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派专人对我国建筑工业化现状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到天津市住宅集团、江苏中南建设集团、沈阳万融建设集团、赤峰宏基建筑集团、积水置业(沈阳)公司、万科集团等多家建筑工业化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对建筑工业化推进情况有了深入了解,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①激励和引导建筑工业化创新发展的整体机制没有形成。首先,这些地方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推进建筑工业化工作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建筑工业化主要通过市场力量来推动,但也需要政府积极地引导。②支持建筑工业化的政策还没完全到位。现有建筑工业化政策还不是强制性的,缺乏必要的鼓励措施。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不够完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实现建筑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除了各个工业化试点企业自定标准外,国家没有出台行业强制性标准,工业化的设计、生产、安装和验收等各环节的标准都有缺失,造成工业化标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并且滞后于整个行业发展的现状。③现行税收制度增加了企业负担。大多数建筑工业化企业在生产过程和现场组装施工时都要缴纳税款,这样明显存在重复征税现象。据测算,重复收税会造成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成本上升10%左右,增大了企业负担。④地域差异制约建筑工业化发展。各地方政府对工业化项目的容积率、预制装配率等指标要求不同,造成工业化企业要根据不同地域的要求去被动适应,否则不能通过审批、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严重制约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产业化实践仍以政府为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公益性公共建筑为主,而以商品住宅为载体的实践项目却是凤毛麟角。近年来,我国在工业化建造建筑产业,特别是工业化住宅产业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但还存在以下一系列问题:
1.我国的装配式建筑部品仍处在自发的发展阶段
尽管我国的建筑部品、住宅部品标准化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绩,但市场适应性、通用性和配套性尚不充分,更缺乏装配式建筑典型部品信息化模型和全寿命过程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和应用。
2.装配式工业化建造建筑体系缺乏,研发工作不尽如人意
尽管国内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体系、预制装配式木结构建筑、预制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等方面都在开展体系研发和技术攻关,但尚处在初级阶段,行业内也没有形成供企业初期发展需要的公开体系。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往往注重的仅仅是装配化建造,而不是基于模数化、标准化的工业化建造。
3.社会对装配式工业化建造建筑的认识还存在问题
由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装配式体系的低水平、低质量,使该类体系的技术发展和工程实践几乎完全停滞。在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地震高烈度国家和地区,现代的钢筋混凝土装配式工业化建造建筑仍然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大震的情况下表现优异。在最适合采用预制装配式建造技术的钢结构建筑和工程结构方面,钢结构还仅仅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大空间公共建筑与工业建筑中应用,在民用建筑方面尚未普及。
4.装配式工业化建造建筑产业发展机制不尽合理
装配式工业化建造建筑体系研发需要巨大投入,导致企业望而生畏。一些企业在付出极大热情和经济投入后,不得不铩羽而归。少数企业全靠自己在市场上不断摸索,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笔者认为,发展装配式工业化建造建筑产业,不能仅仅是几家企业的事情,必须形成社会合力,才能加速发展。
5.工程建设监管及其运行模式与装配式建造模式不适应
现行工程建设审批、监管、责任分配等监管及其运行模式不适合工业化建造发展的最终要求。(www.xing528.com)
6.相关标准和规范不完善
工业化技术和国内现行的建筑技术标准、规范不兼容,使得设计、审批、验收无标准可依,即使工业化技术的科研单位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验数据证明相关项目可行,每一个项目还是需要通过专家论证,成为装配式建筑大规模推广的一个障碍;现有标准只盯“尾巴”不管“脑袋”,比如,建筑节能减排强制标准无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等方面的标准;无完整建筑产业化技术体系,单项技术间缺乏集成。
7.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健全
企业发展装配式建筑,面临着前期投入研发经费大、社会资源缺乏、缺乏规模效应、开发成本高的现状,在没有国家鼓励支持政策的情况下,企业缺乏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动力;现行的设计管理、招投标管理、施工管理以及构件生产的管理,大部分环节适应于传统建造方式,缺乏针对预制生产技术的管理制度,严重制约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8.法规政策不健全
建筑产业化的相关法律没有及时跟进。比如,建筑构件生产商拥有专利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资质管理规定却限制其参与设计和工程施工,使这些企业陷入有技术却没有设计资质和施工总承包资质的尴尬境地。再比如,由于节能规范只要求节能65%,使节能83%的建筑板材没有市场;同时,缺乏全过程监管、考核和奖惩法规制度体系。现行财政、税收、信贷和收费政策引导不足。构件产销环节和新技术应用无税收减免,城市配套、电力增容、排污和垃圾处理的收费未与节能减排效益挂钩。
9.产业链不完整
构件生产商不需提供技术和安装服务,没有针对不同建筑主体进行设计调整和技术升级的要求,由于构件生产与住宅建造脱节、使用与工程技术脱节,难以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10.建筑产业化成本过高
企业没有向产业化方向转型的动力。企业具有逐利的本性,企业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最大化,选择走建筑产业化道路前,投入与产出比的反复衡量,会成为对企业和建筑产业化本身的双重考验。工业化方法建造的房屋主要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装配而成,与传统方法使用小块砌筑材料加砂浆不同。尽管预制构件的安装可以免除搭设脚手架,但前者的材料成本还是高于后者,其中钢筋的费用可能就相当于深圳广泛应用的加气混凝土墙体。再比如装配式建筑使用的叠合楼板由底层和面层组成,总厚度大于现浇楼板,而且钢筋用量也随之增加,即使不用模板支撑,前者的费用也高于后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