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香港记者写下:“大英王气黯然收”
◎江泽民: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1997年6月30日下午4时半,彭定康与以往的历任港督一样,举行告别港督府的仪式。天正下着小雨。随着“日落余音”的号声,港督府楼顶的港督旗徐徐降落。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港督旗最后一次降落,它不会再升起了。
下午6时15分,英方告别仪式在添马舰驻港英军总部东面操场上举行。英国王储查尔斯、首相布莱尔、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以及行将卸任的港督彭定康出席了告别仪式。当查尔斯王子走进会场时,停泊在维多利亚海港的皇家海军快速舰鸣放21响礼炮。英军仪仗队、军乐队及驻港英军等表演了音乐、舞蹈、独唱、合唱、军方操演等节目。港督彭定康发表了演讲。彭定康说:
对全香港来说,今天是值得庆贺而不是叫人伤感的日子。然而某些人也许多少有点感触。任何惜别的场合,都难免引起离愁别绪。容我稍后再细说。
历史不单是一连串的年月日。历史不仅是我们记忆所及的日子,还有那些日子前后发生的事情。要说香港的成功故事,得从今夜之前的年月说起,也必定会说到光辉美好的未来岁月。香港的故事,当然并不限于英国管治下的一段历史,尽管今夜正标志着这段150年历史的终结。这段历史,是由上一世纪的一些事件揭开序幕。对于那些往事,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来看,当然没有人会试图为之解说。可是,我们该注意到,今天香港大多数人之所以在这里生活,是由于本世纪发生了一些事件,而对于这些事件,相信今天也没有多少人会加以辩护。这一切都提醒我们,有些时候,我们应该认清过去,这样便能够抛开过去,走向未来。
今天我们要庆祝的,是本港市民凭着冲天的干劲和无比的毅力,辛勤创业,为本港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当中,绝大部分是中国人,最初来到这里时,一无所有,只是一群平凡的人,但是他们努力不懈,终能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英国在香港的管治即将终结。我相信我们可以总结说,英国对香港的贡献,是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架构,使香港人能够力争上游,创造美好天地。这个架构包括法治精神、廉洁开明的政府、自由社会的价值观、已具雏型的代议政制和民主社会制度。香港是一个华人社会,一个典型的华人社会,而又带有英国特色。从来没有一个属地,在脱离殖民管治时,能够像香港这般繁荣昌盛,这般具备文明社会应有的结构和特质,既有各行各业的专才、不同的宗教、众多的报章杂志、蓬勃的慈善事业,还有正直忠诚、矢志不渝地为市民和社会谋福祉的公务员。
我深信,只要香港人坚守他们一向珍视的价值观,香港的前途必定越来越光明。香港的价值观正面积极,放诸四海而皆准。这些价值观也是亚洲以至其他地区未来的价值观。在明日的世界里,一个欢欣快乐、民生富足、充满信心和安定繁荣的社会,必定像今日的香港一样,是一个能够恰当地把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加以融合的社会。今天晚上,我们以及远在他方观看这个盛典的英国国民,都向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他领导的优秀班子,致以深挚祝福,祝愿他们顺利展开新工作。董建华先生和他的夫人,必定会全心全力、竭诚为香港服务。全港市民以及海外人士,都衷心希望他们面对未来的挑战时,能够有卓越的表现和成就。
我刚才提到,对一些人来说,今晚的庆典难免夹杂了丝丝愁绪。
临别依依,我和我的家人,以及其他即将告别香江的人,心中都带着离别的伤感。我是第28任总督,也是最后一任总督。跟历任总督和他们的家人一样,内子、女儿和我,定会把香港的一点一滴铭记心中。大家待我们一向是那样亲切、友善,这份温情暖意,我们难以忘怀。过去五年,能够与你们共同生活在这片美好的家园,并且能够为你们的将来尽一点力,实在是我毕生莫大的荣幸。如今,香港会由香港人管治,那是你们得到的承诺,也是一个不容改变的进程。
彭定康的这段演说词,其中不乏耐人寻味的地方。显然,在这段不长的演说词中,彭定康仍然以他独特的方式发泄对中国政府的不满。他所说的“本世纪发生了一些事件”,实际上就是暗指中国的历次政治运动。在告别仪式几天前,他曾接受香港《信报》记者的采访。当记者问他对“鸦片战争”有何看法时,他回答:
没有任何人在20世纪可以为鸦片贸易辩护。我从来没有这个梦想。这也不单是英国的问题,其中涉及很多帝国,有些中国官员也牵涉其中,我甚至不曾尝试去为这事件辩护,这是不可辩护的。
但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发生在更近期的历史事件,导致香港人口大量增长,这些事件也不会有很多人维护,有人会为“大跃进”辩护吗?有人会为“文化大革命”辩护吗?当时在上海充公财产的事情又如何?
