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在宗教建筑方面,最大进步就是废除宋、辽、金、元重视建设原庙的礼俗,恢复以太庙作为祭祖的主要场所。北京太庙也建于端门以东地方,始建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前有正殿,两侧有庑,后有寝殿。殿都九间开阔,每间一室,共分九室。正殿九室分贮诸帝后衣冠,祭则陈设;后殿九间分列诸帝后神主。嘉靖十一年改从古礼,“祖宗各建专庙”,嘉靖十五年建成九庙。二十年遭雷火灾,其中八庙受灾,因而重建太庙,恢复原来“同堂异室之制”。嘉靖二十四年重建成新庙(即今劳动人民文化宫所在)。
永乐年间除建太庙以外,也还按南京规制,在内廷乾清门以内东侧建有奉先殿。殿分九室,如太庙的寝殿那样,每室奉一帝一后的神主,每月每日都有规定的时鲜食品及糕点献祭,由南方一定地点采办送来,南京特别设有专为奉先殿进献的“进鲜船”,挽夫多至千人,因而耗费很大。但是明代同时取消了宋代以来耗费极大的原庙,取消了陵园内下宫(即寝宫)的建筑,废止了在陵园留宿宫女,在“寝”中日常供奉的方式,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北京社稷坛在端门以西地方,与太庙相对称,是永乐十九年建成的,合祭大社、大稷于一坛,这与金、元分建为社稷二坛并列的礼制不同。坛方形,四面有石阶三级,沿用元代礼制,坛上层用五色土,按五行方位分筑。四周围有矮墙,中间开门,北门外有拜殿广五间,又北有享殿广五间,深四间,单檐。社稷坛辛亥革命以后改为公园(即今中山公园),对外开放,享殿即今称中山堂。
天坛建在丽正门(后改称正阳门)以南笔直大道的东侧,嘉靖年间扩建外城,圈入外城以内,正当永定门内大街东侧。永乐十八年建成大祀殿,合祀天地于此,“其制十二楹,中四楹饰以金,余施三彩”。其后改为青琉璃瓦,称为天地坛。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分祀天地,在大祀殿以南建圜丘,此地改称天坛(即今天坛公园)。同时在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即地坛。圜丘,为坛三层,平面圆形,上层径五丈九尺,高九尺,中层径十丈五尺,下层径二十二尺,俱高八尺一寸。大祀殿,嘉靖十九年改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www.xing528.com)
山川坛建在丽正门南笔直大道的西侧,与天坛对称。也是永乐十八年建成,仿照南京山川坛的规制。南京山川坛,正中设七坛,分祭太岁、风云雷雨、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及钟山之神。两庑设从祀六坛。北京所建,全如南京之制,只是加祀天寿山之神于钟山之神下。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改建为天神、地癨二坛,于仲秋致祭;另建太岁坛专祭太岁。还在太岁坛西南建有先农坛专祭先农(农神),并在坛南设有籍田,以便皇帝亲祭先农并行耕籍礼。所有这些,都为清代沿用。
金自天德以后,分设南北郊和朝日、夕月二坛。在施仁门外东郊,设朝日坛于春分祭祀大明之神;在彰义门外西郊,设夕月坛于秋分祭祀夜明之神。明代沿用其制,嘉靖九年在朝阳门外东郊设朝日坛,于春分祭祀大明之神。坛方广五丈,高五尺九寸,西向,坛面铺红琉璃,阶九级用白石。同时在阜成门外西郊设夕月坛,于秋分祭祀夜明之神,并从祀二十八宿、周天星辰以及木、火、土、金、水五星。坛方广四丈、高四尺六寸,东向,坛面铺白琉璃,阶六级用白石。二坛都附设有具服殿、神库、宰牲亭、钟楼、遣官房等。所有这些,都为清代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