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京主要商业区,大体上沿袭明代布局,又有进一步发展。内城以东、西四牌楼一带,外城以正阳门外大栅栏一带最为繁荣,店铺都很讲究华丽的装饰局面。《燕京杂记》说:“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招牌至有高三丈者。夜则燃灯数十,纱笼角灯,照耀如同白昼。其在东、西四牌楼及正阳门大栅栏者,尤为卓越。中有茶叶店,高甍巨桷,细?宏窗,刻以人物,铺以黄金,绚云映日,洵是伟观。总之母钱或百万或千万,俱用为修饰之具。茶叶则贷之茶客,亦视其店之局面,华丽者即无母钱存贮,亦信而不疑。倘局面暗淡,虽椟积千万亦不敢贷矣。”说明北京闹市区中大店铺的装潢远比其他城市要讲究。
当时北京因为来往居住的大官僚和大商人多,金融业是特别发达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银号,相当于别地的钱庄,既发行和汇兑银票,票面往往一张百金;还兼营存款放款。在清末新式银行兴起以前,银号或钱庄是金融业中主要的信用机构。北京以明末清初已开设的恒兴、恒利、恒和、恒源等四家银号最著名,号称“四大恒”,设在正阳门外大栅栏以东珠宝市。当时官场中以行使银票为体面,因而银号大得其利。其次称为钱铺,外城的钱铺主要与汉官来往,从中取利。当时北京汉官大多居于外城。再次有所谓烟蜡铺,也兼营兑换业,甚至发行钱帖,以此图利。清代中期以后,山西商人所设票号,亦称票庄或汇兑庄,除发行和汇兑庄票外,亦逐渐兼营存款放款,交游仕宦很是阔绰,往往放款给外放的官吏以及京官之有外放资格者,也常经手帮同官府出卖官缺,从中求利。更有几百年老店因信誉好,兼营存款放款的。如柳泉居以几百年的酒馆而兼营存放款,以殷实可靠著称。更有金店,原本经营金银珠宝贸易,因为官府大开捐官的门路,金店一变而为帮办捐官的一种行业,其中掌铺者结交官场,连通内线,莫不利市三倍。还有质铺,亦称典当,经营高利贷性质的押款,更是盘剥贫民的行业。全城有典当一百多家,曾经扩展到三百多家,取息率在二分以上甚至三分,每年在正月清查满期未赎取之货,称为“号货”,由估衣行等前往选购。
京中大店铺常有出名的商品,如外城俭居的熟肉、六必居的豉油、都一处的酒、同仁堂的药、李自实的笔;内城长安斋的靴、启盛的金顶等。还有如王麻子的刀剪、马应龙的眼药,转相仿效,各有几十家,都自称老店,争执不休。许多大店铺往往兼营手工业作坊,制成商品,如制铁器、铸铜器、制药、制香蜡、纺织、造酒、制糖果食品等。药店有专售秘制一种药品,传之几百年而成为巨商者。如酱坊胡同庄氏独脚莲、土儿胡同同德堂的万应膏、观音寺雅观斋的回春丹、鹿犄角胡同雷万春的鹿角胶,都因而致富。著名的熟药铺如菜市口的西鹤年堂、大栅栏的同仁堂,每年所制膏丹行销各省,有巨万的收入。
书画古玩铺、南纸铺、刻字铺、眼镜铺等,都集中于前门外偏西的琉璃厂,成为一条文化街。这是从明代开始的。乾隆年间因编修《四库全书》,书商会集京师,琉璃厂书肆发展到几十家,见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和缪荃孙《琉璃厂书肆后记》。京中风俗,每年初三到十七日要逛厂,即到琉璃厂游逛,这时店铺和地摊上摆满书画古玩等商品。
大的饮食店称为饭庄,多数称“堂”,也称为“园”“馆”“楼”“居”。许多著名的食店都有拿手的名菜。如打磨厂口内三胜馆以“吴菜”著名,合南方人口味。半截胡同的广和居以蒸山药、潘鱼、曾鱼、吴鱼片等出名,常是士大夫会集之处。肉市的正阳楼以烤羊肉出名,八九月间最为人们爱吃,切羊肉片薄如纸,蘸醯酱而炙于火,一旁放着酒尊,一面炙一面啖一面饮,成为京中风尚。正阳楼的蟹也很有名。蟹从胜芳运来,要先经正阳楼挑选之后上市出售,因而蟹特佳,价亦贵一倍。户部街的月胜斋,以出售酱羊肉出名,能装匣带到远处。又有一种被称为“二荤馆”的,是平民爱吃的地方,食品不离猪肉和鸡肉,其中佼佼者如煤市街的百景楼,价廉而物美,只是客座嘈杂。
