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南京都城结构的新发展

明代南京都城结构的新发展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京长期是江南的一个建都的地点。隋攻灭南朝的陈,把宫殿城池夷为平地,另在石头城设置蒋州,统治这一地区。五代时南唐又建都于此,称为金陵,经过扩建,城周围达二十五里四十五步,开始将石头城及秦淮河都包入城内。元代先称建康路,后称集庆路,作为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洪武十一年正月“改南京为京师”,正式以南京为国都。现在外郭城的遗迹已不存在,但人们仍沿用这些城门名作为地名。

明代南京都城结构的新发展

南京长期是江南的一个建都的地点。三国时吴建都在此,称为建业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也都在此建都,称为建康。隋攻灭南朝的陈,把宫殿城池夷为平地,另在石头城设置蒋州,统治这一地区。唐代多次改换地名。五代时南唐又建都于此,称为金陵,经过扩建,城周围达二十五里四十五步,开始将石头城及秦淮河都包入城内。其范围,西起今水西门和汉中门,东至今大中桥,北起今竺桥和北门桥,南至今中华门。城中偏北原有子城,南唐改为宫城,周围四里。南唐灭亡后,北宋在此设江宁府,南宋改称建康府。元代先称建康路,后称集庆路,作为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朱元璋于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攻克集庆路,改名应天府,作为统一全国的基地,并准备在此建都。后十年,因为“建康旧城西北控大江(按即长江),东进白下门外,距钟山阔远,而旧内(指旧的大内)在城中,因元南台为宫,稍卑隘。上乃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在旧城东白下门之外二里许,增筑新城,东北尽钟山之趾,延亘周回凡五十余里”(《明太祖实录》卷二一,丙午年八月庚戌朔)。到次年,圜丘、社稷、宫殿建成,所谓增筑新城,只是在旧城白下门以东二里扩建一部分城垣,把建在钟山之阳的新宫包括在内。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此即皇帝位,即明太祖。次年开始兴建整个应天府的新城,经四年完成。洪武八年改建宫殿,洪武十年造成,制度如旧。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正月“改南京为京师”,正式以南京为国都。

应天府城就是现在的南京城,城周围六十六里多,按照山丘、湖泊、河流等地理形势,从防御需要修建而成,因而平面成为西北角伸出而南部突出的不规则形状,南北长约二十里,东西长约十一里多。东北靠近钟山西南麓,北面紧靠玄武湖,把鸡笼山、覆舟山包入城中,西北角直伸到长江边的狮子山,东南包括秦淮河,将南唐金陵和六朝的建康及东府城尽包在内,成为南京历史上规模最大而建筑最坚固的城。城墙平均高度在十二米以上,宽度在七米以上。城墙外层用特制城砖砌成,城砖由长江中下游一百几十个府县按统一规格制成,大型城砖上都印有监造府县及造砖工匠姓名。每块城砖平均长达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重约20公斤。城墙以花岗石作基础,并在砖缝内灌入桐油、糯米浆和石灰汁,因而十分坚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用砖砌的都城。共设十三座城门:正阳门(今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三山门(今水西门)、石城门(今汉西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今兴中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今和平门),太平门、朝阳门(今中山门)。其中通济、聚宝、三山三门是南部突出部分的城门,建筑尤其坚固,各有三重到四重门洞(参看图83)。(www.xing528.com)

在应天府城的外围,洪武二十三年又起建外郭城,周围约一百二十里。外郭城更是从防御需要出发,利用天然的山坡形势,用土筑成,东北包括钟山,东南包容神机营和大教场,南面超越聚宝山(雨花台),北面包容石灰山和玄武湖,西面靠近长江边。城东有仙鹤、麒麟、沧波、高桥四门,南有上方、夹岗、凤台、安德、小安德五门,西有驯象、小驯象、栅栏、江东四门,北有外金川、上元、佛宁、观音、姚坊五门,共十八门。现在外郭城的遗迹已不存在,但人们仍沿用这些城门名作为地名。

鼓楼钟楼设在城内西北部北门桥西北。城内西北部设有军营。应天府署设在城内南部中心内桥西南,江宁县署设在聚宝门内镇淮桥西北,上元县署设在城中中正街以西。府学和贡院设在武定桥以北秦淮河边,武学设在城中裕民坊东。城内主要街市在南部秦淮河周围地区,城中内桥、城东大中桥、城北北门桥都有集市。四周城门外特别是靠近长江的城门外有各种日用品的行市,江东门外有粮食和家畜的市,仪凤门外有竹木的市,清凉门外有布匹、绸缎、茶、盐的行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