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殷商史官及其职责:记载天子言行、掌管图法、起草诏令

殷商史官及其职责:记载天子言行、掌管图法、起草诏令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本·作篇》:“沮诵、苍颉作书,并黄帝时史官。”以为夏、商之史,乃是记载天子言行的史官。以为夏、商的史官,也掌管国家的图法,所谓图法,就是邦国的典章制度。又《宰夫》八职说:“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以史者,又是起草国家文书诏令之官。一种意见,释中为笔,以为史官是一种拿笔杆的人。戴侗《六书故》说:“史,掌书之官也。秉聿以俟,史之义也。”他们各家,也都是将“史”作为记事之官而另作一种解释罢了。

殷商史官及其职责:记载天子言行、掌管图法、起草诏令

(一)典籍记载之史官

根据我国古典文献的传说,史官起源于黄帝时。《世本·作篇》:“沮诵、苍颉作书,并黄帝时史官。”[1]说黄帝时史官,有名叫沮诵和苍颉的;他们是创作文字的人。《世本·作篇》又说:“大挠作甲子[2],“隶首作数”[3],“容成造历”[4],宋衷注,大挠[5]、隶首[6]、容成[7]也都是黄帝时的史官,他们发明了干支、历法和数术。

宋衷注《世本》又说:“黄帝之世,始立史官,至于夏商,乃分置左右。”[8]所谓“分置左右”者,《礼记·玉藻》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黄以周以为左右两字,今本互讹[9]。《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六艺论》说:“右史记事,左史记言”[10],可以为证。以为夏、商之史,乃是记载天子言行的史官。

《吕氏春秋·先识览》说:“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给古,乃出奔如商。”又说:“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以为夏、商的史官,也掌管国家的图法,所谓图法,就是邦国的典章制度。

《史通·史官建置》说:“史官之作,肇自黄帝,备于周室,名目既多,职务咸异。”《周礼·春官》就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和御史之名,《尚书大传》称之为五史[11]。《周礼·春官》说:“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掌法以迎官府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又说:“小史掌邦国之志。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又说:“内史掌王之八祊之法。掌叙事之法,掌书王命。”又说:“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又说:“御史掌邦国部鄙及万民之治,令,掌赞书。”以五史所掌,乃是国家的法典、志书、图籍和诏令。

《周礼》六官所属,又都有史官。郑玄注:“史掌书者。”又《宰夫》八职说:“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郑玄注:“赞治,若今起草文书也。”又《御史》说“掌赞书”,郑玄注:“若今尚书作诏文。”以史者,又是起草国家文书诏令之官。

由上面所列可以看出,根据古典文献的传说记载,史官的初职,本以记事为务。他们记录天子的言行举止;草拟朝廷的文书诏令;并且掌管着国家的图籍和法典。就是传说中黄帝时期的史官,发明天文、历法、文字、数术等等,都与书册有关。

【注释】

[1]《广韵》九鱼注引。

[2][5]《尚书·舜典》孔颖达正义》引。

[3]《文选·西京赋》李善注引。

[4][7]《春秋左传·序》孔颖达《正义》引。

[6]《文选·西京赋》李善注引。

[8]《初学记》二十一引。

[9]黄以周:《礼书通故》三十四。

[10]洪颐煊:《经典集林》卷七,郑玄:《六艺论》。

[11]《周易集解》引。

(二)史字文字之意义

根据《说文解字》从史字的构成来分析,也说史是一种记事的史官。

《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说史字从又持中,又是手,中的意思是公正。但公正是一种抽象的观念,是不能用手拿着的。所以后来因为对中字解释的不同,又产生出了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意见,释中为笔,以为史官是一种拿笔杆的人。戴侗《六书故》说:“史,掌书之官也。秉聿以俟,史之义也。”[1]谢彦华《说文闻载》说:“史愚谓从又持笔,笔为后出字,古作,中为省。从又持。指用时言故下垂,载笔待用。故中上向也。”[2]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说:“中者笔之初文,古书以刀刻,笔之形本作↓,↓变为耳。之倒文,↓为笔之初文。所以书,故从又持↓为史。”[3]

