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子,或者称为瓦舍、瓦肆、瓦市。为什么称为“瓦”?《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说:“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梦粱录》卷一九《瓦舍》也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瓦子或瓦市,原是临时集市的意思。因为这种集市常以演戏的“勾栏”为中心,习惯上也就把以“勾栏”为中心的集市称为瓦子或瓦市。不仅北宋东京最大的桑家瓦子是这样,“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南宋临安所有的瓦子都是如此,有的除饮食店等以外,还设有酒楼、茶坊。但是,也有些集市称“瓦市”而没有演戏的“勾栏”。例如说:“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王?《燕翼诒谋录》卷二“东京相国寺”条),相国寺的集市中并无“勾栏”在内。又如楼钥《北行日录》卷上,讲到金代南京(即北宋东京旧址)原都亭驿“西偏已废为瓦市矣”(“乾道五年十二月九日”条)。这样废弃而成为瓦市,亦是临时集市性质,未必有演戏的“勾栏”。这样用来泛指一般的临时集市,是“瓦市”的原意。
“勾栏”原是栏栅或栏杆的意思。瓦子中演戏用的“勾栏”,原是指临时集市上用栏栅和绳子围起来的演出场地。如同我们前面讲到的,牛行、马行和果子行原设在没有拘栏的空地上,官府强制他们加以拘栏,并按占地多少抽税,称为“拘栏牛马、果子行”。同样地,街头艺人原在街头没有拘栏的空地上演出,后来在比较固定的场所演出,就需要用栏栅和绳子圈围起来,因而称为“勾栏”。至于演出用的建筑也是用简便材料很快地搭成的,所以又称为“棚”。(www.xing528.com)
唐代以大众为对象的戏场,或者设在“市”内空地上,或者设在街头的空地上,或者设在寺院的空地上,都是临时的,没有专门用来演出的建筑。自从北宋出现以勾栏或棚为中心的瓦市,固定的专为群众演出的戏场才开始出现,使得城市中居民的娱乐生活大为活跃起来,也使得民间文艺的创作大为繁荣起来,大大促进了戏曲和各种技艺表演的发展。虽然如此,直到南宋临安,称为“路歧人”的街头艺人还大量存在,他们的演出场所还是“路歧”,就是在街市的空隙地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