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的创作同整体园林环境一样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同一,即布局、造型与意境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的创作思想和主题意义(广义的意境)的基础上发于内而形于外,创造出动人心弦的艺术形象。意境是景观实体空间表象的精神内核,脱离了意境的实体空间便失去了灵魂。
在园林艺术的创作中,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融合于客观生活、景观之中,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和客观的生活景物相结合,因此产生了能使人借景生情的“情境”,能托物言志的“情境”。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涵盖非常深广,包括生活、理想、愿望和憧憬等。对于意境的表达,主要涉及园主人和匠师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社会地位、经济基础、生活阅历、文化素质及造园理想等诸多方面。而且这一切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构建富有林壑气象的山体是造园的基本内容,也是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主要方法。以山、石写意大致分为两类:
(1)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自然环境、山体造型、土石质地、植被面貌等方面使园山具备自然山体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许多大型假山多属此类,其“写意”效果主要表现在为整座园林创造一种趋向自然的意态和趣味,从而把审美者的情感引入与园林及宇宙和谐相融的境界之中。如李质称宋徽宗艮岳之山:“万形千状,不可得而备举也,……皆物理之自然,岂人力之所能?”
(2)园土的规模比上一类要小得多,但“写意”的特点更为突出,中小型士人园林及皇家园林的许多景区和庭院几乎都采用这种园山。它的构建极为灵活,可土可石,亦可土石相半;大小不拘,有力者可叠峰造谷,在很有限的天地中塑造出颇具几分自然意态的山体;更多的时候仅以数峰湖石、尺余土丘亦足以达到目的。这些园山的艺术效果很少取决于模拟是否逼真,而是取决于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审美者情感和意趣的趋向。如苏州网师园以黄石叠小体量假山而提曰“云冈”,留园池心小岛名曰“小蓬莱”,扬州个园分别以湖石、黄石、宣石、石笋等叠造风格不同的四季假山,这些假山带有鲜明的“写意”性,并非追求对自然景观的刻意模仿和真实再现。《园冶》卷三曰:“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以几片山石或树枝、藤萝即表现出山林般的“深境”,更是典型的写意手法。
中国园林在喜爱自然、崇尚自然,进而再出现自然的基础上,造园先哲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意境,以实现至高的一种理想境界和美轮美奂的生活游赏目的。园林假山对意境的表达离不开水体、植物、建筑等构景元素的相辅相成。假山所表达的意境大体有如下几类:
(1)治世境界。上至统治者“天下大统一”的王者思想,下至士大夫“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理想抱负,均在古代园林造山中有所体现。
(2)神幻境界。“灵台”——早期园林中的神山: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园林是周文王时所建造“灵囿”。灵囿内筑有“灵台”与“灵沼”。灵台即积土四方而成的高台。高台就是高山的缩影,筑高台是古人对山岳崇拜的一种体现。上古时代,先民们认为山是上天意志的体现,于是就有许多“天作高山”之说,或直接把山视作天神的躯体,并且山是地面上与天上最近的地方,只有通过山,尘世才可与天国取得联系如《淮南子·地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从“登之而不死”到“登之乃灵”到“登之乃神”,每一级境界迥然不同,但都要以高度“上倍之”作为代价。
神山的象征——台,被赋予神性,象征人间某种不可企及的权势和力量,因此台的轮廓只能是由简单而强烈的直线和斜线组成,高耸巍峨,展现的是一种以表现强烈体积感和力量感为特点的“团块美”。只有这种风格才能充分再现出原始崇拜者心目中山岳的特点,直观地表现出统治者对巨大权力的亲自占有和对世间一切生灵重如山岳的压迫。
“海岛仙山”意境——园林中由于神仙思想的主导而模拟的神仙境界: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汉。到秦汉时,民间已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神仙和神仙境界的传说,其中以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最为神奇,流传也最广。园林中由于神仙思想的主导而模拟的神仙境界实际上就是山岳风景和海岛风景的再现。
其布局以池或湖象征东海,其中堆土或垒石为三座岛域,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传说仙山上有迷人的仙境和吃了能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药,但这样的仙境和不死之药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古代统治者只得借助园林来满足自己的奢望。据载,秦始皇在咸阳挖长池,引渭水,水中堆筑蓬莱山,以求神仙降临。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的苑林区开凿太液池,池中堆筑三个岛屿,象征东海的瀛洲、蓬莱、方丈三仙山。这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一池三山”从此成为后来皇家园林中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元代的大内御苑也是沿袭太液池中三岛布列这种“一池三山”的传统模式,并在其中最大的岛屿万岁山的主峰之顶建广寒殿,以模拟仙山琼阁的境界。
海岛仙山式的布局及内涵意境也广为民间造园者所仿用。苏州留园中部,湖中筑小岛,名“小蓬莱”(图4-1),显而易见,是园主对“海岛仙山”的意境的向往与追求。
图4-1 小蓬莱