如果仅仅从研究历史、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来看,把“鸦片战争”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些性质完全不同、与香港的关系也完全不同的事件硬扯在一起,是够荒唐的了,说明彭定康是一个蹩脚的“历史学家”;但是,如果从政治家的角度看,彭定康的这段话显然包含着一个政治企图:他用这些诸如“没收财产”“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来提醒香港的市民,使他们对中央政府保持戒备和距离。
在告别仪式上,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女王宣读一份“赠言”。全文如下:
还有5个小时,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将会告终。
在此期间,香港从一个沿海小埠,发展成世上一个最主要的城市和最庞大的贸易经济体系。期间曾作牺牲,曾经苦痛,也曾彰显勇气。香港从战火余烬中奋起之时,曾经历了一场动人心魄的大转变。此地收容了数以百万困顿无依的难民,创造了地球上最成功的社会之一。
对于曾有缘参与谱写此一成功故事,我们既感自豪,又感荣幸。自豪者,在于英国的价值观与各种制度为香港的成功提供了架构;也在于香港人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与自由。荣幸者,在于曾与港人密切共处。他们才智横溢、机敏多谋,能够以上述架构为基,而成就更上层楼。英国国旗将会降下,英国管治的责任也行将告终。但英国却并非与香港诀别。香港人当中,超过350万是英国国民。每年,有数以千计的香港青年到英国求学。英语是我们的共同语言,普通法是我们的共通法制。同时,也有数以千计的英国人以香港为家。不论在亲友家庭、商贸投资,还是文化历史方面,两地间都有深厚渊源。
英国与香港,都是彼此历史的一部分,也是彼此未来的一部分。我们有信心,两地之间的联系不独经久不衰,更会持续发展。在这距离日小的世界里,香港是欧洲通往亚洲的大门,英国则是亚洲通往欧洲的大门,两地各自扮演的角色,将使彼此间的联系更加巩固。基于以上种种,我国政府和本人都将继续以最关切的目光注意香港,以及她的发展情况。几个小时后,我们全球最大的领事馆将在此正式成立。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将继续工作两年半,商讨有关实施“联合声明”的各项事宜。“联合声明”本身,也将继续有效,为期50年。在未来的悠长岁月里,我们都会重视和留意与香港的联系。
现在,香港正以繁荣、安定、充满活力的优秀面貌,面对主权移交中国。此刻虽然史无前例,我们对港人的能力与韧力却有无比信心。许久以前,英国已经明白,唯有香港人最清楚什么对香港最有好处。港人必定能够一如“联合声明”承诺那样管治香港,我们对此毫无疑问,同时也深信,恪守“联合声明”,就是香港继续成功的关键。今天,全球目光都汇聚于香港,我谨恭祝各位过渡顺利,今后继续平安繁荣。
随后,举行了英国国旗降旗仪式。在“日落余音”号声中,英国王储查尔斯和主席台上的全体来宾默默地注视着英国米字旗和有米字旗图案的香港旗缓缓降落。全场灯光熄灭,只有两束灯光射在英国国旗和香港旗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整个会场更增添了冷清落寞的气氛。遥想当年大英帝国趾高气扬侵占香港的历史,令人感慨万端。一位香港的资深记者写下了一句“大英王气黯然收”,这是套用中国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句诗:“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写的是三国时代晋灭东吴的情景。这位记者套用此句作为此情此景的写照,倒是很贴切的。
告别仪式后,查尔斯王子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展厅举行告别晚宴。出席晚宴的有:中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英国首相布莱尔夫妇、英国外交大臣库克、末任港督彭定康夫妇、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等。
1997年6月30日午夜,全世界都在注视着香港。23时42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正式开始。出席交接仪式的中方主礼宾有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英方主礼宾有英国王储查尔斯、首相布莱尔、外交大臣库克、离任港督彭定康、国防参谋长查尔斯·格思里。出席交接仪式的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30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负责人以及国际知名政界人士,90多个国家驻香港领事机构的代表和一些国家的民间组织、地区与国际组织驻港办事处的代表。香港各界人士,澳门、台湾同胞,以及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也出席了交接仪式。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采访报道了这历史性的一幕。