一种意见,以中为簿书,以史为掌文书之人。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说:“凡官府簿书谓之中,簿书犹今之案卷山,此中字之本义,故掌文书者谓之史,其字从又从中,又者右手,以手持簿书也。”[4]章炳麟《文始》说:“史字从中,谓记簿书也。”[5]

一种意见,以中为简册,以史为持简记事之人。吴大澂《说文古籀补》说:“史,记事者也,像手持简形。”[6]林义光《文源》说:“中象简形,执简所以记事。”[7]

一种意见,以中为盛算之器,以史为持书之人。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说:“中,射礼所用以实算者,以手执之,奉中之义。”[8]王国维《释史》说:“中者,盛算之器也,射时舍算,既为史事,而他事用算者,亦史之所掌。算与简策,本是一物,又皆为史之所执,则盛算之中,亦用以盛简,史字从又持中,义为持书之人。”[9]

但以上各家,无论以中为笔聿,为簿书,为简册,或为盛算之器,其最后得出的结论,仍然是以史为记事之官。

【注释】

[1]戴侗:《六书故》五。

[2]谢彦华:《说书闻载》,引见《说文解字诂林补遗》第7册,第193页。

[3]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六,第81页。

[4]转引自王国维《释史》,《观堂集林》卷六。

[5]章炳麟:《文始》七。

[6]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史字条。

[7]林义光:《文源》卷六,第31页。

[8]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五,第19页。

[9]王国维:《释史》,《观堂集林》卷八。

(三)史官司职之解说

自从王国维作《释史》以后,“释史”的作者日益增多。先后有顾实作《释中史》,以“中从古字”,史为“手持斗柄”,以为“史之本义,当训日官也,天官也”[1]。姜亮夫作《释中史》,以为“古者巫史同为领导庶民辅冀君上之知识阶级”[2]日本白川静作《释史》,以史为“祭祀祝告之义”[3]。徐宗元作《释史》,以史所手持乃“记事之版”[4]胡适作《释史》,以“古代流传的史,都是讲故事的瞽史编演出来的故事”[5]。戴君仁作《释史》,以为“史是知天道者”,“史的参预祭典,宣讲符命,应是他的原始任务”[6]。沈刚伯作《论语上所说的文、史与文学》,以为“史是祝史之事”,“掌丧祭之礼。撰读祝词诔文”[7]。他们各家,也都是将“史”作为记事之官而另作一种解释罢了。

另外,劳斡作《古代思想与宗教的一个方面》,说“史象钻龟之形”[8]。又作《史字的结构及史官的原始职务》,说“史字从又持钻,象钻龟而卜”[9]。李宗侗作《释史新论》,说“史是钻燧取火之人”[10]。王献唐作《古文字中所见之火烛》,说“史象手执火烛”[11]。胡淀咸作《释史》,说“史就是事字。所谓史这种官,最初是掌庶事,而不是记事的”[12]。这里说的史虽然不一定是记事的史官,但也说史官不过是掌管钻龟而卜,钻燧取火,手执火烛等专门的庶事而已。

惟有日本内藤湖南作《中国史之起源》,以为史字实含有武事之义[13]傅东华(约斋)作《字源》,说“中上插旗,表明史出去办公”[14]。马薇庼作《薇庼甲骨文原》,说“丫为之省,从丫从史象史官执使节出使之形,会史臣奉使之意”[15]

陈梦家最初作《史字新释》,说:“史为田猎之网,而网上出干者,搏取兽物之具也;古者祭祀用牲,故掌祭祀之史亦即搏兽之吏,而猎兽之事与战事无异,故战兽并从单,是以祭事为有事,而战事亦曰有事。司祭者为史,司敌国相战媾和传达之事者为使。卜辞使亦以事为之。然后知古人以祭祀猎事战事为大事也。”[16]但是后来作《西周铜器断代》,于27方鼎则又说:“说文史字解云,从又持中,中正也。金文小篆文字从中,许慎以为是中正之中,从正确的。王国维《释史》以为,史所从之中,即周礼凡射事饰中舍算之中,中乃盛算之器,亦用以盛简策,对于王氏此说,久所致疑,今因此器可释然于怀。”[17]又改变了前说。