“银河天汉”的神话意境:五代南汉的刘氏王朝奢华铺张,大兴土木,广州一带地方近半用来修筑离宫别院。薬洲在南宫区,因凿山引水,筑洲建湖,积石如林,也曰“仙湖”“石洲”。洲渚水石布局之中,有奇石九座,高一上下,嵌岩峰兀,翠润玲珑,两个置于陆上,七个置于水中,如九曜星宿运行天上,名九曜石,人游湖中有天上人间之感。九曜石得名自梵历的天象:一日曜、二月曜、三火曜、四水曜、五木曜、六金曜、七土曜、八罗候、九计都,寓意九星罗列,上符天象,下合民意。九曜石尚有数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园林遗石,非常可贵,如图4-2所示。
图4-2 九曜石
须弥山——古印度佛经中的神山:北京北海镜清斋前和亩鉴室后的长方形水池中均有人工雕琢成的有几何图案的置石,有专家认为是象征大千世界中的须弥山,亦有专家认为象征五岳四渎。
据佛家所言,须弥山是处于“世界”中心的山。《佛学大辞典》中:“凡器世界之最下为风轮,其上为水轮,又其上为金轮即地轮也,其上有九山八海,即持双、持轴、担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须弥之八山八海与铁围山也。其中心之山即为须弥山。”又说须弥山“其顶上为帝释天所居,其半腹为四天王所居,其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其第七金山有咸海,其外围曰铁围山,故云九山八海。”须弥山处于世界的中心,且在“大海之中”,“入水”很深,“出水”很高,可谓“妙高”无比,如图4-3所示。
(www.xing528.com)
图4-3 须弥山
须弥山虽是古印度佛经中想象的神山,但与古代中国自居“天下之中”的尚“中”之民族意识极为契合。
另外,佛教中,狮子是佛陀的标志。园林中常出现以石景再现佛宗禅地境界的星姗。如苏州狮子林假山(图4-4)。
图4-4 狮子林假山
(3)自然境界。中国造园艺术以表现自然山水为主题,要求达到“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从汉唐至明清,诸如“有若自然”“妙在自然”“浑然天成”“宛若自然”一直是园林艺术所追求的境界。在假山的发展过程中,从摹写山水到写意山水,艺术上的过渡和变革,却没有脱离“人工”地再现自然之美的追求,使人达到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达到一种超功利的心理愉悦。
“并包罗列,兼其绝胜”——摹写山川之美:从秦汉到唐宋,摹写天然山岳形象特征的人造大山在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中均有记载。东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在洛阳大起第宅,“又广开园囿,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崤山,又名崤陵,在河南境内),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这种绵延十里的山冈式造型过分追求自然,还不能概括和提炼自然山水的真意。到北魏时期,张伦宅园的大假山景阳山已然是重岩复岭、深蹊洞壑、石路崎岖、涧道峥嵘,是土、石兼用,结构复杂的大假山,已经能够把天然山岳的形象和主要特征较精炼而集中地表现出来。
宋徽宗造艮岳不仅“并包罗列”了我国东南的山川之美,“又兼其绝色”,其艺术水平之高是空前的。御制《艮岳记》有这样的描写:“东南万里,天台、雁荡、凤凰、庐阜之奇伟,二川、三峡、云梦之旷荡,四方之远且异,徒各擅其一美,未若此山并包罗列,又兼其绝色也。飒爽溟滓,参诸自造化,若开辟之素有,虽人为之山,顾岂小哉。”寿山艮岳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山水风景加以高度概括、提炼和典型化,以人工之力创造出具有自然山水精神的空间环境。
“聚石蓄水,仿佛丘中”——咫尺山林之境:在庭院极有限的空间内叠造出起伏断续的复杂山体,并与水体、花木组合在一起,表现出自然山野的气息。唐太宗写的一篇《小山赋》对此作了极为形象的描绘:“想蓬瀛兮靡觌,望昆阆兮难期;抗微山于绮砌,横促岭于丹墀。启一围而建址,崇数尺以成坯。……寸中孤嶂连还断,尺里重峦欹复正。岫带柳兮合双眉,石澄流兮分两镜。”中唐以后,“壶中天地”的境界成了士人园林最普遍最基本的艺术追求。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称牛僧孺园中之湖石“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直至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的后期,出现了“芥子纳须弥”这一比“壶中”更小的天地,却在其中建起如“壶中天地”同样境界的大千世界。明代陈所蕴《啸台记》曰:“予家不过寻丈,所裒石不能万一,山人一为点缀,遂成奇观:诸峰峦岩洞,岑巘溪谷,陂坡梯磴,具体而微。山人能以芥子纳须弥,可谓个中三昧矣。”总之,无论是“壶中天地”还是“芥子纳须弥”,无不企求在有限的空间中缔造出大自然的林泉丘壑的园林意境,所采取的艺术手法均是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夸张写意法,和绘画中的“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如出一辙。
“虽云万重岭,所玩终一丘。”在园林有限的空间中,假山的堆叠只是体现真山的一个局部,“截溪、断谷,私此数石者,为吾有也”,却使人产生如处大山之麓的感受,“奇峰、绝嶂,累累乎墙外”。这种手法是对山体局部景象加以提炼和概括,以有限的景物创造出自然山水的无尽之意,给人以涉身岩壑之想(意境)。比“壶中天地”和“芥子纳须弥”更能体现山体的真意,对自然意境的表达更加成熟。如北京北海静心斋的假山,它表现了山峦、溪水、峭壁、岫、峡谷……景色丰富而真实,好像还有千丘万壑被爬山廊截于园外,那涧里的奥妙,那廊外的崇山峻岭,可以任你尽情神游,如图4-5所示。
图4-5 北京北海静心斋
现代假山表现的也是人们的理想、抱负以及对自然山川的热爱之情,更多带有现时代积极向上的时代特色。如广州白天鹅宾馆的故乡水,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山水的赞颂;清华大学的“清芬挺秀、华夏增辉”石(图4-6),表达了一代学子的精神风貌和报国之志。
深圳世界之窗一处景观表现了自然山川的壮美以及世人对山水的热爱,如图4-7所示。这些作品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洋溢着寄情山水的时代情怀。假山所表达的意境将会越来越丰富。
图4-6“清芬挺秀、华夏增辉”石
图4-7 世界之窗的大瀑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