在中英仪仗队入场后,双方礼号手吹响礼号。23时46分,中英双方主礼宾登上主席台主礼台。在仪仗队行举枪礼后,查尔斯王子首先发表演说:
今夜这个重要、独特的仪式,将在一刻之间,凝聚了香港历史的改变与延续。
首先,仪式标志着香港在英国管治150多年后,根据1984年签署的“联合声明”而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同时,本仪式也庆贺延续,因为根据同一条约和其后为实施其条文而签订的许多协议,香港特别行政区将继续拥有自己的政府,保留自己的社会与经济体系和自己的生活方式。
今夜,我要向当年把“一国两制”的构思体现于“联合声明”之中的诸位致敬,同时,对过去13年间付出极大努力,献出了忠诚与决心,为实施“联合声明”而商讨细节的诸位,我也要向他们致敬。
但我更要为香港人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亲手创造的一切而向他们致敬。此地的辉煌成就,必须延续下去,也应该延续下去。
香港已向世人证实,一个成功的社会,是可以集拼劲与稳定于一身的。凭着拼劲,靠着稳定,此地建立了一个举世艳羡的庞大经济体系。同时,香港又向世人证实,东方与西方,是可以和谐共处的。这个发达的商业和文化交汇点,使四海犹如一家,丰富了每一个人的生命。
13年前,联合王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都已在“联合声明”中一同肯定,为香港的成功开创重要条件的这些独特元素,都应该继续维持。双方都同意,为了保持成功,香港必须拥有本身的贸易和金融体系,享受自主和一个由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和维持本身的法律和各种自由。同时,管治香港的应是港人自己,并向港人负责。
过去20年间,香港都因这些独特的元素而获益。期间,香港应付了各种经济、社会和政治转折带来的挑战,而这种巨变在世界其他地方所通常造成的纷乱,在香港却几乎从未出现。
联合王国曾为港人负上责任,为香港提供框架,使港人得以把握个中机会,创出光彩夺目的成就,而在他们的这些成就之中,也有我们的一份参与。凡此种种,都使我们既感自豪,也感荣幸。
片刻之后,联合王国的责任,将转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从此将重新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而在“一国两制”的框架内,香港将继续保持其鲜明个性,继续是世界多国的重要伙伴。
女士们,先生们,今夜,中国将为这个地方和这里的人民负起责任,而对我们所有人来说,两者都弥足珍贵。1984年的“联合声明”已向世人庄严承诺,保证香港的生活方式得以延续。联合王国将仍然坚定不移地支持“联合声明”。我有信心,我们对香港的承担、我们与香港的密切关系,都不但会继续下去,而且还会随着香港和港人持续兴旺发达而更形深厚。
各位尊敬的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我谨代表女皇陛下与全英国人民,向全体香港市民表达我们的感谢、敬佩、情谊和友好的祝愿。多少世代以来,你们都是我们的良朋挚友。我们不会忘记大家,同时,我们还将以最亲切的目光,投向你们不凡的历史上即将开启的新纪元。
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手入场,开始进行象征中英香港政权交接的降旗、升旗仪式。为了保证英国国旗在零时准时降落,中国国旗在零时准时升起,护旗队曾反复进行彩排。23时59分,英国国旗和香港旗在英国国歌的乐曲声中缓缓降落。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正式宣告结束。
7月1日零时整,军乐队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国歌声中徐徐升起。香港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零时3分,江泽民主席走上讲台,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正式成立。江泽民在演说中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已在香港庄严升起。此时此刻,世界各国人民都把目光投向香港。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历史将会记住提出“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的邓小平先生。我们正是按照“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指明的方向,通过外交谈判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终于实现了香港回归祖国。值此庄严的时刻,我向中英两国所有为解决香港问题作出贡献的人士,向世界上所有关心和支持香港回归的人们,表示感谢!
