。充足的实践经费和稳定的实践基地是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的来源还比较单一,主要靠政府和学校承担。可以借鉴美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筹集方法,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与企业、公益团体形成良性互动,尝试组织“合作教育”,把教育、科研、生产劳动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才能,体现社会实践价值,这样既保证了社会实践的稳定性,也保证了实践经费来源的广泛性。

(六)调动各方面社会力量,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美国高校的社会实践体系得到了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社会的资助和配合、高校的重视和鼓励,三方合力构建起美国高校较完善的社会实践体系。可以说,美国的政府、学校、家庭和各种社会机构已日益结成了一个互相协调、密切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形成了对广大社会成员包括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在美国高校社会实践体系中,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协调部门利益、创建互动平台等方式大力支持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大学的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平台。

要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由地方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组成的董事会或理事会,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联系机关事业单位、工业企业、金融系统等部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岗位。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和具体办法,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接纳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政府还要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用人单位应从国家民族的未来着眼,积极参与高校的合作培养,努力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舞台。高校要认真贯彻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和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培养机制。学校还应制定相应的教师激励政策,鼓励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跟随学生深入到实践第一线,卓有成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多个层面帮助学生克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学生到社会单位去实践,完成实践单位交给的工作任务,同时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要求。实践单位根据学生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以及完成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支付给学生合理的报酬。此外,还应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方式加强对高校社会实践的宣传,深入报道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扩大高校社会实践的影响力,营造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

总之,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当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团体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当获得中央和地方决策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吸引社会资源和社会各界的力量来组织活动,并能长期执行,自上而下推动并资助活动从更深、更广层面上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对大学生及整个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强化社会化运作模式,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我国社会实践依靠学校组织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为依赖学校推动。这种模式也带来了不少问题。首先,途径单一,投入不足,参与面窄,覆盖面不够。如果学生就读的高校对该项工作不够重视或经费不足,往往学生的社会实践就缺少保障。即使学校重视,由于目前诸多原因的制约,最后也可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满足广大学生对于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其次,实践内容与社会、与专业结合不紧密,基地建设不稳定。由于学校对社会要求的把握不准确,大多数高校未能充分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主动深入地为服务单位排忧解难、创造效益,所以学校与服务单位缺乏长远合作的基础,许多高校无法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服务单位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常常是出于上级的压力,往往敷衍了事。

目前,我国的社会转型和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一种与此相适应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应借鉴美国的社区与学校共同推动的模式,改变单靠学校单方推动,强化社会实践的社会化运作,通过社会去筹措经费,通过社会提供项目和岗位,通过社会机构进行招募、管理、指导和评价,为社会实践的大规模高质量开展注入新的活力。应学习日本政府推行的多元主体实施体系,包括行政部门、经济团体、地区政府和社会团体等在内的各方面介入整个社会实践实施过程,并且明确各自分工责任,探索社会化运作的新途径,不断扩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模并提升其质量。

一方面政府要把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建设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大力扶持公益团体的发展,加强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倡导慈善捐款,教育部门与各级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鼓励红十字会志愿者组织、各类慈善公益团体与学校深入合作,为公益团体与学校深入合作牵线搭桥,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参加社会提供的各种社会实践项目,探索学校与专业公益团体合作的模式,让公益社会团体成为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主体。另一方面鼓励高校立足周边社区,立足专业对口的单位,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加强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不断根据省情、市(地区)情,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和功能。

(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管理信息系统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基于网络的办公模式正在极大地改造和推进传统手工处理领域的办事流程与实施效率,网络化的集约、高效、实时处理等优越性正日益凸显。发达国家已经广泛运用信息手段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动员、招募选拔、项目对接、过程监控和激励表彰等工作环节均实现了网络信息化操作,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信息化管理已相对成熟。而国内学者对此研究相对较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增长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变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空间迅速扩大,领域不断拓展,所涉人员剧增,形式日益多样,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服务目前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处理手段,存在着信息不透明、传递速度慢和失真等突出问题。因此,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已是大势所趋。一要以管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媒介,根据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和信息流的运作特点,研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数据库、智能模块及其功能、系统体系结构,准确快捷地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各参与方对信息的需求,实现信息的高度集中与高度分享,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信息化管理体系。二要运用互动式需求分析、专业化设计规范、系统体系模块化结构设计、工程化方法开发,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各参与方提供管理数据库系统,并嵌入0A系统,开发出具有可靠性、可移植性、可扩展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信息管理体系设计、开发和应用一体化创新模式。

(九)调整研究方向和重点,提供实践理论支撑

国外学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深入剖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本质属性,对其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二是运用行为科学理论,通过大量实证分析,深刻挖掘了大学生个体参与社会实践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特征;三是借助现代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探索出了较为科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模式;四是从不同视角全面分析了社会实践对学生个体能力、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对社区建设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与此相比,虽然国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但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在研究内容上,着眼于经验总结多,理论研究少;对实践形式与内容面上研究多,个别深入研究少;在研究方法上,着眼于宏观系统论述多,单个问题突破少;定性阐述多,定量研究少;在研究视角上,从教育学角度研究多,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研究少;从学校和师生角度研究多,从政府和社会(实践单位)角度研究少。为此,需要认真学习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的思考,尤其是加强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并将其与我国目前形势相结合,从先进的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哲学等学科中获取理论养分,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层次。

同时,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就必须加强社会实践的理论思考,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办法,适当调整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不断推出新的理论来指导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要扩大研究范围,提升研究层次。要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入手,全面关注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要紧跟国外研究热点,重点研究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等问题。二要更新观念,积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大学生社会实践虽然属于人的社会活动,但同样可以采用系统论、控制论、运筹学、概率论等一系列科学理论进行研究。当前,我国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应突出对某个问题、某个环节、某个案例的深入研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开展更多的实证分析,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三要改变研究视角,跳出学校范畴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一方面要突破教育学研究的局限,借助管理学、经济学理论,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动机、激励机制、运行模式等问题;另一方面,改变只有大学教师从教育视角研究的状况,吸引更多领域的学者从政府、社会、企业、家庭等多个视角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问题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