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殷商史:商都屡迁,8次迁徙范围涉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

殷商史:商都屡迁,8次迁徙范围涉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王国维称,契居番,昭明迁砥石又迁于商,相土东迁泰山下又迁商丘,上甲微迁于殷又迁至商丘,成汤灭夏定都亳,是为八迁。殷人的屡次迁徙,范围大概在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一带。商汤都亳为史家所公认,但关于汤亳的地望问题,始终未能达到共识。汤亳地望的考证至今不能得到解决,而殷都屡迁问题则是又一个论争不休的焦点。

殷商史:商都屡迁,8次迁徙范围涉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

尚书序》称殷人“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汉代张衡《西京赋》称,“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殷人是一个“不常厥邑”的屡迁民族,这是殷商史上的一大特色。所谓“前八”是指商汤建国以前的八次迁徙,即《史记·殷本纪》所谓的“自契至汤八迁”,商人称之为“先公”时期。“后五”即《尚书·盘庚》篇中的“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商人迁徙的地点,成汤以前的“八迁”,《尚书正义》只举了三迁,王国维将这八迁的史事考证较为详尽[1]。据王国维称,契居番,昭明迁砥石又迁于商,相土东迁泰山下又迁商丘,上甲微迁于殷又迁至商丘,成汤灭夏定都亳,是为八迁。王国维虽然凑足了八迁之数,但是连他自己也说:“上古之事,若存若亡。《世本》、《纪年》,亦未可尽信。”可见他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后来殷人又有过五次迁徙,所谓“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即仲丁迁于隞,河亶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迁于奄,到盘庚时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是为五迁。从此,“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成汤以后的“五迁”与以前的“八迁”在性质上有明显的不同。汤以后的“五迁”,是指商王在统治区内的迁都,即统治中心的迁移,而契至于成汤的“八迁”,则是商族在建国以前,由于自然的缘故以谋求生存空间或者出于政治原因,整个部族的迁徙。因此,从汤建国以后的“五迁”地点,大体可以看出殷商统治中心的范围。殷人的屡次迁徙,范围大概在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一带。虽然现在还不能一一确定它们的所在,但是大体说来,总不外黄河南北、距离黄河不太远的地方。

商汤都亳为史家所公认,但关于汤亳的地望问题,始终未能达到共识。亳都的地望,自《史记·殷本纪·集解》引皇甫谧云、《正义》引《括地志》都说在宋州谷熟县南,即今河南商丘境。而汉以来大体有几种说法,即长安社陵杜亳说[2],谷熟南亳说[3],王国维先生《说亳》一文又提汉山阳薄县说。20世纪50年代董作宾先生在台湾发表《卜辞中的亳与商》[4],主张在安徽省之亳县。郑州商城在20世纪50年代发现后,邹衡先生首先提出了《郑州商城即汤都亳考》[5],即为“郑亳说”。“郑亳说”一经提出,便引发出众多争论,安金槐先生即有郑州商城为中丁所迁之“隞都说”的不同主张。1983年偃师商城发现后,许多学者结合文献记载,又祭起了“偃师商城为汤都亳”的大旗,即为“偃师西亳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郑亳说”与“西亳说”之间发生了激烈而漫长的论战,迄今并无结果,其间也有人试图调和二说,似乎亦难取得共识。殷墟考古前辈高去寻先生对于亳都论争问题甚为关切,曾撰有《商汤都亳的探讨》[6],认为“成汤最初所都的亳,是后世所谓南亳,汤灭夏以后,为了镇抚新征服的夏土,才在偃师尸乡修筑了一个城池,被后世传称为西亳,这种情形与西周初年平定东方殷人后,在今日的洛阳建立了东都洛邑,为镇抚东方的一个前进指挥所的情形相同”。汤亳地望的考证至今不能得到解决,而殷都屡迁问题则是又一个论争不休的焦点。

殷人的屡次迁徙,或许由于受异族的压迫,或许由于水旱之灾,或许由于扩张土地到更肥沃的地区,并不一定表示商族早期是游牧民族。但殷人屡迁其都的原因究竟为何?历来学者有许多探讨,主张各有不同,计有“去奢行俭说”、“游牧行国说”、“水患说”、“游农说”、“军事原因说”,新近则有“政治斗争说”[7]、“圣都与俗都说”[8]等等。各家之说,虽然均能言之成理,但也仅从不同角度提出各自之推测,远未达到彻底解决的阶段。上述诸问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同时期待有更多的地下材料出土,以作为探讨之依据。就像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开展的“洹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课题,重点考察安阳洹河流域古代人类聚落发展演变规律。到了新千禧年后发现了洹北商城,找出商史考古学编年体系中,郑州二里冈与安阳殷墟之间的一段缺环。当然,洹北商城的性质目前还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是商王河亶甲迁建的都城,即“相”。另一种观点认为就是“盘庚迁殷”。洹北商城一号基址的发掘发现,正好处在郑州和殷墟之间,该遗址将二里冈文化与殷墟文化联接起来,从而得出了一个更为完善的有关商王朝历史的考古学编年框架:以郑州二里冈和偃师商城为代表的早商,以洹北商城和郑州小双桥等遗址为代表的中商,以殷墟遗址为代表的晚商。

【注释】

[1]见王国维:《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观堂集林》。

[2]见《史记·六国年表》。

[3]见《帝王世纪》。(www.xing528.com)

[4]《大陆杂志》第6卷第1期。

[5]《文物》1978年第2期。

[6]《董作宾先生九五诞辰纪念集》,1988年。

[7]见黎虎:《殷都屡迁原因试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8]见张光直:《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异同》,《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五本第一分,198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