值此庄严的时刻,我向回到祖国怀抱的600多万香港同胞,表示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保持香港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
香港回归后,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的外交事务和防务。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据基本法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香港居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将循序渐进地发展适合香港实际情况的民主制度。
香港回归后,将继续保持自由港的地位,继续发挥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作用,继续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发展经济文化关系。所有国家和地区在香港的正当经济利益将受到法律保护。
我希望,世界上一切在香港有投资与贸易利益的国家和地区,继续为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努力。
香港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香港今日的繁荣,归根到底是香港同胞创造的,也是同祖国内地的发展和支持分不开的。我相信,有全国人民作坚强后盾,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香港同胞一定能够管理和建设好香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创造香港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查尔斯王子和江泽民主席的演说词,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即对香港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的解释。查尔斯王子自我夸耀:“联合王国曾为港人负上责任,为香港提供框架,使港人得以把握个中机会,创出光彩夺目的成就,而在他们的这些成就之中,也有我们的一份参与。凡此种种,都使我们既感自豪,也感荣幸。”在临撤退时,对于他们以往的侵略行径完全回避,而一味地夸耀对于香港的贡献,显然是企图借最后的机会捞取政治资本,拉拢香港市民的人心。而江泽民主席的讲话却针锋相对,揭示了香港发展的根本原因:“香港今日的繁荣,归根到底是香港同胞创造的,也是同祖国内地的发展和支持分不开的。”
参加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后,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驱车前往添马舰码头,准备离开香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英凡、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首席代表赵稷华等代表中国政府为查尔斯王子送行。7月1日零时47分,“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艇驶离码头,带走了英国代表团和卸任港督彭定康,也带走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的时代。而“不列颠尼亚号”的启锚处,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
凌晨1时3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8400多平方米的七楼三号大厅隆重举行。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和钱其琛、王汉斌、张万年、费孝通、雷洁琼、程思远、吴阶平、罗干、吴学谦、董寅初、安子介、霍英东、马万祺、何鲁丽、卓琳等中央代表团成员在主席台就座。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其琛主持仪式。
江泽民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现在成立。这时,整个大厅响起长时间的雷鸣般掌声。1时35分,全部由港人组成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开始宣誓就职。第一个走到主席台前宣誓就职的是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国务院总理李鹏监誓。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董建华举起右手庄严宣誓:
本人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定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尽忠职守,遵守法律,廉洁奉公,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服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
由董建华提名、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23名主要官员,走上主席台宣誓就职。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领誓,国务院总理李鹏监誓。
接着,香港特区第一届行政会议14名成员,香港特区临时立法会59名议员,香港特区终审法院常设法官、高等法院法官36人,分批走上主席台宣誓就职。行政会议召集人钟士元、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终审法院首席法官李国能分别领誓。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的监誓下,他们依次作出庄严承诺:定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尽忠职守,遵守法律,廉洁奉公,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服务。终审法院常设法官、高等法院法官还宣誓:尽忠职守,奉公守法,公正廉洁,以无惧、无偏、无私、无欺之精神,维护法制,主持正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服务。
随后,李鹏总理发表了讲话。李鹏说:
从今天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特别行政区政府主要官员、行政会议成员、临时立法会议员、终审法院和高等法院法官,已经宣誓就职。历史赋予你们重任,香港人民对你们寄予厚望。希望你们本着爱国爱港的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基本法,恪尽职守,不负众望。中央人民政府将全力支持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和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工作。我相信,在祖国大家庭中,香港同胞一定会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
香港回归祖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标志着邓小平先生“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获得了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进行的努力取得重大的成果,也是对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的重要贡献。香港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纪元。香港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接着,董建华发表讲话。他说:
这是一个崇高而庄严的时刻:1997年7月1日。香港,经历了156年的漫漫长路,终于重新跨进祖国温暖的家门。我们在这里用自己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香港进入历史的新纪元。
中华民族近代历史的荣辱兴衰,值得我们铭记: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可贵的是,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富强,为了疆土完整,前仆后继,奋发图强。正是由于他们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努力,国家出现了百年未曾有过的繁荣和良好机遇,国际上确立了我们的尊严,香港得以顺利回归。
