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古称钱塘,秦代已设县治在西湖以西的武林山(今灵隐山后山)脚下。隋代建置杭州,治所从余杭迁到钱塘。同时修建大运河通达此地。并扩大城区,包括西湖以东地区,城周围三十六里九十步。到唐代,城区更扩大,人口增多,开始成为全国著名城市。五代时,吴越建都于此,又在隋唐旧城以南的凤凰山下建筑“子城”,作为治所,并先后两次扩建外城,称为“夹城”和“罗城”。“夹城”扩展了旧城西北和西南地区,“罗城”又扩展了旧城以东地区,使得杭城西边环抱西湖,东面把盐桥运河包容到城内,北边直靠大运河,东面靠近钱塘江。同时兴建海塘,疏通钱塘江,使可通航海船。于是杭州成为东南沿海商业大城市与对外贸易港口。
北宋时杭州经济迅速成长,为江南丝织业的中心,酿酒业和雕版印刷业也很发达。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在此设立市舶司。北宋末年金兵不断南侵,宋朝节节败退,行都也不断南迁。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并以府治作为行宫,称为“行在所”。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定都临安,仍称“行在”。绍兴十二年在凤凰山麓的行宫中增建大殿,皇宫初具规模,二十八年又增筑内城,并增筑旧城东南的外城,扩展了东南地区。所谓增筑内城,只是在吴越“子城”的基础上略为扩建而成皇城。皇城筑在凤凰山东麓的案山(即今吴衙山),号称周围九里①。皇城的南门叫丽正门,作为“大内”的正门,有三个门道,布置得富丽堂皇,“皆金钉朱户,画栋雕甍,覆以铜瓦,镌镂龙凤飞骧之状,巍峨壮丽,光耀溢目”,左右有阙和百官待班阁子(《梦粱录》卷八《大内》)。皇城的北门叫和宁门,作为“大内”的后门,正夹在大城南边的孝仁坊和登平坊之中,也是三个门道,和丽正门同样的建筑和布置,“把守卫士严谨,如人出入,守癇人高唱头帽号,门外列百僚待班阁子,左右排红杈子”(见同上书)。其实,南门丽正门作为正门,只是就皇帝到南郊祭天而言,皇帝只有到南郊的郊坛祭祀才经此门。此外在和宁门东南设有东华门和东便门(或称便门),都不重要。(www.xing528.com)
作为“大内”北门的和宁门,名义上是后门,实际上却是主要的正门,因为临安整个都城的布局是坐南向北的,它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布局方向正好相反。临安皇城坐落于整个杭州城的南端,作为全城中轴线的御街也是由南向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