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思维促进教学言语生成

多元思维促进教学言语生成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6-2美国版《灰姑娘》教学表6-3中国版《灰姑娘》教学通过两个表的对比,我们发现,不论是教学主要问题的设计还是教学目的性行为,中国教师在思维上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非常深;而美国教师在面对文本的时候,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和成长的角度谈对作品真实的看法和认识,不仅角度独特,也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好感。

多元思维促进教学言语生成

主体对世界的观念掌握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思维方式中进行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限定了思维活动的方向和程序,从而限定了思维能力的发挥,制约着思维把握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只有变革旧的思维方式,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才能促进当代实践的发展。

实际上,回顾历史上进步主义教育对传统教育的质疑、新传统主义教育对进步主义的批判、科学主义对人文主义的发难等可以发现,这些异彩纷呈的理论流派不无“山头主义”、以偏纠偏、矫枉过正、拒斥异议之嫌,“以致作茧自缚,陷入偏执、无序的境遇中,造成教育本质的扭曲及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的被肢解现象”[20]。之所以我们仍然局限在目前课堂冲突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仍在于思维方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革。人们为道德原则和科学真理设定了一个先验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标准,学术研究的任务和目标就在于为一切知识和文化找出一个“阿基米德点”,从而指导人类生活,指引人们价值追求的方向,再试图寻求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追求一种能够立即为我所用的套路。从我国教学研究的思路来看,也同样没有超出西方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范畴[21]——课堂场域的言语活动思维方式中的简单化和二元对立是导致课堂言语冲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今天的课堂改革又出现的各种新倾向,也正好说明在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同时,我们的教师却将思维停留在以前,习惯非此即彼的选择,思考的还是如何更好地计划和执行计划的问题,没有跳出传统简单的二元对立和线性思维的控制。网络上曾经盛传的一篇小文,关于中美灰姑娘故事的不同教学,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以列表的方式对比以下二者的区别,见表6-2和表6-3。

表6-2 美国版《灰姑娘》教学

表6-3 中国版《灰姑娘》教学

通过两个表的对比,我们发现,不论是教学主要问题的设计还是教学目的性行为,中国教师在思维上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非常深;而美国教师在面对文本的时候,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和成长的角度谈对作品真实的看法和认识,不仅角度独特,也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好感。但这绝不仅是表现出来的教学模式问题,其中关于阅读、关于师生对话,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课程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言语行为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言语行为。传统的课堂中,言语行为的复杂和动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以致课堂言语整体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以一种过程的、言语互动交往的观念来重建言语场域的秩序,带来的不仅仅是认识论的转变,更有过程价值和思维意义的生成,思维方式的彻底转变还需要重回言语实践,促进课堂言语思维多元。

1.从系统优化思维到超越线性思维

课堂场域的运行机制是复杂的、冲突的,存在二元,因为科学的对与错的二元是根本无法回避的现象,但也存在多元。存在确定因素,也更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言语主体的人是变化发展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变化的,因此,课堂场域的互动又是非线性的,这其中的选择性、随机性和偶然性,不是以往的课前设计和随机应变就可以简单消融的,而所有这些用传统的还原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已经显得无助。我们倡导复杂和多元思想,并非取舍二元与多元,而是要更科学和复杂地看待教学现象和问题。

20世纪70年代前课堂言语思维方式的发展主要来自系统观念的贡献。系统方法作为一种综合方法,强调整体性和反馈性,注重如何对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结构和功能进行整体研究,尽力揭示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注重如何在教学系统中使教与学之间的信息反馈正常进行,达到言语过程的优化控制。可见,系统教学的明显优势就是尽量地保持结构化的、固定的状态。但是它的缺憾却更鲜明,对言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试图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严格控制,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有力开发,教师的主动性也得不到发挥……从整个言语过程的变动性和教学实践来看,这种预设性的设计也容易模式化和刻板化,任务变成了死规定,言语过程完全被设计所牵制。

美国教师的独创性正在于思维方式的优化。他们对阅读教学的判断从学生喜爱的角色开始,步步深入,让学生从逻辑上判断每件事的外在和内隐原因,既接触到生活,也延伸了文本,这跟中国教师以知识为过程,以考试为目标的教学相比,灵动很多,也难怪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改变思维方式就是要超越系统优化的思维,建立超越线性的思维,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常规程序、常用模式、常态的对话和引导。言语过程的动态生成性要求在课堂中注意到随时的发展和变化,言语行为绝不是仅仅靠课前的设计就可以直线推进的,相反,正因为言语活动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结合,超越线性,进行动态的不断地设计和生成才是课堂言语过程中的重点。对学生而言,这种设计给了他们更多思考的空间;对教师而言,也给他们提供了倾听学生的机会,增加了对课堂言语的反思能力,无疑是一举两得。

2.超越实体思维,发展关系思维(www.xing528.com)

