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大都水道疏通与宫苑用水道

元大都水道疏通与宫苑用水道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世祖任用太保刘秉忠设计建设大都,选定积水潭东北作为全城中心,是为了便于开凿都城中水上运输通道,以适应漕运以及日用必需商品运入的需要,特别是为了适应都市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日益兴旺的日用品行市的新需要。积水潭原是高梁河上较大的湖泊,要利用它作为大都城中水上交通的中心,首先必须把积水潭的水引向东南,使与城东南金代所开的闸河接通。由于通惠河的开凿成功,新水源的取得,积水潭便成为大都城中水上交通中心。

元大都水道疏通与宫苑用水道

元世祖任用太保刘秉忠设计建设大都,选定积水潭东北作为全城中心,是为了便于开凿都城中水上运输通道,以适应漕运以及日用必需商品运入的需要,特别是为了适应都市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日益兴旺的日用品行市的新需要。积水潭原是高梁河上较大的湖泊,要利用它作为大都城中水上交通的中心,首先必须把积水潭的水引向东南,使与城东南金代所开的闸河接通。原来此地的漕粮和日用物资,主要依靠长江下游,通过南北大运河先运到通州,然后再从通州转运到此地。金代所开闸河,就是从高梁河中游引水东到通州,沿渠筑闸节水,以济漕运的。

大都建设时,为了把积水潭和城东南的闸河接通,在从中心台到萧墙北门厚载红门间的南北向驰道(即中轴线)上兴建桥梁———万宁桥(即海子桥,地点在今地安门外大街上的石桥),引积水潭水从桥下向东流出,继而南转,沿萧墙的东墙直线南下,出外城丽正门东的南水门,转向东南到文明门外文明桥下,与闸河接通,成为后来命名为通惠河的一段,也就是《析津志》所说:“蓬莱坊西,水自枢密桥,下南薰桥、流化桥,出南水门外,入哈达门(按即文明门)南文明桥下。”(《析津志辑佚·河闸桥梁》第95页)这里所说的三座桥,都是萧墙东墙外横跨这条新开河道上的桥。这条新开河道是比较宽阔的,使大船能够从城东南的闸河进入到城中积水潭中。据实测,萧墙东北角的河道宽度达27.5米①。

但是积水潭以高梁河为水源,流量不够充足。为了增加水源,进一步疏通航运,都水监郭守敬于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提出开凿新闸河的规划,次年春动工,到至元三十年秋凿成。新闸河从城西北六十里外的神山(今凤凰山)下,引白浮泉(在昌平县浮村)西行,沿西山山麓会合了双塔、榆河、一亩泉、玉泉等泉流,并开渠作堰,称为白浮堰,导入瓮山泊(今昆明湖),经由和义门北水关进入城中,注入积水潭,连同上述从积水潭向东南流出外城丽正门的一段,接通旧闸河,到通州入白河,全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零四步,命名为通惠河。(www.xing528.com)

由于通惠河的开凿成功,新水源的取得,积水潭便成为大都城中水上交通中心。当至元三十年秋建成时,元世祖从上都归来,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元史·郭守敬传》),当时不但漕运可以直达积水潭,而且大量运输日用商品的船只也可以会集到积水潭,因而积水潭东北的城中心区,如斜街、钟楼街一带,便成为商业最发达的地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