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健康发展,根据对在校大学生、高校教师、毕业生、社区居民、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调查了解,获取他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看法和态度,从一个侧面比较全面地揭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一)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仍然存在着认识不足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同时还是受教育者,其多重身份决定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据调查显示,3/4的大学生愿意尝试参加社会实践,近1/4的大学生认为必须参加社会实践,但也有极少数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参加社会实践,甚至有极个别的大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持反对意见。总的来说,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必要延伸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和舞台,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大学生认为最主要是增加社会阅历,积累社会经验,为就业做准备;也有学生认为通过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可以为社会多做些贡献;当然,也有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实践可以获得适当的经济收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对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应做的准备,有的同学认为需要提前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或业务技能;有的认为应提前对实践单位进行一些了解,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的问题。部分学生认为时间太短,无法真正进入角色;理论知识储备不足,业务技能不熟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过是游山玩水,走走过场,完成学校交办的任务。个别学校过于追求媒体宣传效果,活动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所以,尽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上持一种排斥态度。由于受就业压力的影响,这部分学生过分注重文化课成绩,认为社会实践浪费时间和精力,不愿意也从未参与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高校普遍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但缺乏规范管理和指导
首先,高校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作为学生素质拓展培养的重要举措。学校通过社会实践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深刻地认识到学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和开展力度,意识到学校把社会实践摆在了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位置,并对学校社会实践的实施状况感到比较满意。其次,学校对社会实践的研究力度不够,社会实践投入有限、经费短缺。部分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一般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到“重点团队”上,而对自主实践的学生缺乏有效的经费支持和过程管理,同时也还存在着部分高校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所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资金的匮乏和缺乏有效的指导是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再次,部分高校未形成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未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相当一部分高校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运行机制、组织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宣传力度重于实际工作的现象,虽然学校有社会实践计划,但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缺乏制度性的约束和规范性的指导,导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存在着盲目性,对社会实践过程、现实表现、取得成果缺乏科学的质与量的分析考评,对参与和指导社会实践的教师工作量没有体现,未将其表现、能力和成绩作为评选先进、评定职称的依据,影响了指导老师的积极性,这些都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长期稳定开展,并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很高,但具体落实到行动上,能做到、能做好的只是少数。(www.xing528.com)
(三)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认识不一,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开展
大部分社会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持支持态度,但是也有部分单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其没有多大关系,缺乏接待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具体体现如下:第一,虽然支持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但是力度不够。据调查反映,近1/3的学生和老师认为开展社会实践的最大困难在于联系实践单位,说明虽然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但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很多社会实践基地不稳定,许多学校社会实践基地地点、单位更换频繁,每年都很被动地寻找新的实践单位。第二,实践岗位和专业知识关联度不大,缺乏实践价值。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很乐意接收大学生来单位参加实践。在社会实践期间,学生所接触的实践内容绝大多数是一些事务性的工作,而真正能够运用到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实践机会少之又少,甚至造成学农基地无农可学、学工基地无工可学、学医基地只能跑腿还要交实习费用的现象,这样的社会实践安排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太大,反而挫伤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第三,考虑到自身利益,许多实践单位态度冷漠。部分社会实践单位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太愿意接收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四)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重视数量和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基地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和重要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能够发挥学校课堂无法实现、课堂教学难以发挥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充分认识建设社会实践基地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学生的共同参与。作为参与者,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所在的地区或单位也是受益者。但是相关单位和部门认识不清,认为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接收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一种负担,影响其正常工作的开展,认识不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社会现实意义,不积极主动配合工作,履行自己的义务。尽管高校普遍认为应当积极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和创业就业基地,但有些高校往往将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一个相对稳定的普通实践场所,并未真正帮助实践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实践单位的积极性。第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职责、义务不明确。实践单位认为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和政府的事,高校只知道派学生假期去基地实践,平时很少关心基地建设,更缺乏主动帮助基地解决实际问题,存在着“重建设轻培育、重利用少监管”的现象,双方更没有往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去进行努力和思考。第三,社会实践基地专业不对口,利用率不高。高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时往往考虑的是某个专业或院系,而实践单位不可能只需要某个专业的学生,这样容易造成单位的需求和学生的实践不能有效对接,导致社会实践基地所需专业与学生专业不完全对口,利用率不高。同时考虑到经费有限和学生安全问题,往往建设的实践基地类型较少,地域范围相对狭窄。第四,部分社会实践基地徒有虚名。由于高校为了完成上级要求的社会实践基地数量指标,实践单位考虑挂牌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双方为了建设基地而建设基地,不可避免地造成少数社会实践基地的牌子挂了,但不具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条件或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向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岗位的现象,学生甚至不知道有这个基地,学校也从不安排学生到建设的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学校、大学生与社会实践基地的日常交流非常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