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长525厘米,宽25.5厘米,是北宋晚期张择端所画。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游学于京师,“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郭径指城郭和街市),别成家数也”(卷末金大定丙午年燕山张著跋文)。全卷描绘清明节日前往汴河一带游览所见到的情景,十分细致而生动。所谓“上河”,就是前往汴河游览的意思。当时东京风俗,清明节日要出城上坟祭扫,同时也是群众性的郊游的日子。这天“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节》)。这时四郊景色正好,东郊沿汴河一带游人尤其多,“上河”成为一时风尚。“上河云者,盖其时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盛如此也”(李东阳《清明上河图后记》,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作者曾任职于画院,卷首有宋徽宗瘦金体的五字签及双龙小印,因此明代这一画卷的收藏者李东阳断言“此画当作于宣(宣和)、政(政和)以前丰亨豫大之世”。
画卷先描绘东水门外虹桥以东的田园景色,有些是墙身很矮的草屋,有些是以草屋和瓦屋相结合而构成的一组房屋。接着描绘的是汴河上的“市桥”及其周围的街市。再进一步又描绘到城门口街市以及十字街头街市的情景。其中还用三分之一篇幅描绘了这一段汴河的航运。画有各色人物七百七十多人,各种牧畜九十多头,房屋楼阁一百多间,大小船舶二十多艘。“舟车、市桥、郭径”正是这位画家特别擅长描绘的。明代收藏者李东阳在所作《后记》中对此有概括的叙述:(www.xing528.com)
图高不满尺,长二丈有奇,人形不能寸,小者才一二分,他物称是。自远而近,自略而详,自郊野以及城市。……人物则官、士、农、贾、医、卜、僧道、胥隶、篙师、缆夫、妇女、臧获之行者、坐者、问者、答者、授者、受者、呼者、应者、骑而驰者、负者、戴者、抱而携者、道而前呵者、执斧锯者、操畚锸者、持杯罂者、袒而风者、困而睡者、倦而欠伸者、乘轿褰帘以窥者;又有以板为舆、无轮箱而陆曳者,有牵重舟溯急流极力寸进,圜桥匝岸驻足而旁观,皆若交欢助叫、百口而同声者。驴骡、马、牛、橐驼之属,则或驮、或载、或卧、或息、或饮、或秣,或就囊草、首入囊半者。屋宇则官府之衙、市廛之居、村野之庄、寺观之庐,门窗屏障篱壁之制,间见而层出。店肆所鬻,则若酒、若馔、若香、若药、若杂货百物,皆题扁名氏,字画纤细,几至不可辨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