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同课程认识:现象与阐释

不同课程认识:现象与阐释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抗权力控制的大学,将强制推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学程,讽刺性地谓之“课程”。近年来,我国的课程社会学研究逐步发展。总体而言,这三种观点都是将课程作为法定的内容。[3]因此,经验课程是一种动态的课程。只有二者融合,兼容并包地接受传统和现代的课程认识,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不同课程认识:现象与阐释

课程作为一种“法定文化”[1],是社会控制的中介。这一术语出自拉丁语的“跑道”,含有“人生之来历”的意味。在“履历书(curriculum vitae)”这一今日的用语中也留下了它的痕迹。“课程”作为教育术语出现,是在宗教革命后的大学教育内容受国王与教会控制的16世纪。反抗权力控制的大学,将强制推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学程,讽刺性地谓之“课程”。然而,随着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当前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课程”这种具有“讽刺性”的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而且它的内涵也正在逐步扩大。

近年来,我国的课程社会学研究逐步发展。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从早期着眼于技术层面逐步转向对课程与社会的互动研究上,在课程论的研究视野中逐步将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纳入研究范畴;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对课程本身的研究逐步走向对课程与人、师生互动等内容的研究上;从研究的方法来看,从宏观的课程理论政策研究逐步转向复杂的人的行为扮演,以及知识分配、权力博弈等微观的社会学研究;从研究的基础学科来看,也逐步开放化,日益将课程理论的研究与文化、经济政治结构、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等理论与学科联系起来。然而,虽然如此,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概念问题。用乌申斯基的话说,“概念的混乱已经不再是一种无害的胡思乱想,不再是思维过程中某种程度上的必要阶段,而成了真正有害的东西”[2]。

实际上,“课程”也只是一个词汇或术语,只是人为地被赋予了太多的内容和压力。对课程有几种理解,它也就对应着几个不同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分别就有几种不同的界定。厘清“课程”的概念是解释课程与言语关系的基础。

从课程研究的角度来看,对于课程的理解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取向:

1.学科本位的课程观

这种课程观一般认为:①学科课程是一种知识本位的课程,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系统知识;②学科课程是一种预设课程,是在教学之前就已规划好、规定好、编制好的现成的东西,如各种教材、教学计划等;③学科课程是一种教的课程,比如科目内容或计划,教师是说明者、解释者,学生是课程的接受者。(www.xing528.com)

关于这一点,在我国学者吴康宁教授的研究中可见。在研究课程文本的时候,吴康宁教授提出,对于课程要从三种不同层次的定义进行区分。第一,课程是“作为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之基本依据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材”,是一套教育知识及其选择与组织的依据。第二,课程是“作为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之基本依据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材”,是由承担着社会代言人角色的教育机构编订、编制、编撰、审定的,不论这些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材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着不合理甚至荒谬之处,它们都具有“合法性”。第三,课程是“作为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之基本依据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材”,本身既不是口述之言,也不是可观察的行为,而是一套文本。这三种定义,第一种的关键词是“选择”,也就是说课程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中选择出来的材料”;第二种的关键词是“合法性”,即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阿普尔的“法定知识”的概念,将课程视为教育知识之法定基本形式;第三种则相当于课程文本。总体而言,这三种观点都是将课程作为法定的内容。

2.经验本位的课程观

这种课程观认为:①强调主体经验过程,主体内在的亲身体验、尝试及主体与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赋予了课程动态的性质。杜威这样解释:“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同时包括主动因素和被动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的形式结合着……在主动因素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因素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我们对一事物有所作为,然后它反过来就对我们有所影响。这就是一种特殊的结合。”[3]因此,经验课程是一种动态的课程。②强调个人经验的意义。与知识相比,经验更具有个人意义,更主观,也更具有不确定性。③强调生成性。把课程看作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特别是通过与教材、教师、同伴交往互动生成或建构起来的个人经验。

经验本位的课程观是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提高,对知识本位课程观的批评而出现的。人们一般认为经验本位的课程观从重视知识掌握转向能力创新,从重视物转向重视人,从重视人的工具价值转向人的本体价值,从重视单纯的知识掌握转向全面素质提升。在这种形势下,学科课程,诸如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物轻人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但是实际上,学科课程观和经验课程观作为一百多年来逐步形成的两大课程流派,都有自己合理性的一面。学科课程是基础,没有它,经验就无法建立;而经验课程认识则是课程追求的一个和谐现象,可以提高课程自身的活力。因此,本研究认为,课程实际上是学科知识课程与经验生成性课程的结合体,课程包括了知识层面的内容,也包含了生成层面的经验内容。只有二者融合,兼容并包地接受传统和现代的课程认识,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