其实陈梦家氏的前说本不误,不知为什么后来又做了更改。有的人以为“史象史官执节出使之形”,意亦近是。

【注释】

[1]顾实:《释中史》,《国学丛刊》第2卷第3期,1924年。

[2]姜亮夫:《释中史》,《文字朴识》,1946年。

[3]〔日〕白川静:《释史》,《甲骨金文学论丛》初集,1955年。

[4]徐宗元:《释史》,《福建师范学院学报》1956年第1期。

[5]胡适:《释史》,《大陆杂志》第17卷第11期,1958年又收入《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1辑第1册。

[6]戴君仁:《释史》,《文史哲学报》第12期,1963年。

[7]沈刚伯:《论语上所说的文、史与文学》,《大陆杂志》第48卷第2期,1977年又收入《大陆杂志文学丛书》第4辑第1册。

[8]劳斡:《古代思想与宗教的一个方面》,《学原》第1卷第10期,1948年。

[9]劳斡:《史字的结构及史官的原始职务》,《大陆杂志》第14卷第3期,1956年又收入“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1辑第1册。

[10]李宗侗:《释史新论》,《大陆杂志》第29卷第10—11期,1964年又收入“大陆杂志语文丛书”第2辑第3册。

[11]王献唐:《古文字中所见之火烛》,齐鲁书社,1979年。

[12]胡淀咸:《释史》,《甲骨文字考释》,1978年;又刊《安徽师大学报》1978年第4期。

[13]〔日〕内藤湖南:《中国史之起源》,《研几小录》,1928年;又收入《内藤湖南全集》第11卷,日本东京筑摩书房,1969年。再版本,1976年。

[14]约斋:《字源》第134页,东方书店,1953年。

[15]马薇庼:《薇庼甲骨文原》第1277页,1971年。

[16]陈梦家:《史字新释》,《考古》第5期,1936年。

[17]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二),《考古学报》第10期,1955年。

(四)甲骨文史为武官

由甲骨文字看来,史官本为武官,并无执笔记事之义。

甲骨文史字作,两形通用,如丙78同是史字,一作,一作可证。亦或省作中[1],亦有省作中[2]者。即干,亦即单,为、战字所从,乃田猎和战争所用之工具,与卜辞擒之作者其意略同。

史在卜辞有用为事者,如言“叶王事”,“叶朕事”,“叶我事”[3],皆言协服殷王战事之义。或言“我有事”,“我亡事”,“今岁有事”,“今秉有事”[4],有事亡事,亦多指战事而言。

史在卜辞又有用为使者,如言“使人于画”,“使人于沚”,“使人于”,“使人于”,画、沚、皆是地名,使人于某地,亦言因武事而派遣某人使于某地之义。

古文字史、事、使三字不分[5],史从又持干,象史官奉命出使,所谓“史乃奉使之义”[6]。《白虎通·谏诤》说:“所以谓之史何?明王者使为之也。”陈立《疏证》说:“言为王者所使。故谓之史。”由甲骨卜辞看来,史官者正是出使的或驻在外地的一种武官。

因为史是武官。所以在甲骨卜辞中,常担任征伐之事。如武丁时卜辞或称命我史步伐方。

庚申卜,争。贞乎伐方受有又,一月。

一勿乎伐

壬戌卜。,贞乞令我史步伐方受□□。

勿令我史步。

贞勿令我史步。(殷图12、13)

庚申卜,争,贞乎伐方受又,□月。

□□□□方。

贞勿令我史步。(铁250.1)。

以上两版同文[7],步即步行,“令我史步伐方”和“勿令我史步”,意思是要不要命令我们的史官步行着去征伐[8]。或称我史缶或毋其缶:

癸亥卜,,贞我史缶。一二

癸亥卜,,贞我史女(毋)其缶。一二(丙1)

缶,缶国族名。的意思是伤。“我史缶”和“我史毋其缶”,意思是从正反两面占卜我们的史官是否能够战胜缶国。或称我史方或方我史:

贞我史其方。二

贞我史弗其方。二

贞方其我史。二

贞方弗我史。二(丙77)

贞我史其方。三

贞我史弗其□。三

贞方其我史。三

贞方弗我史。二(丙78)

