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的南京幽都府,辽圣宗时改为析津府,原为唐代幽州治所蓟城。蓟城最初是战国时代燕国建都的地方,在今北京西南宣武区西部。唐代蓟城分为外城与子城两重,唐太宗曾在此修建佛寺,武则天时始建成,赐名悯忠寺。唐玄宗时安禄山、史思明一度在此称帝,此后长期为藩镇所割据。五代初期,幽州属后唐。辽太宗帮助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叛,石敬瑭以燕(即幽州)、云(治所在大同)十六州献契丹,辽升幽州为南京幽都府。
据《辽史·地理志》,南京亦称燕京,城周围三十六里,高三丈,宽一丈五尺,有敌楼、战橹。共有八门,东为安东、迎春,南为开阳、丹凤,西为显西、清晋,北为通天、拱宸。大内在全城西南隅。皇城内设有安置景宗、圣宗御容的二殿。皇城南有三门,即南端和左右掖门。南有?场,东设永平馆。皇城西门曰显西,设而不开,北曰子北。西城巅有凉殿,东北隅有燕角楼。《辽史·地理志》所说“城方三十六里”,“三”字当是“二”字之误,宋使许亢宗于宣和七年即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出使金国,当时金尚未在此扩建中都城,许亢宗在《奉使行程录》中所说“燕山府城周围二十七里”,依然是辽南京的规模,可知辽南京城周围当在二十六七里左右,后来经金扩建才到达三十五六里之数。
据宋使王曾《行程录》(《契丹国志》卷二四引,《辽史·地理志》引作《上契丹事》),辽南京的皇城,确是偏处在外郭城的西南隅,所谓“子城就罗郭西南为之”。皇城的西墙即是外郭城的西墙,皇城的西门即是外郭城的西门,所以外郭城的西门之一叫显西,皇城西门亦是显西(参看图66)。这该是沿用唐代幽州治所的格局。这种子城设于外郭城西南隅的格局,也还是沿用战国时代燕国建都于蓟的传统的制度。据王曾《行程录》,皇城正南门叫启夏,内有元和殿、洪政殿。元和、洪政二殿是辽南京早期的主要大殿,辽太宗和辽兴宗到南京,都曾“御元和殿”。据王士点《禁扁》,辽南京“殿之扁曰清凉,曰元和,曰嘉宁”。清凉殿当即凉殿,辽太宗于会同三年(公元940年)到南京时,下诏建于皇城西南堞。嘉宁殿,辽道宗于清宁五年(公元1059年)曾祭兴宗于此。又有延寿寺(在今琉璃厂东北)供有辽景宗石像,具有原庙性质。辽圣宗于统和十二年曾因景宗石像建成,“幸延寿寺饭僧”(《辽史·圣宗纪》)。(www.xing528.com)
辽兴宗重熙五年(公元1036年)下诏修南京宫阙府署,有些重要的大殿当建于兴宗时,建造得很朴实坚固。其中如仁政殿,经历一百五十年,到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世宗对其宰臣说:“宫殿制度苟务华饰,必不坚固,今仁政殿辽时所建,全无华饰,但见他处岁岁修完,惟此殿如旧,以此见虚华无实者不能经久也。”(《金史·世宗纪》)。正因为辽所建重要大殿很坚固耐用,金扩建中都时依然以辽的建筑作为其基础,整个宫城结构没有大的变动,只着重于扩建外郭城。今北京广安门外的天宁寺砖塔,原是辽代天王寺的建筑,虽经明代大修,依然保有辽代风格。
辽南京城内分设二十六坊,每坊建有门楼,标有坊名,大多沿用唐代旧称。“市”在城内北部。《辽史·食货志》载:“太宗得燕,置南京,城北有市,百物山?,命有司治其征。”城内有“六街”,特别繁华。《辽史·圣宗纪》载:太平五年(公元1025年)因燕民丰收而“车驾临幸”,“至夕,六街灯火如昼,士庶嬉游,上亦微行观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