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分类方式

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分类方式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损害的程度和速度与公路沿线的降水量大小有密切关系。

沥青路面水损害的分类方式

1.水损害的分类

水是引起路面水损害的根本原因,根据进入路面的水源,水损害可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降水引起的水损害。水损害的程度和速度与公路沿线的降水量大小有密切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多雨地区沥青路面水损害要比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严重得多。同时,沥青混凝土透水但不能排水时,水对基层造成冲刷,会使路面产生唧浆、坑槽等病害形式。

(2)路表积水引起的水损害。在路面横坡不够或平整度不足时,自然降水易在路表积聚,水分对路面混合料的长时间侵蚀导致路表矿料颗粒剥落、松散、坑槽等。另外,路面积水可能会通过路面空隙、路面裂缝或破损处渗入路面结构内部而导致路面发生水损害。

(3)中央分隔带渗水引起的水损害。当路基填土为砂性土时,透水性较大,自然降水和用于浇灌绿化植物的水容易自中央分隔带结构层间渗入路面内部而引起沉陷、龟裂等水损害现象。

(4)挖方路段的地下水引起的水损害。在挖方路段,路基两侧地下水水位较高时,岩层裂隙水及毛细水自下而上渗入路面结构内部。一般来说,挖方路段的水损害比填方路段严重得多,唧浆位置大多数在挖方段与填方段交界处,且接近纵坡的起坡点。

2.水损害的表现形式

根据病害的表现形式,水损害通常可分为麻面、松散、坑槽、辙槽、唧浆、形变和网裂等。(www.xing528.com)

(1)麻面。麻面是指沥青混合料的细集料或部分粗集料散失造成的路面病害,主要原因是采用了酸性集料或集料中含尘量过大,造成沥青-集料黏附性不足,在水分的浸湿作用下产生细集料的散失。

(2)松散。松散是指存留在面层的水分浸入沥青与集料的界面,水的剥离作用使得沥青和集料之间的黏结力和黏附作用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混合料中的碎石呈松散状。

(3)坑槽。坑槽是水损害的主要形式,是路面局部混合料发生剥落、松散后,在行车荷载不断作用下导致的必然结果,其表现为路面有很多因集料局部脱落或基层和面层的集料局部脱落而出现的洞穴。由沥青路面坑槽所引起的行车颠簸、振动等产生的冲击荷载是正常荷载的1.5~2倍。若不对坑槽进行修补或加强,在冲击荷载的作用下,坑槽破损会加快而连成一片,致使局部路段大面积损坏,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寿命和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4)辙槽。辙槽是自由水浸入沥青面层后,使沥青和集料的黏结力和黏附性减弱,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粗集料碎石表面裏覆的沥青膜逐渐剥落,使沥青混凝土的强度逐渐丧失,直至完全松散。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不仅路面产生压缩形变和剪切形变,轮下松散的沥青混凝土也被挤向两侧(主要是外侧),轮迹下陷,两侧拥起,形成辙槽。这种破坏现象主要发生在行车道上。

(5)唧浆。水透过沥青面层(两层或三层)并滞留在半刚性基层的顶面,在大量快速行车荷载作用下,自由水产生很大压力,成为动水。在动水压力的冲刷作用下,基层表面的粉质部分,如水泥、石灰、粉煤灰,变成稀浆,在荷载的作用下,稀浆通过路面的各种缝隙被挤出至路表即产生唧浆破坏。这种破坏现象是水损害最为明显的标志,通常发生在雨后或雪融后,且基层采用二灰类、水泥类半刚性基层的路面上。

(6)形变和网裂。当表面层和中面层都是空隙率较大的半开级配沥青混凝土,而底面层为空隙率较小的密实型沥青混凝土时,在降水过程中,自由水较易渗入并滞留在表面层和中面层内。当表面层是半开级配、中面层为密实式沥青混凝土时,在降水(特别是较长时间降水)过程中,自由水透入表面层后有较长时间从中面层的薄弱处透入中面层,并滞留在表面层和中面层内。大量快速行车荷载使此两层内部分碎石上的沥青剥落,导致表面产生网裂、形变(下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