以上两版同文[9]。丙77为第二卜,丙78为第三卜,另外还应该有一版第一卜。方是方国的方。“我史方”、“我史弗方”和“方我史”、“方弗我史”,这是反复占卜到底我们的史官能不能战胜方国,或者方国能不能战胜我们的史官的卜辞。或称在北史有获羌无获羌:

贞在北史获羌。

贞在北史亡其获羌。(丙32)

意思是占卜在北边的史官能否擒获羌人。或称羌弗朕史:

甲辰卜,王,羌弗朕史。二月。(前4.4.7)

这是殷王武丁亲自占卜说,羌人不会战胜我们的史官吧。或称某朕史或弗朕史:

□□卜,王,□□史。(山东省博物馆藏明义士旧藏)

朕史。(续存下336)

□弗□史。(续存上642)

这几条卜辞,虽然都有残字,但可以用前面的卜辞例句加以补充,也都是占卜外族是否会战胜殷王的史官的卜辞。史官既可以步伐方,伤缶地,又可以伤方国或受方国伤,又可以擒获羌人,或受羌人害,可想而知,其必为担任征伐之武官。

因为史官担任征伐,常驻在外,散居东南西北四方,所以武丁时卜辞或称东史,或称西史:

□□卜,亘,贞东史来。

贞东史亡□来。(乙3730+3950)

贞我西史亡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藏姚华旧藏拓本)

庚子卜,争,贞西史旨亡□,叶。一

庚子卜,争,贞西史旨其祸。一(www.xing528.com)

贞西史旨亡祸,叶。二

西史旨其祸。二

贞旨亡祸。三

旨其祸。三

旨亡祸。四

祸。四

旨亡祸。五

祸。五

王占曰。其隹丁弘。(丙5、6正反)

丁巳卜,宾,贞令易它食乃令西史。三月。(甲2121)

以及前引“在北史获羌”,“在北史亡其获羌”和后引“立史于北土”,“立大史于西”,“立史于南”,“勿立史于南”等辞,都是这样的例证。

因为史官经常驻在外地,所以又称在某地之史,如武丁时卜辞说在沚史:

贞我在沚史不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马衡旧藏)

以及前引卜辞称“在北史获羌”、“在北史亡其获羌”和后引立史于某地、立某地史、立史于某方等卜辞,都是这样的例证。

武丁时卜辞又常称戌史,如说:

丙子卜,,贞勿乎鸣从戌史。三月。四(元106;续存上616)。

贞勿乎鸣从戌史

乎鸣从戌史。(邺初下335;京2220)

乎鸣从戌史。(簠人70)

癸巳卜,争,贞旬□□。甲午闻曰,戌史复。七月。

在□死。(簠杂52;续5.2.2)

戌史者,犹言在戌地的史官。

因为史官经常驻在外地,所以卜辞又常占卜史官是否归来或是否有至。除前引卜辞称“东史来”,“东史亡其来”之外,又如武丁时卜辞说:

壬辰卜,内,五月史至。一二三

今五月史亡其至。一二

六月来曰,史病。(乙5301、5302正反)

这是占卜驻在外地的史官在这个五月内能不能回到王这里来。验辞说,等到六月有人来报告说,史官有病了,所以没有回来。

史官的任命,还有一种仪式称立史。立者犹他辞言“立中”[10]、“立旗”[11]之立,有建立之意。廪辛、康丁时卜辞说:

癸酉,贞方大出,立史于北土。(续存下803)

由于方国大举进犯,所以才于北土建立史官。这也可知立史实有防御敌方侵犯之意。

他如武丁时卜辞或言立史,勿立史:

甲子卜,亘,贞立史。一二三(虚2325)

贞勿立史。(乙6274)

或言某人立史:

□□□,王曰王立史。(京2417)

亚立史。(前6.8.6)

乎雀立史。(前5.23.3)

勿立史。(南师2.61)

王为殷王,亚为官名,雀与,俱为殷王之近臣。或言立史于某地:

立史于侯。六月。(后下4.3)

□□□,,贞立史于。(天津历史博物馆藏方若旧藏)

侯及,俱为地名。或言立某史:

丙辰卜,,立史。(铁48.4;佚731)

