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中原各诸侯国的都城中,已有特设的市区,很是热闹。例如齐景公要更换晏婴的住宅,理由是:“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左传·昭公三年》)就是因为晏婴的住宅近于市区,低下潮湿狭小,喧闹而尘土飞扬;说明当时齐国都城临淄的市区已经比较繁荣。当时郑国地处中原的交通枢纽,商业比较发达,国都新郑中特设的市区,已有专卖某种商品的列肆。据说郑国大夫伯有在内乱中“死于羊肆”,子产把他“敛而殡诸伯有之臣在市侧者”(《左传·襄公三十年》)。“羊肆”就是专卖羊肉的市中列肆。
根据《国语·齐语》和《管子·小匡篇》,当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的时候,把国都划分为二十一个乡,其中士农之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市立三乡,工立三族”。所说“市立三乡”,就是商人聚居的市,分设三乡。按照当时乡里的组织系统,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每乡有四十个里,每里有五十户。可知当时临淄的市区,分设有三个乡,共一百二十个里,共六千户,其中包括坐贾和行商两种商人①。看来当时临淄的市的结构,是和士农之乡的结构差不多,同样以乡和里为基层单位的。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战国时代开始出现有封闭结构的市区。市区作方形或长方形,四面有围墙,每面中间设门,称为“市门”,中间当有“十”字街连通四面“市门”。四个市门中以南门较为重要。据说宋国太宰派少庶子(家臣)到市上去,回来后太宰问他:“何见于市?”他答道:“市南门之外,甚众牛车,仅可行耳。”太宰因而把市吏召来,讥诮说:“市门之外何多牛屎?”(《韩非子·内储说上篇》)从这一故事,可见当时宋都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的“市”,已有不少人驾驶牛车前去,南门外常有许多牛车停靠。当时“市”的南门外该有一片广场,如同朝廷的外朝一样,即所谓“市朝”作为前来的群众聚集或车辆停靠之处。《考工记·匠人》说“市朝一夫”,一夫即占地一百亩。孟尝君的食客冯%说:“平明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史记·孟尝君列传》)因为日暮市门已闭,市朝就无用了。市朝也还常被用作陈列判处死刑的人的尸体的地方。
当时秦国都城雍,已设有热闹的“市”,市门是群众经常进出之处,因而成为公布赏格的地方。当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之初,变法令未下之前,商鞅担心人民不信任,“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千金”(《史记·商君列传》)。秦国都城咸阳的市是更加热闹的。当吕不韦让宾客著成了《吕氏春秋》一书,准备用作施政纲领的时候,也曾把国都咸阳的市门作为公布赏格的地方,他把这部书“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www.xing528.com)
根据考古资料,秦国都城雍的遗址的东北部,发现了“市”的遗址,平面作长方形,东西宽180米,南北长160米,四面围墙基址厚1.5到2米。四面围墙都开有市门,已发掘的西门,南北长21米,东西宽14米,入口处有大型空心砖作为踏步。从残存建筑遗物来看,门上有四坡式的屋顶,时代属于战国。结合文献来看,这个雍城的市的建筑,可能就是秦献公时期创设的。《秦纪》(《史记·秦始皇本纪》末段)说秦献公“七年初为市”,当时秦的都城正在雍①。
秦国都城咸阳的市,看来规模比雍城的市大得多。根据《秦律·封诊式》的“盗马”条,“市南街亭求盗”在亭旁捉到盗马者,说明当时咸阳的市的南街已设有亭,亭设有求盗等官吏,用来监视和逮捕盗贼。既然有南街,还该有北街,可能还有东街和西街,市中有“井”字形交叉的四条街。根据《秦律》的《金布律》,市上的列肆,和里中住户一样,按“伍”编组,设有“列伍长”,协助官吏监督商人的经商活动。
所有商品按规定要标价出售,只有不值一钱的小商品,才允许不标价。市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是官铸的铜钱,禁止民间私铸,也还兼用黄金和布匹作为流通手段。每一匹布规定长八尺,阔二尺五寸,当铜钱十一枚使用。不准市上挑选铜钱和布匹使用,如果商店挑选使用,列伍长不上告的,官吏不追究的,都有罪。市上除一般商人和手工业者以外,还有“官府市”(官营商店)的存在。战国时代的市,已有早晚定时开闭市门的规定。当时已有人在平明等待市门开启,争着侧肩而入,企图买到期待的商品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