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的设计规划是“井井有序”的。虞集《大都城隍庙碑》说:“至元四年,岁在丁卯,以正月丁未之吉,始城大都,立朝廷、宗庙、社稷、官府、库庾,以居兆民,辨方正位,井井有序,以为子孙万世帝王之业。”(《日下旧闻考》卷五引)元大都确是经过“辨方正位”而“井井有序”地进行建设的,其重点在于确定朝廷、宗庙、社稷、官府、库庾的方位,其中尤以朝廷宗庙最为重要。所以《元史·刘秉忠传》说:“命筑中都城(按即大都),始建宗庙宫室。”《析津志》也说:“至元四年二月己丑,始于燕京东北隅,辨方位,设邦建都,以为天下本。四月甲子,筑内皇城位置,公定方隅;始于新都凤池坊北立中书省。其地高爽,古木层荫,与公府相为樾荫,规模宏敞壮丽,奠安以新都之位,置居都堂于紫微垣。”(《析津志辑佚·朝堂公宇》第8页)又说:“至元四年世祖皇帝筑新城,命太保刘秉忠辨方位,得省基,在今凤池坊之北,以城制地,分纪于紫微垣之次。”(同上书第32页)更说:“其内外城制,与宫室、公府,并系圣裁,与刘秉忠率按地理经纬,以王气为主。”(同上书第33页)所谓“内皇城”或“内城”,都是指大内或宫城。所说“筑内皇城位置”,就是确定宫城的位置在太液池以东地方。所说“立中书省”,就是确定北中书省的位置在后来划定为凤池坊以北地方。据《析津志》和《大元一统志》,凤池坊近海子(即积水潭),在海子东北斜街以北,即今什刹海以北地方。北中书省在钟楼之东,鼓楼之北。宫城和北中书省是刘秉忠设计大都时最早确定的位置。所说“置居都堂于紫微垣”,“分纪于紫微垣之次”,就是把中书省比作紫微垣星,把中书省安置在紫微垣星的位置上。可知他首先把中书省和宫城的方位确定,有其特殊的重要用意。
与此同时,更重要的就是确定了全城中轴线的位置。《析津志》又说:“世祖建都之时,问于刘太保秉忠定大内方向,秉忠以今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向以对,上制可,遂封为独树将军,赐以金牌。每元会、圣节及元宵三夕,于树身挂诸色花灯于上,高低照耀,远望若火龙下降。树旁诸市人数,发卖诸般米甜食、饼癨、枣面糕之属,酒肉茶汤无不精备,游人至此忘返。此景莫盛于武宗、仁宗之朝。”(《析津志辑佚·岁纪》第213页)这是说,刘秉忠确定以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作大内南门(即崇天门)对准的方向,因而这棵大树被封为独树将军,每逢盛大节日都要在这树上挂满诸色花灯。这样以大内南门对准外城南门外大树,就确定了全城中轴线的位置,也就使得宫城的中心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之上,从而突出大都以宫城为中心的格局。(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