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南京皇城和宫城布局: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研究

明代南京皇城和宫城布局: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研究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京的皇城偏在应天府城的东部,即今逸仙桥以东,光华门以北地区。洪武门向北经皇城的承天门、入端门到宫城午门,这条笔直的御道,就是一条中轴线。可见明初南京皇城和宫城的建设,正是继承前代的规划而有所发展的。洪武门实际上成为进入皇城的大门。皇城正北的玄武门与宫城正北的北安门相通。南京宫殿是逐步建成的。整个皇城、宫城的设计,由刘基受命主持,最后经朱元璋亲自决定,因此所有这种布局,成为明朝一代的定制。

明代南京皇城和宫城布局: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研究

南京的皇城偏在应天府城的东部,即今逸仙桥以东,光华门以北地区。宫城居于皇城中部而略偏东,是填平燕雀湖而建筑的,因而地势南高北低。皇城和宫城的布局,继承历代都城规划而有所发展,有它的特点,这些特点后来成为改建北京的依据。

第一,宫城正南门称为午门,午门连同左右掖门平面建成“ 凹”形。午门之前,加建端门。在端门的东西两侧建有太庙和社稷台。端门以南还有承天门。从承天门经端门到午门的御道东西两侧建有宫墙,把太庙和社稷台隔在外面,使得这条御道的地位突出,成为通向宫城的唯一交通线,因而承天门虽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实际上成为进入宫城的正南第一道门(参看图84)。

第二,正因为承天门实际上成为进入宫城的第一道门,承天门外正中御道东西两侧,建有千步廊。千步廊上建有连续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门前的横街分别转向东西两面而成为曲尺形,这和金中都宫城应天门外曲尺形的对称的长廊基本上是相同的,从而使皇城前的宫廷广场成为“丁”字形格局。在这个“丁”字形长廊的南端设有洪武门,在“丁”字形的横街的东西两端设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这个洪武门向南,正对大城的正阳门。洪武门向北经皇城的承天门、入端门到宫城午门,这条笔直的御道,就是一条中轴线。在中轴线上,承天门以外和午门以内都设有金水桥,这和金中都皇城宣阳门外设桥、元大都宫城崇天门外设周桥有相似之处。可见明初南京皇城和宫城的建设,正是继承前代的规划而有所发展的。

第三,洪武门以内,“丁”字形长廊的左右两侧,建有整齐排列的主要中央官署。《洪武京城图志序》说:“六卿居左,经纬以文;五府处西,镇静以武。”左侧的前排是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后排是鸾驾库、翰林院、詹事府、太医院、东兵马司。右侧的前排是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太常寺,后排是仪礼司、通政司、锦衣卫、旗手卫、钦天监。因此实际上洪武门以北,包括两侧的中央官署,都属于皇城范围。洪武门实际上成为进入皇城的大门。六部中只有刑部不设在洪武门内。刑部和都察院、大理寺并列为三法司。三法司以及京畿道设在皇城西北府城以外玄武湖东。

洪武门内集中排列的中央官署,是明代君权高度集中的具体设施。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因所谓“胡惟庸案”,杀丞相胡惟庸及大批官僚之后,废中书省,不设丞相,政事由君主亲裁,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亦由皇帝直接掌管。与此同时,废大都督府,分为左、右、中、前、后五府,即所谓五军都督府,分掌军籍军政,分领在京卫所与京师以外各都司卫所,但不直接统带军队。战时皇帝任命将帅统率卫所军队出征,战争结束,主帅还印,军归卫所。军队调遣虽属兵部,但是任命统帅及指挥之权则归皇帝。洪武十五年又改仪鸾司为锦衣卫。仪鸾司本来只管皇帝出行的仪仗与警卫,改成锦衣卫后,就成为皇帝亲军十二卫之一,而且不属都督府,直属于皇帝。锦衣卫原来如同其他诸卫一样设有镇抚司掌管刑狱,不久便增北镇抚司专管“诏狱”,以原镇抚司为南镇抚司掌管军匠诸职。所谓“诏狱”,就是由皇帝亲断的重大刑狱。同时锦衣卫又主管侦缉“京城内外奸宄”,锦衣卫的权势凌驾于三法司之上。当时把锦衣卫和五军都督府都设在洪武门内右侧,而把三法司设在皇城西北,就是由于这个缘故。(www.xing528.com)

第四,从洪武门以南,到大城正阳门以北,保留有一段空隙,以便居民在这里设置街市,并作为交通要道。这点,也为后来改建北京城时所效法。

第五,皇城东西两面设有东华门、西华门,与宫城东西两面的东安门、西安门相通。皇城正北的玄武门与宫城正北的北安门相通。

第六,宫城内全部建筑,分为前朝和内廷两大部分。从宫城午门以内,经金水桥,有奉天门,东西两侧有文华门和武英门。奉天门内有奉天殿,东西两侧有文楼、武楼;文华门和武英门内有文华殿和武英殿。奉天殿是举行大朝会的正殿。奉天殿以后有华盖殿,华盖殿后又有谨身殿。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就是前朝所在。此后的乾清宫、省躬殿、坤宁宫就是内廷所在。这些前朝内廷的殿,均建设在从午门到北安门的南北向中轴线上,在内廷中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建有奉先殿、柔仪殿、春和殿等。东侧奉先殿是内廷祭祀祖先之所。

南京宫殿是逐步建成的。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十二月动工,经一年多,建成奉天等三大殿和乾清、坤宁等宫。到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准备定都南京,于是又扩建大内,午门设左右掖门,奉天门左右设东西角门,两庑之间左右设文楼、武楼,并建文华、武英二殿。洪武二十五年又改建大内金水桥,建端门、承天门楼及长安东西二门。据说“卜筑大内,填燕尾湖为之,虽决于刘基,实上内断,基不敢尽言也。二十五年后知其误,乃为文祭光禄寺灶神云: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有绪。惟宫城前昂中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云云”(王棠《知新录》卷一二)。整个皇城、宫城的设计,由刘基受命主持,最后经朱元璋亲自决定,因此所有这种布局,成为明朝一代的定制。不仅中都临濠(今安徽凤阳)的设计规划,大体上沿袭这种体制,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整个北京的重新建设,也还是“规制悉如南京”。犹如孝陵由明太祖修建,故后来北京城北天寿山麓明十三陵的建设也都沿用孝陵的定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