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象与阐释:言语教育与权力之争!

现象与阐释:言语教育与权力之争!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这种最简单的形象实际就是我国古代言语教育包括教育语言的典型,这些文言成为支配阶级的文化反映,而孔乙己本身则属于最典型的被“符号暴力”征服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社会言语霸权的影响:妄图通过言语活动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确切地说,是古代封建意识用自己的言语方式证明了自己的权力所在。

现象与阐释:言语教育与权力之争!

学校是言语生产与栖居的场所之一。社会专断权势推动言语活动的生产,言语又加强了权势,权势言语的活动生产出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势是知识生产的原动力。知识生产系统推出的观念、价值、意义渗透到全社会,牢牢地控制着人们的心灵与行动,于是言语就构成文化霸权的一种表现。“学校的功能就变成了传递无意识,或者更精确地说,学校制造具有无意识的个体,这些无意识形式构成他们的文化。经由学校功能的非常逻辑,它修改了它传递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并且这些是学校的表现功能以传送集体遗产进入个体的共同无意识。”[37]

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尝试将支配阶级的文化专断[38]灌输到儿童身上,它的结果有三个:其一,有利于处于支配阶级的儿童,发现教育是容易理解的,显示出天才与卓越,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其二,支配阶级的文化被显示为比较高级的,称为挑选和考察人们的方式;其三,一种“符号暴力(symbolic violence)”的行为借着这种蓄意的欺骗被强加给较低阶级的儿童身上。以我国古代的教育为例。在古代的教育中,言语不仅是教育的工具、手段,更通过社会人才选拔方式,渗透到教育的内容和最终目的之中。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孔乙己》中有这么一段描述: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www.xing528.com)

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言语活动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实际上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这种最简单的形象实际就是我国古代言语教育包括教育语言的典型,这些文言成为支配阶级的文化反映,而孔乙己本身则属于最典型的被“符号暴力”征服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社会言语霸权的影响:妄图通过言语活动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确切地说,是古代封建意识用自己的言语方式证明了自己的权力所在。在教育历史的长河里,言语通过正式的教育所传达出来的是霸权,是一种对人物阶级的定论和对人的思想的影响。在实际课堂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文化互动体现在各个层面。首先,从主体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都将各自的经验带入课堂场域,尤其是教师,将个体的阅读经验、人生经历、教育教学的经验、知识经验等都经由“个体魅力”代入不同的教学情境之中,虽然我们强调在教学中,必须以学习者的发展为核心,但是很明显,教师的文化经验更为丰富;其次,从社会角度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的代言者,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会对教师的身份有所要求,这个要求是对社会未来的保护,更是从教育发展人的角度去挑选教育者,以影响受教育者。因此,教师所教学的内容必须是精选的社会经典文化,经由师生互动、传承并发展。也就是说,在课堂场域中,文化是有选择的,不论是本国的还是世界的,文化选择是教育必须要做的;其三,从课程的角度看,教育中的文本选择虽然是既定的文化内容,但是在教学中需要人的参与,因此言语的文化分配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与教材内容的必然性有机结合;其四,言语中文化分配是多向度的。文化分配的过程即场域中师生互动的过程,文化伴随其中,因此文化分配的方向随互动的方向而定,虽然教师常常以“话语霸权”的形象在课堂场域中出现,但是仍然不影响这种互动的多元多向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