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周代诸侯国都的城址,经过考古调查,能够证明它是西周时代建筑的,只有曲阜鲁国故城。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诸侯国都的布局(参看卷首图版五)①。
鲁国故城平面大致呈长方形,东西最宽处3.7公里,南北最长处2.7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西北两边利用洙水作城濠,东南两边挖有城濠和洙水连结。从南墙东门东侧、西北城角和北墙东端三处的试掘中,都发现早晚期多层的城墙相互叠压的层次。西北城角和北墙东端的早期城墙属于西周后期,南墙东门东侧的早期城墙属于西周早期,说明这座城墙创建于西周早期,改造修补于西周后期,经春秋战国而位置没有变动。从曲阜故城的城门的设置和交通大道的布局来看,重心在于西部和中北部,原来整个城的结构是坐西朝东的。
城门有十一座,东、西、北三面各三座,南面两座。北部的城门分布较密,距离较小,约半公里左右。贯通全城的大道主要在北部,都是东西向的,共有三条:1号大道从西墙北门通向北墙东门;2号大道从西墙中门通向东墙北门,西段宽8—9米,靠近东墙北门加宽到14米;3号大道从西墙南门经过宫殿区南沿,通向东墙中门,西段宽10米,东段宽13—15米。这样主要大道东西向,而东段路面又加宽,说明原来布局是以东方为正门的。此外东西向的道路有两条,同是为了通向居住区而特设的。4号道路宽8米,从东墙北门向西通到中部偏东北的宫殿区(今周公庙高地)。5号道路也宽8米,从东墙南门向西通到附近居住区(今古城村西南)。
城里南北向道路,只有6号道路贯通城的西部,从北墙西门向南通到南墙西门,只宽6—7米。7号道路宽6米,只从北墙中门向南与1、2号东西向大道相交。南北向道路只有通向中部宫殿区的较宽,8号大道宽12米,从城北中部穿过1、2号东西向大道通到宫殿区;9号大道宽15米,从南墙东门向北通到宫殿区,与3号东西向大道相交接。但是,这些大道该是春秋初期才扩建的,在9号大道的两侧,就分布着不少时代较晚的大型夯筑遗址。
故城只有南墙东西两门南口的东西两侧有夯土基台,都是门阙的基址。西门的基址较小(东西宽19米,南北长16米),是汉代的建筑;东门的基址较大(东西宽30米,南北长58米,高1米),门道直对城内中部偏东北的宫殿区,有9号大道通达。这座南墙东门,当是鲁僖公时代所扩建。《春秋·僖公二十年》载:“春新作南门。”杜预注:(www.xing528.com)
“鲁城南门也。本名稷门,僖公更高大之,今犹不与诸门同,改名高门也。”《水经注·泗水》也说:“其遗基犹在,入地丈余矣。亦曰雩门。”出这座城门正南1735米处、沂水南岸,有雩坛,用于求雨的祭祀,即所谓“大雩”。鲁僖公扩建这座城门,就是为了“大雩”。9号大道也该是同时扩建的。
根据试掘结果,鲁故城内遗址的时代,西部、北部早于东部、南部。宫殿区以北,今盛果寺一带,是城内最大的居住遗址,遗址西部文化堆积厚2米以上,大致有五六个文化层,从西周前期一直延续到汉代。鲁城西北角内,今苹果园西侧的居住遗址,上层属春秋时代,下层属西周时代。靠近西墙南门有3号大道东西穿过的斗鸡台遗址,文化堆积也从西周前期一直到汉代。鲁城内早期的手工业作坊,也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盛果寺的冶铜遗址开始于西周时代,延续到春秋。西北部今药圃地方的冶铜遗址属于西周后期。今位于药圃北部和弹簧厂的制陶遗址属于西周前期。在今周公庙高地的宫殿区,东西约长1公里,有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上层属于汉代,下层属于春秋战国时代,因未经大规模的发掘,还无法判断西周的宫殿是否建筑在这里(参看图14)。
总的看来,西周时代的主要居住区在城的西部、中央北部,手工业作坊也集中于西部、中央北部,西周晚期居住范围扩展到东北部,整个城的南部没有发现早期的文化堆积。原来整个城是坐西朝东的,居住区和手工业区都偏于西部、中央北部。到春秋初期,为了“大雩”,才开辟由宫殿区到南墙东门的大道,并扩建这座城门。这种“坐西朝东”的布局结构,是和东都成周的布局一致的,但是鲁国没有采用小“城”连结大“郭”的格局,可能因为成周是王都,作为诸侯国的鲁国,按礼制是不能效法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