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范仲淹育才|中华五千年|范仲淹改革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范仲淹育才|中华五千年|范仲淹改革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范仲淹聘请名儒胡瑗在府学中担任教授。范仲淹认为必须实行改革,只有改革,北宋王朝才能有长久之业。范仲淹重视教育、兴办学校的活动,并不始于“新政”期间。范仲淹一生致力于学校的兴建,是由于他重视人才的培养。他把自己的想法上书告诉了范仲淹。年仅十八岁的张载,深受感动,从此致力于研读经书,在范仲淹的指导下,终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范仲淹主持抵御西夏进扰时,发现了这个人才。

范仲淹育才|中华五千年|范仲淹改革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范仲淹,字希文,江苏吴县人。生于989年,卒于1052年。他两岁丧父,少年时期家境贫寒,每日熬稀粥一盆,待粥冷却凝固以后,用刀划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以腌菜末就饭,这就是“断齑划粥”的故事。艰苦的生活,使他懂得刻苦学习。二十七岁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他为官清廉,曾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范仲淹为苏州知府时,不仅领导人民疏导太湖水道,还兴办学校和书院,注意培养人才。那时,他在苏州卧龙街(今人民路)南头买了一块地,准备建宅居住。看风水的阴阳先生对他胡说:“卧龙街龙头在南,龙尾在北,这里是风水宝地。在这里修建宅院,必定子孙兴旺、卿相不断。”范仲淹听说这块地好,就表示:“只是我家富贵,那比得上天下有志之士在此受教育,那富贵将是不可估量的。”于是,他慷慨献出这块地,在这里修建了苏州府学。府学规模宏伟:“广殿在左,公堂在右,前有泮池,旁有斋室”。最初有学生二十余人,后来逐渐增加。范仲淹聘请名儒胡瑗在府学中担任教授。胡瑗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有方。为了办好府学,范仲淹还让儿子范纯佑入学,要他尊师好学,在学生中起表率作用。在范仲淹的支持下,苏州府学风气好,学生勤于学习,遵守纪律,当时苏州府学名冠东南。范仲淹从政三十年,兴学之志从不懈怠,走到哪里,就把学校办到哪里。他重视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至今仍可借鉴。

范仲淹生活的北宋,是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北宋的虚弱,在宋仁宗时(1023─1063年)已经显露出来。范仲淹认为必须实行改革,只有改革,北宋王朝才能有长久之业。他写了《答手诏条陈十事》上书给宋仁宗,提出了改革的十条措施。这十项措施中有一项就是“复古兴学校,取士本行实”的主张,也就是要求兴办学校,改革科举。他的主张得到宋仁宗的赞赏,仁宗任命他为参知政事,进行改革。这次改革是在北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年间,所以历史上称之为“庆历新政”。在这期间掀起的兴学浪潮,就被称为“庆历兴学”。

庆历新政期间,宋仁宗下诏兴学:“诸路州府军监,除旧有学外,余并各令立学。”“新政”还规定,只有在学校里学习三百天以上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新政”对州县学校的名额、教授和学生的资格都做了规定,一时办学之风兴起。以江西为例,庆历以前州县学校只有十五所,庆历以后几十年中就办学三十九所。庆历以前抚州没有县学,读书要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庆历以后有了县学,可以就近读书了。学校的规模也很可观,饶州(今江西波阳)府学当时有学生一千余人。总之,庆历以前州县学校少,庆历以后“州郡不置学者鲜矣”。有人说“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就是指庆历兴学说的。中央的学校也扩大了。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生员(学生),由原来的五、六十人,增加到三百人。庆历兴学对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范仲淹重视教育、兴办学校的活动,并不始于“新政”期间。早在1015年,他在广德军(今安徽广德)任司理参军(掌狱讼的地方官)时,就在广德军建立州学,后来他在兴化、睦州、苏州、饶州、润州等地做官时,都注意办学培养人才。1040年,西北地区战事频繁,局势紧张,范仲淹调到陕西任经略安抚副使(掌管一路军政的副职)。在戎马倥偬之中,他也没有放松兴学育才的活动,在延州(今陕西延安)城东南建立了嘉岭书院。

由于“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们阻挠“新政”的推行。不到一年,“新政”便被废止了。兴学浪潮也逐渐减退。但是已兴办的学校,不少仍保存了下来。“新政”废止以后,范仲淹也被贬为邠州(今山西彬县)知州。但是范仲淹并不气馁,一到任仍旧着手兴建州学。第二年,他又调往邓州(今河南邓县),在邓州修建了花洲书院,并亲自讲学。在逝世的头一年,他已是重病缠身,但是仍然不忘兴学,上书皇帝要求扩建杭州州学。(www.xing528.com)

范仲淹一生致力于学校的兴建,是由于他重视人才的培养。他说过,国家之患,没有比缺乏人才更为严重的了。国家有贤杰的人才,才能兴旺太平,没有贤杰的人才,国家就要大乱。为此,他不遗余力地倡导兴办学校,通过学校来培养经邦济世的人才。他不仅努力兴办学校,而且善于发现人才。当时有个叫孙复的人,是个穷秀才,后来为生活所迫到处乞讨。范仲淹很同情他的处境,赠给他钱财,与他亲切交谈。谈话中,范仲淹发现他谈吐不俗很有才能,于是就把他留在府学,每月发给三千钱的薪俸,使他安心读书,不必再为生活奔波。同时还亲自指导他攻读《春秋》。孙复聪明好学,常常通宵达旦地苦读,终于成为闻名的《春秋》大师,被朝廷召到太学讲学。

范仲淹不仅善于发现人才,而且还善于培养人才。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张载,年轻时好谈兵书,想当个军事家。他把自己的想法上书告诉了范仲淹。范仲淹正任边帅,工作繁忙,但还是热情地接见了他。范仲淹发现他是一个很有头脑的年轻人,就告诉他:你真正的才能不是军事,而是钻研学术,还授给他一部《中庸》,劝他安心钻研学问。年仅十八岁的张载,深受感动,从此致力于研读经书,在范仲淹的指导下,终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北宋大将狄青,原是个士兵,作战十分勇敢,“每临敌,被发面铜具,出入贼中,皆披靡,无敢当者”。范仲淹主持抵御西夏进扰时,发现了这个人才。他见狄青出身低微,没读过什么书,就送给狄青《春秋》、《汉书》,教他认真读书,并且说:“熟悉这些书,才可以断大事。如果不精通古今,只能算是匹夫之勇。”从此,狄青认真读书,精通了秦汉以来的将帅兵术,终于由单纯的勇士而成长为一名有勇有谋的军事家。范仲淹善于诱导、因材施教,培养了许多人才。他先后向朝廷推荐了数以百计的各类人才。他们之中有著名的政治家富弼、军事家狄青、教育家胡瑗、文学家欧阳修、思想家李觏,理财家许元等等,这些人都各有建树。

范仲淹之所以能够发现和培养那么多人才,是因为他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有着不媚权势刚直不阿的风骨,同时还有着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他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

范仲淹也是一位文学家,他工于诗词散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就是他的千古名篇。

总之,他称得起是宋代“第一流人物”。在苏州西郊的天平山西麓,据说是他少年读书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范公祠,表明后人仍在怀念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