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辽上京临潢府: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成果

辽上京临潢府: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辽上京是契丹最早创建的都城,始终作为政治上的中心。上京大体上采用了唐代长安的体制,同时又保留了契丹旧有的礼俗。据《辽史·地理志》,上京城高二丈,幅员二十七里,共有南北两城。皇城实际上是契丹城性质,既为中央官署所在,又为契丹贵族集居之地。西南有同文驿招待诸国使者,又有临潢驿招待夏国使者。上京的市上贸易还比较原始。辽上京遗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周围约14公里,与文献所说幅员二十七里大体相合。

辽上京临潢府: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成果

辽上京是契丹最早创建的都城,始终作为政治上的中心。上京大体上采用了唐代长安的体制,同时又保留了契丹旧有的礼俗。据《辽史·地理志》,上京城高二丈,幅员二十七里,共有南北两城。北城为皇城,高三丈,四面有门,东为安东门,南为大顺门,西为乾德门,北为拱宸门。中有大内,即宫城。大内南门曰承天,有楼阁,东门为东华,西门为西华。承天门前有正南街,具有中轴线性质,街两侧为各司衙、寺观、孔庙等,并有天雄寺与八作司相对。天雄寺在皇城东南隅,奉安烈考宣简皇帝遗像,具有原庙性质。正南街将皇城分为东西两区,东属临潢县,西属长泰县,这种体制是沿用唐代长安的布局。承天也是长安宫城的门名。皇城实际上是契丹城性质,既为中央官署所在,又为契丹贵族集居之地。据宋使者薛映出使辽的记录,“承天门内有昭德、宣政二殿与毡庐,皆东向”(据《辽史·地理志》所引,《契丹国志》卷二四引《富郑公行程录》相同)。说明当时辽的宫城内,除建二大殿外,还保留契丹所居毡庐的旧俗。宫殿和毡庐所以皆东向,是原来契丹礼俗,以东向为尊。

据《辽史·地理志》,南城为汉城,“南当横街,各有楼对峙,下列井肆”。南门之东有回鹘营,是回鹘商贩居留之处。西南有同文驿招待诸国使者,又有临潢驿招待夏国使者。汉城是特设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族所居之处。横街有楼对峙而下设市肆,这种市楼是用以监督管理市上贸易的,也还仿照中原设“市楼”管理“市”的制度。上京的市上贸易还比较原始。后周广顺年间胡峤记:“上京西楼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辽史·地理志》所引)西楼当对峙的市楼之一。在皇城之南特设汉城,是辽的都城所特有的体制,汉城具有外郭城的性质。(www.xing528.com)

辽上京遗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周围约14公里,与文献所说幅员二十七里大体相合。分为南北两城,北即皇城,南为汉城,汉城北墙即是皇城南墙。皇城略作长方形,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2200米,南墙被水冲毁。东、西、北三面各有一门,门外有简单的瓮城,城外每隔九十步筑有马面。中部小山冈上为大内所在,有围墙,大内中部有东西向横贯小路。通向皇城东西两门。小路以北,正中为一处台地,前为矩形,后为圆形,即主要宫殿所在。这条横贯在宫殿以南的小路,其作用当与唐代长安宫城南的横街相同,只是规模较小。大内以北,为禁苑所在。大内正南200米处,有一矩形台地,尚留有石狮一对,当即承天门遗址。这样成对的石狮设置于大门之前两旁,也该是模仿当时中原的礼俗。承天门南有大道直通汉城,当即正南街,汉城相当于中原都城的外城或郭城,但规模较小,因河水冲刷,遗址多被破坏。东西横街尚留有残迹,两侧有狭小的建筑遗址,横街西端有方形高台,可能即是“看楼”的基址。大内西北多空旷之地,除西部山冈有佛寺遗址与窑址外,其余可能用作契丹贵族安扎篷帐之处①(参看图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