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经济结构理论-继往开来 1997年的中国

中国经济结构理论-继往开来 1997年的中国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有制采取多种实现形式的必然性◎私营经济终登中国“大雅之堂”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是传统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特征,而公有制处于核心地位。前者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安排总体上必须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是以公有制对于整个经济的现实控制力作为体现;后者则要求包括公有制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必须多样化。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经济结构理论-继往开来 1997年的中国

公有制采取多种实现形式的必然性

◎私营经济终登中国“大雅之堂”

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是传统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特征,而公有制处于核心地位。可以这样说,中国改革最终能否成功与我们在所有制问题上能否找到出路存在深刻的关联。十五大报告指出,一切适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我们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这是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思想的深化和进一步具体化,是对十三大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在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问题上所做的许多艰苦探索的历史性肯定。它标志着我们已经抛弃了以所有制形式裁决现实经济活动的陈腐教条,而转向以“经济控制力”为主这一真正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这无疑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完全可以预料,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必将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确立,为新世纪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强大的活力。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前提的特殊性和现阶段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既不是经典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也不能搞经典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因此,在所有制实现形式上我们就不能僵硬地坚持经典教条,而应当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寻求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但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消灭现实中存在的商品货币关系这种“资产阶级的法权”,以使现实公有制更加纯化、更加经典化。后来,我们才发现,我们所不断进行的所有制关系的“革命化”事实上并没有使共产主义一日建成,反而使国有经济运行机制越来越僵化,生产效率不断下降,整个经济濒于崩溃边缘。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告诉我们,在经典社会主义公有制所需要的物质前提没有被创造出来之前,企图通过生产关系拔苗助长,只能导致生产力的破坏而不是发展。因此,为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别无选择地走上了改革之路,这是一条虽然艰难然而却是前景光明的道路。从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到城市的产权制度改革,其目的就是寻求公有制的合理实现形式,这是中国改革的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

其次,公有制具有多种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在中国总结本国和其他后发展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国既要坚持总体上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不重复典型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必然选择。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前无古人的探索,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核,并使其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

众所周知,一定的所有制作为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基础,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一定的产权制度作为载体才能得以实现。这种产权形式显然不能以私有制为基础,也不能重复计划体制下的产权模式,它必须要体现出下面两个特征:一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二是适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前者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安排总体上必须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是以公有制对于整个经济的现实控制力作为体现;后者则要求包括公有制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必须多样化。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中最为核心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产权制度,如果产权不能通过市场进行有效的重组,任何这样的改革都只具有表面的意义,并终将因改革缺乏产权方面的深刻性而流于形式,社会主义改革史中一度盛行的行政性分权改革最终都难以为继便是一个历史明证。这无疑表明,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源自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我们就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且公有制必然相应采取多种实现形式,除非我们要搞的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www.xing528.com)

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啻平地一声雷,给予所有的非公有制经济现在或将来的从业者们以极大的鼓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论断把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实现了又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

改革开放前,在中国还是谈“私”色变。改革开放后,私营经济以其历史性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私营经济之所以高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发展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相吻合。任何人只要不带偏见,就不难发现私营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日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方便人民生活来说,还是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而论,私营经济都功不可没。撇开这些方面不说,单就解决就业问题而言,私营经济的发展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净增的需要安置的劳动力达500多万,此外,隐形失业人口的压力也比较大,就业形势极为严峻。而发展私营经济则为此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其在城镇的发展,不仅解决相当一部分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且为国企改革中大批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再就业机会;其在农村的发展,则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建设,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1996年我国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已达1171.1万人,可以预见,这一数字还将大幅度增长。私营经济发展到今天,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足以表明,它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私营经济在改革开放的风风雨雨中迅速成长壮大的同时,自身也逐渐走向健全和规范,一大批有胆有识有事业心的民营企业家也日益走向成熟。当然,私营经济繁荣的背后,还存在一些有碍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有企业自身的弱点,也有外部环境的限制。并且很多方面是这两层因素相互影响。就企业内部而言,有企业主自身素质及管理层素质提高问题,有经营管理体制机制规范化问题,有家庭势力垄断企业问题,等等。但最关键的还是企业外部环境的制约。如果外部环境好,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私营企业自己就会绞尽脑汁去考虑生存和发展问题,即使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关门大吉,也还会有更多更好更有潜力的私营企业涌现出来。而当时影响私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的外部环境问题即私营企业“集体化”、“国有化”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戴红帽”问题,表面上这是私营企业求“进步”的表现,是企业主自己的行为,实质上是被外部逼出来的,是对自身法定地位不明确的一种担忧和恐惧。这种现象对私营企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之后,私营经济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短短几年时间,私营经济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发展业绩,充分发挥了它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作用。然而,问题也与之俱来,针对私营经济迅猛发展的状况,有人开始担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会受到削弱,极力主张限制私营经济的发展;有人认为私营经济不宜鼓励发展,其相对社会主义总体经济而言,只是起到点缀作用;有人则分析论证私营经济目前存在的合理性是因为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一旦我国跨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就应取消,如此等等,一时沸沸扬扬。由此不难看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经济的地位究竟如何需要进一步明确,这关系到私营经济将以什么样的面貌迎接21世纪的问题。对此,不少私营企业主内心充满忧虑和担心。

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上述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十五大报告明确宣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论断,更加明确了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据此可以得知,私营经济在我国的存在绝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的,它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只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消失,私营经济就必然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