当时各地富商都到京师来发展营业。北京的汇兑银号、皮货、干果诸铺,都由山西人经营;绸缎、粮食、饭庄等,都由山东人经营。绸缎肆中称“祥”的字号很出名,多属山东孟氏开设。只有前门的泰昌是北京本地人所设,兼办内廷贡品。南京人设有出售靴帽材料的“缎庄”,出售扇子的“扇庄”以及羊角灯店、刻字铺、眼镜铺等。刻字铺和眼镜铺也集中设在琉璃厂。光绪末年天津人阎氏在大栅栏开设福寿全,是合股创设的,规模很大,从绸缎、洋货以至中外皮革、竹木器等,一切具备,这是北京第一家百货公司,可惜因缺乏管理方法、用户拖欠和伙计偷漏,终于破产自杀。(www.xing528.com)
当时包工建筑的商人也已出现。有称为探子雷的(“探子”是北京话“打样”的意思),从清初开始经营,直到清代末年子孙还继续营业。又有称为山子张的,以堆砌假山石出名。他们往往先用最低价取得包工的优先权,然后逐步因所包不尽而加价,从中取利,所谓“十包九不尽”。
清代北京沿袭明代的风气,很盛行“庙市”,称为“赶庙”。每月初三外城西南的土地庙(宣武门外西柴木厂以西)有庙市,初四、初五内城西边的白塔寺(即妙应寺,在阜成门内马市桥西北)有庙市,初七、初八内城西四牌楼和护国寺(在皇城西北)有庙市,初九、初十内城东四牌楼和隆福寺(在东四牌楼西北)有庙市,合称为“四大庙市”。每月上旬十天之内,这样轮流在四处举行“庙市”,使得集市具有很大流动性,便于附近居民前往选购所需日用商品。四处的“庙市”也还有些自己的特色。如土地庙的庙市多家用器物,其中鸡毛掸子也有多种,短者尺余,高者丈余。东四牌楼和隆福寺的“庙市”,多珠玉、珍奇玩器和锦绣、华衣。
内城有流动的庙市,而外城则有经常的集市,称为东大市和西小市。东大市在前门(正阳门)外、从珠市口到打磨厂一带,陈列有皮货(包括皮衣)、估衣、木器(包括桌椅)、玩器等,由同行议价,清早集合,到中午散去。皮衣有精美者,亦有糟朽而以纸或布贴合的,俗称“贴膏药”。木器全是旧式,都从旧家售出,多用檀、梨硬木制成,质量要比东、西四牌楼嫁妆铺出售的家具要好。嫁妆铺出售的箱橱、奁具,虽然也是硬木制成,但质量不佳,往往是染色的伪品。西小市在前门外的西边地方,也卖皮服、椅桌、玩器,规模较小。在东大市和西小市的附近又都有穷汉市,出售破衣烂帽、破鞋等物。
适应都城居民爱好花草的需要,外城崇文门外、宣武门外的土地庙、内城东面的隆福寺和西面的护国寺都有花市。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前门以内的六部附近有灯市,称为“六部灯”,其中以工部的灯最为出色。前门外的花市、菜市、猪市口和琉璃厂等处也都有灯市。内城东、西四牌楼也有灯市,后来迁移到廊房头条。灯市上,不但出售各式的灯,也还出售百货、珠玉、服饰等。正月十九称为燕九节,广安门外的白云观有盛大的庙会,与会者号称万人,也有广大的集市贸易。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随着商业的繁荣,民间娱乐日益发展,江南的戏曲传到了北京。明代万历年间,昆曲已在北京流行,民间演出的戏班和剧场在明末也已建成。清朝前期北京流行的剧种,先是昆曲,接着是梆子腔和弋阳腔,后来大有发展的是皮簧调。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起,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四大徽班陆续到北京长期演出,到嘉庆道光年徽班又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并接受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唱腔,以京胡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新剧种,于是作为北京地方戏的京剧大为流行。同时北京上演戏曲的戏院也日渐发展。早期著名的有查楼、月明楼等,后期著名的有三庆园、庆乐园、广德楼、广和楼(即查楼)等,以正阳门外大栅栏最为戏院集中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