今天,我们幸运地站立在先贤梦寐以求的理想高地。身为中华民族一分子,一个生活在香港的中国人,我谨代表所有香港同胞,向所有为此作出贡献的中华儿女,献上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超凡政治智慧的创举,香港在世界各国的目光注视下,接受了一项开创历史先河的殊荣。我们深信不疑,一定能够克服历史新事业带来的一切挑战,香港的将来会更加美好,我们的信念如此坚定,不仅是因为这个构想出自一位爱国者和政治家的睿智和远见;不仅是因为这是一个伟大国家的庄严承诺;也不仅是由于香港同胞秉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勤劳和特有的适应能力。最重要的是“一国两制”的事业,完全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里。
国家以严肃的法律形式,授予了香港举世无双的高度自治权。我们非常珍惜这权力,我们会负责任地运用这权力。香港新时代的巨轮,此刻在祖国尊重香港人、相信香港人、爱护香港人的旭日辉映下,满怀信心,升锚启航,向着振兴中华,祖国统一的宏伟目标乘风奋进。
香港人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明确的身份主宰自己的命运。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将竭尽全力,保持香港一贯的生活方式,维持香港的自由经济体系,坚守法治精神,发展民主,建立富于爱心的社会,确保国际大都会的活力。
本人受国家和人民重托,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在这个历史时刻,我感到无上光荣,更感到责任重大。我亲身体会过创业成功的艰辛和欢愉;我清楚地知道香港人的需要和期望。同时,我更深信同心协力的重要。我将以忠诚的心志,坚决执行法律赋予香港高度自治的神圣责任,带领650万富于创业精神的香港市民,坚定地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路向前进。
我坚信,香港回归祖国,实行“一国两制”,前途必定更加辉煌。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结束后,江泽民、李鹏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7楼会见了香港特区政府官员,并和大家合影留念。参加会见的官员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等23名特区首届政府主要官员;以钟士元为召集人的特区行政会议14名成员;以范徐丽泰为主席的60名临时立法会议员;以及终审法院首席大法官李国能为首的终审会议常设法官、高等法院的36名大法官等。
7月1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典上发表讲话,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回到祖国大家庭的600多万香港同胞表示亲切问候,郑重重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50年不变,是中央政府一项长期的基本方针。
7月1日中午,在会展中心举行礼品赠送仪式。在香港警察乐队演奏的雄壮音乐声中,钱其琛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赠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礼品证书”交给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向香港特别行政区赠送了贺礼。中央人民政府赠送了一尊大型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标志形象——金色的紫荆花,端立于暖红色的花岗岩基座上,基座寓意九州方圆;环衬的长城图案象征着伟大的祖国拥抱着香港。整座雕塑昭示着香港永远繁荣昌盛。据介绍,巨雕《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重70吨,长、宽、高均为6米,它以青铜铸造,表面贴着金箔,并用暖红色的花岗岩基座承托。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赠送的贺礼:
北京:景泰蓝瓶《普天同庆》一对
天津:栽绒壁毯《天津黄崖关》一幅
河北:花丝镶嵌、水晶内画《九州同庆》一座
山西:核桃木雕《应县木塔》一座
内蒙古:石雕《骏马奔腾向未来》一座
辽宁:雕塑《国风》一尊
吉林:松花砚《松花紫荆情系根》一方(www.xing528.com)
黑龙江:福桃花瓶《紫荆归春》一尊
上海:玉雕《浦江庆归》一座
江苏:苏绣《归程》一幅
浙江:木雕屏风《航归》一座
安徽:铁画《霞蔚千秋》一幅
福建:漆画屏风《闽港情》一座
江西:瓷板画《紫归牡怀图》一幅
山东:泰宝石金银镶嵌红木屏风《巍巍泰山喜迎港归》一座
河南:钧瓷瓶《豫象送宝》一对
湖北:雕塑《黄鹤归来》一座
湖南:湘绣屏风《洞庭春色》一座
广东:玉雕《一帆风顺》一座
广西:红木雕刻《同心桥》一座
海南:大型贝雕《天涯共此时》一座
四川:红木镂空雕刻艺术屏风《蜀港同庆》一座
重庆:雕塑《吉祥彩练》一座
贵州:彩色蜡染木雕座屏《苗岭欢歌庆港归》一座
云南:斑铜花雀瓶《吉祥》一尊
西藏:纯羊毛挂毯《山高水长》一幅
陕西:铸铜雕塑《三秦庆回归》一尊
甘肃:洮砚《九九归一》一方
青海:挂毯《青海潮涌庆回归》一幅
宁夏:贺兰石雕《牧归》一座
新疆:手工毛织壁毯《天山欢歌》一幅
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珍贵礼物——大型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当天矗立在香港会展中心海畔。
7月1日前后,另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特别行政区。6月30日10时1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江泽民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命令》。21时,由509名官兵组成的驻香港部队先头部队分乘39辆军车通过落马洲口岸进入香港。先头部队进驻的军营为添马舰军营、赤柱军营、昂船洲军营和石岗军营。22时许,我军78人到达英军驻港总部威尔士亲王军营,举行防务交接仪式。23时59分55秒,英方最后一名士兵步出军营门口。零时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中国国旗升起在军营前的旗杆顶端。从此,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开始在香港执行防务。我驻港部队主力部队于7月1日晨6时开始,分陆路、空中、海面向香港开进。8时38分,各路部队抵达各自营区,开始执行香港防务的任务。
中国政府在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是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在香港成立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7月1日零时零分,中国国旗升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的办公大楼前。下午3时,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钱其琛主持了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的开署仪式。公署是处理由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香港特区有关的外交事务的机构,也是香港特区政府就此类外交事务与中央政府联系的渠道。
当香港沉浸在回归的喜悦中时,祖国大陆也是一片欢腾。6月30日晚,可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狂欢之夜。北京市各界群众10万余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载歌载舞,迎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7月1日下午,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盛大招待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全国56个民族的代表及首都各界人士等共4000多人出席。当晚,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首都各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大会”。江泽民在讲话时指出: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需要指出的是,香港回归的路漫长而艰辛。这一天的到来,是很值得我们庆贺和自豪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在香港回归以后,确保香港的长期繁荣和稳定。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几乎与香港的回归同时,泰国泰铢贬值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其波及面之广、破坏性之大,都是半个世纪以来所仅见的。香港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不可能不受到这股金融风暴的波及。1997年的第四季度,香港的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明显放缓。1998年出现了负增长。但是,由于有了祖国大家庭的依托,香港最早走上了调整和复苏之路。亚洲金融风暴并没有压跨香港的经济。1999年3月7日,江泽民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香港代表团的讨论时指出:
