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言语视角下的课堂场域中冲突问题的研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论题,既要阐明课堂以及课堂冲突的特性,又要阐述言语分析的理论,尤其是课堂这个言语场域的分析涉及的层面相对较多,要做到论述完整、逻辑严密,选择特殊的角度和关注点就显得非常重要。结合课堂场域中的主要冲突问题,在言语观的驱使下,本书分别从课堂言语场域、主体冲突的言语分析、过程冲突的言语分析和内容冲突的言语分析四个主要方面为核心论题和重心,并结合这四个部分,提出了第五个内容,即冲突的言语归宿,以避免篇幅的冗长和内容的繁琐。总体来看,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即为研究的缘起;第二部分为研究的基础,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涉及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课堂的整体研究;第三部分则为具体的研究,沿用了“与言语的关系研究—言语表现—言语解读”的模式研究主体冲突、过程冲突和内容冲突,以及冲突的消解。
绪论部分概述了包括问题提出、文献综合、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等全文研究的基础问题,是全文讨论的起点。
第一章讨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从冲突理论、言语理论、交往理论以及过程哲学理论四个系统理论为出发点,分别考察各理论的主要认识和观点,以分别从中得到研究的认识启示、视角启示、追求启示和思维启示。
第二章侧重探讨言语视角下的课堂整体。本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言语视角下的课堂场域,认为课堂是充溢着言语的场域,具有言语主体、言语目的、言语内容和言语过程四个基本的要素,且具有目的性、主体交往性、过程动态性和内容实质性等言语的特点;第二部分则重点探讨课堂作为冲突的言语场域,冲突产生的机制、类型和功能。
第三章论述主体冲突的言语解释。本章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从主体关系的历史取向和言语取向两个方面探讨主体关系,即师生关系与言语的关系;其次,着重分析主体冲突的言语分类和师生冲突的课堂表现;再次,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第三部分的论证——主体冲突的言语秘密在于课堂中话语权分配的失衡。
第四章论述过程冲突的言语表现与解读,即探讨动态教学的言语过程。本章分析教学过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以动态的思维看待课堂言语互动的过程,将课堂教学理解为师生之间为了实现言语理解而发生的动态与生成的过程,这就是课堂冲突产生的言语机制。本章分析课堂过程冲突的类型和课堂表现,指出课堂过程冲突中预设是必要的,生成则是可能的,而教学过程中必然充满着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和冲突,它的实质则是言语使用中的控制与反抗的对立。
第五章论述内容冲突的言语表现和解读,即课程文本知识的言语分析与阐释。本章继续将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细化,关注微观语言的活动(即言语),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分析课程与言语关系的历史;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集中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分析课程文本(即教科书)中的静态言语失衡和动态言语解读问题,以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第六章对策部分,寻求实现言语目的平衡、消解课堂冲突的良策。本章也提出了四个层面的对策,包括消解中心,回归师生言语对话;多元思维,促进教学言语生成;追求平等,保证课程言语多元以及回归生活,追求课堂言语交往,等等。
[1]索绪尔把言语活动分为语言和言语.此处用到了这两个概念,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后文将做专门的论述.这里以及后文所引的众多文献中若没有将这二者严格区分,则都属于大众语言.
[2]黄胜昔.师生对话中语言价值的失落与回归[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4.
[3]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世界教育名著通览.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2.
[4]潘文国.语言的定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7-106.
[5]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8.
[6]石欧.教学别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90.
[7]刘良华.教育、语言与生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29-34.
[8]文本所指“冲突”与传统意义上的冲突有较大区别,具体的概念和范围见后文中对“课堂冲突”的概念理解.
[9]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10]尤升旗.课堂评价,怎一个“好”字了得[J].人民教育,2003(11):27.
[11]李伟忠.几个值得注意的倾向[J].小学教学参考,2003(3):20-21.
[12]朱幕菊,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2-225.
[13]阿佩尔.哲学的改造[M].孙周兴,陆兴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11.
[14]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6.
[15]王海英.课堂生活中的“受教育者”[J].当代教育科学,2003(15):20.
[16]GLASER B G,STRAUSS A L.The discover of groun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Gibbons编著.小林信一,主译.现代社会与知识的创造[M].丸善股份公司,1997:19-47.
[17]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132-133.需要说明的是,哲学和社会学的各种译著中都没有“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为了保持原著的风格和内容,本文在引用中凡是出现二者不分的现象时,都尊重原文.
[18]张广君.“教学过程”阐释:比较分析与辩证把握[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27-31.
[19]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20]周建平.论教学论研究的三个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31-34.
[21]文雪,等.复杂性视域里的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03(11):11-15.
[2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23]索绪尔(1857—1913)是瑞士语言学家,曾任巴黎大学、日内瓦大学教授.索绪尔在比较历史语言学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他能够比较全面地观察语言,并对语言的普通理论提出真知灼见;他的学说对20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建立产生了极大影响,他因而也被后人尊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2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0.(www.xing528.com)
[25]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九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461.
[26]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390;377,见“语言”“言语”词条.
[27]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63:17.
[28]郭谷兮.语言学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0.
[29]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0.
[30]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1.
[3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1.
[32]事实上,语言的言语转化是无法避免的.按照索绪尔的理解,除了一串呈线条状的符号外,其余都是言语.具体的语音不说了,就是语法也是言语.
[3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1.
[34]布宁,徐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64-265,见“discourse”词条.
[3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84,见“话语”词条.
[36]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M].杨善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84.另外,在后现代思想家福柯、德里达(E.Derrida)、布迪厄等人那里,常将话语与权力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话语并不能作单纯意义上的语法规则的理解,言语对话的实质隐含着对话者之间的权力结构,而这一结构就体现在符号的顺序组织中.话语实质上就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下,决定自己该说什么、怎样说的潜在制约机制.另外,福柯等人关于话语的另一种较为重要的用法是称“某个特殊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为话语,表明意义在某群体中是怎样通过对一些观念词语和行为方式进行或明或暗的相互约定而确立的”.如教育是一种话语,形成一套有别于其他行业,让业内人感到自在的语言和行为规范.参见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72.
[37]张先博.社会学词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96.
[38]孙本文.社会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16.
[39]WEBER M.Economy and society(2Vols.)[M].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88.
[40]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吴曲辉,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211-212.
[41]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吴曲辉,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211-212.
[4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46,见“冲突”词条.
[43]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范达伟,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244.
[44]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7.
[45]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1;162.
[46]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1;162.
[4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95.
[48]张嫱.思维方式的断裂或反断裂:多元现代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5-21.第8版.
[49]张嫱.思维方式的断裂或反断裂:多元现代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5-21.第8版.
[50]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1999:44.
[51]杨小微.全球化进程中的学校变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8-151.
[5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
[53]刘云杉.走入日常生活的教育社会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7-73.
[54]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20-121.
[55]冯晨昱,和学新.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J].学科教育,2004(6):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