海德格尔首次提出并超越实体思维,到马丁·布伯尔提出要建立人与人主体之间的关系,教学研究的思维超越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分析言语过程,我们不能不思考师生关系和学生的地位问题。过去的教学思维常常在学习的结果和绩效之中争取,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也正是因此,课堂言语中出现的非标准思路才会被忽视和回避。

后现代注重人的存在在教学中的反映,要实现教学的动态和自组织发展,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发展是基本前提。否则,没有师生之间平等的互动,没有学生大胆的言论和创意,教学仍然是一潭死水,没有任何的生命和活力可言。在教学中只有建立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才能保证课堂上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和碰撞。

在这个案例中,美国教师有两点非常值得学习:第一,他将文本的权威意识打破,让学生质疑作者的不足。这是上文提到的批判和质疑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引导非常直接地促发了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超越意识的养成,因此,孩子们欢呼雀跃。这是教师对孩子们的鼓励,而不是像中国版教学中那种教师的权力诱惑和刺激。显然,这种关系学生更愿意接受,也更容易接受。第二,教师不强调每个角色的特点,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讲述,这是对孩子们阅读体验和自我的尊重,毕竟每个孩子阅读前的体会不同,因此,选择就会不同,这种可以多种选择的问题,对自我而言,是一种很自然的认可。也正是因此,这些孩子们在课堂之初就表现出十二分的热情,投入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之中。

3.多元的连续性的思维超越二元对立思维

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最突出的表现是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一直以来,它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教学中也是屡见不鲜。比如对名词的解释,对语句的理解,对学生的评价作出好或坏的评判等。课堂言语改革也是如此。我们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学生活跃起来了,课堂纪律就不要了?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教学进度就不要了?临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意见增多了,教师就必须想办法来处理吗?课堂的活跃就是成功吗?追求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水平提高就是应试教育的表现吗?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都是陈旧的,必须将其抛弃吗?

……    ……

事实上,即使是非预期事件也是课堂言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理解才是学生之间不同水平和不同角度的反映……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它甚至可能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可以变废为宝的资源。言语互动中要以多元的思维看待学生,看待学生的每一句话,摒弃简单的是与非、好与坏的评价。同样,从不同的角度看学生,他可能是某方面的优秀者,他可能为某个问题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上文的这个案例中,教师对灰姑娘的后妈的情感理解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每一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对这个孩子而言,妈妈是最美丽的,但是这个妈妈的缺点在于,爱自己的孩子胜过爱别人,同时伤害了别人。这种视角看似轻轻一转,但却能够让孩子们正确认识到复杂的人,更提醒孩子们要包容友爱,能理解。这种无形的教育影响对孩子们而言,似乎更重要。比较而言,灰姑娘的后妈的好坏问题,在中国的课堂上已经成为定论了。这正是二元思维的影响。

4.走向复杂性和生成性思维

复杂性思维是和世界的多样性、随机性、组织性、突变性、无序性等概念相对应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以复杂的、不确定的和不断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课堂是复杂的,人物也是复杂的。如何认识中美教学中的灰姑娘的后妈?如何认识在午夜12点还没有回去的灰姑娘的人生?这些都是复杂的故事。经过教师与学生的探讨,这个故事就包罗万象,涉及人生、涉及友情、涉及人生态度、涉及爱和帮助,变成了一个宏大的主题。从阅读的角度来看,这种理解使孩子们养成了多元思维的习惯。

生成性思维是从复杂思维中抽取出来的一个概念,其根本目的依然是在强调,在教学实践中,互动的发生以及对结果的认知、处理。即,教师如何正确看待在教学中发生的学生思维、学生问题以及学生情绪等,更多的时候,甚至要去思考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举一个例子:在小学教学中,有识字教学一课,老师要求学生填写学到的关于景色的新词。学生在填的时候将“气壮山河”“景色宜人”两个词语填错,无法区分。老师就必须在总结活动中意识到生成了什么,仅仅是一个教学难点吗?不是!是生成出教学设计、教学步骤,引出教学文化。“气壮山河”落脚点在于“壮”字,是一种大山大河的壮丽之美,而“景色宜人”更多的是自然环境对人的感官刺激,相对舒适。因此,对学生而言,难点不在于词语是否记得住,写得对,更多的是对词语背后意义的理解。那么对这个生成点,老师的把握就非常关键。抓住学生的问题进行基础问题的教学,且教学随机产生,就是一种典型的生成性的教学。

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22]生成性思维的本质就是突出“过程性”和“关系性而非实体性”,“重创造而反预设,重视个性,反对中心和统一”。教学从这种后现代的认识论和思维方式中受益匪浅,也是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观察教学的一个新视角。课堂言语是动态生成的,课前设计要拒绝机械预设,课堂生成互动要注重关系和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课后更要不断反思研究,因为对这些进行的思考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