香港回归以来,董建华先生领导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致力于解决经济、社会和民生问题,沉着地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其他挑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维护了香港金融和经济的安全,巩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同胞处变不惊,知难而进,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充沛的信心、很强的凝聚力和应对智慧,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赏。我们有更充分的理由相信,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江泽民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香港回归以后最初一段历史的总结。
经过一段曲折的历程,香港终于回归。当人们回顾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历程,不难发现,尽管英方制造了许多障碍,甚至百般纠缠,但是,最终还是按照中方所规划的轨道前行。或许人们会认为,这是因为中方代表了公正与道义。确实,这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问题的全部。这不禁让人回想起中国在19世纪沦为半殖民地的悲惨历史,那时,任人宰割的中国,也往往是公正和道义的代表。马克思在评论中英两国的鸦片战争时曾深刻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这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在中国的近代现代史上不断地重复上演,甚至到了民国时期,还有类似于“公理不敌强权”的闹剧。所以,20世纪80年代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其结果之所以基本体现了中国意志,不仅仅在于公正与道义在中国一方,更重要的及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强大了。撒切尔夫人在回顾中英谈判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杰弗里·豪(英国外交大臣)4月(1984年)时访北京,并成功地在‘中英香港问题联络处理小组’的设置问题上达成协商,1988年之后才开始运作。杰弗里·豪有耐心的交涉使得协议圆满成功。这谈不上是胜利,也不可能会有胜利,因为事实是我们所交手的是一个绝不妥协及势不可挡的超级强国。”
这就是结论。
【注释】
[1]参见《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年版,第30~33页。
[2]《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45页。
[3]《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69页。
[4]《外交大臣关于目前中国内战形势的发展的备忘录》,《20世纪的香港》,香港麒麟书业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72页。
[5]《外交大臣关于目前中国内战形势的发展的备忘录》,《20世纪的香港》,香港麒麟书业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73页。
[6]转引自《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380页。
[7]《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4页。
[8]金尧如:《保持香港现状和地位的战略设想》,《香港经济日报》1993年7月2日。
[9]程思远:《争取李宗仁回国》,载《不尽的思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476页。
[10]《葛量洪回忆录》,香港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138~139页。
[11]《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53~355页。
[12]《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五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49~250页。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32~33页。
[14]《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5页。
[15]《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四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04页。
[16]参见《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96、410、430、442、474、478页。
[17]参见《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64页。
[18]《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66页。
[19]参见《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97页。
[20]参见《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七九)》(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17页。
[21]参见齐鹏飞《1979年3月邓小平与麦理浩的“北京会谈”》,《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年第2期。
[22]参见齐鹏飞《1979年3月邓小平与麦理浩的“北京会谈”》,《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年第2期。
[23]《邓小平思想年编(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28页。
[24]参见齐鹏飞《1979年3月邓小平与麦理浩的“北京会谈”》,《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年第2期。
[25]《邓小平思想年编(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28页。
[26]参见《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五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35页。
[27]参见《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15页。
[28]《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29页。
[29]《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12页。
[3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3页。
[31]《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32页。
[32]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2~76页。
[3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102页。
[34]参见《人民日报》1984年12月20日。
[3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1页。
[3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5页。
[3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2页。
[3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7页。
[39]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解说词,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250页。
[4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4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页。
[42]《香港回归千日风云》下册,香港新天出版社1997版,第39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