贞立明史。(乙4390+6150)

贞立史。(戬36.12;续6.20.2)

立须史。(乙2041+2601)

戊戌卜,王,贞余立员宁史众见奠。六月。(库1807)

、明、、须及员宁俱为地名,言在诸地建立史官。

立史时,常征集众人举行盛典,如武丁时卜辞说:

辛亥卜,争,贞奴众人立大史于西奠……。□月。(龟2.11.16)

立史时,还要举行祭祀,如武丁时卜辞说:

□□卜,争,□燎告立史。(山东省博物馆藏罗振玉旧藏)

丙申卜,,贞立史,乎取于□□。(国家图书馆藏徐炳昶旧藏)

燎、取都是祭名。

史官之名,有大史,有小史。称大史者,武丁时卜辞除前引“奴众人立大史于西奠”之外,又如:

贞其□大史于西,于下乙匈。五□。(佚10;续1.46.4)

大史□令。七月。(甲3536)

廪辛、康丁时卜辞又常以大史与小史对贞。如说:

庚午卜,大史析舟。

小史析舟。(邺三下46.14+43.11+39.11+39.3+南辅39)

己卯卜,贞大史。

己卯卜,贞小史。(小南2260)

大史与小史,又合称二史。如廪辛、康丁时卜辞说:

弘立二史□。(宁1.497)

二史即大史与小史。

武丁时卜辞又或称三史,如说:

己未卜,,贞我三史使人。一二三

贞我三史不其使人。一二三(乙7793)或称三大史,如说:

壬辰卜,宾,贞立三大史。六月。(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藏 合5506)

图5

此片牛胛骨卜辞,曾著录在《甲骨文合集》第5506片,系借自王俊铭先生,惟照片缩小,看不清,又缺骨臼刻辞。今据原骨摹录,则清楚了许多(见图5)。三史与三大史者,以卜辞“王乍三右中左”[12]及右中左牧[13]称三牧[14],右中左戍[15]称三戍,右中左旅[16]称三旅例之,疑即立史于南的右中左。

武丁时卜辞说:

乙未卜,宾。贞立史□□右从我,□从舆,左从曾。十二月。二

贞勿立史于南。(虚2324)

乙未□,□贞立史□南,右从□,中从舆,左从曾。三(南文52;掇2.62)

两片卜辞同文[17],一为第二卜,一为第三卜,另外至少应该还有一个第一卜。卜辞同文,互有残缺,两者正可以互相补充,成为全文。其全文当为:

乙未卜,宾,贞立史于南,右从我,中从舆,左从曾,十二月。

贞勿立史于南。

乃从正反两面,占卜是否立史于南之辞。而立于南方之史,则有右中左,我、舆、曾俱为地名,乃从这三方面立史以面向敌方,随时防御抵抗,或向敌方进攻,所谓立三史和立三大史,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由甲骨卜辞看来,殷代的史,尚非专门记言记事,掌握国家文书诏令、簿书图册的文官,也不是专门担任着王朝龟甲占卜、钻燧取火以及国家庶事的任务,主要是担任国家边防的一种武官。

至于卜辞为什么只有在西方才立大史,只有在南方才立三大史,这或者是因为殷武丁时期主要敌人是在西方和南方的缘故。

关于殷商武官的史,后来怎样逐渐演变为记事之官,将于另文详之。

【注释】

[1]如续存上642及续存下803。

[2]如张秉权:《殷虚文字丙编》第1辑上第76片。

[3]见〔日〕岛邦男:《殷虚卜辞综类》第124—125页。

[4]见同上第421页。

[5]见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第174页,1952年、1959年。

[6]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事字条。

[7]以上两版同文。见胡厚宣:《卜辞同文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九本,1947年。

[8]见胡厚宣:《殷代方考》,《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第三册,1944年。

[9]以上两版同文,同注[7]

[10]粹4。

[11]〔日〕岛邦男:《殷虚卜辞综类》第31页。

[12]粹597。

[13]郭沫若:《古代铭刻汇考·释图》,附张丹斧藏片,掇2.132。

[14]续存2.192;小南1024。

[15]小南2320。

[16]小南2064、2328、2350。

[17]见同注[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