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鄩郢”的地望,何琳仪认为在卫国的“鄩邑”(今河南清丰县南)[24],罗运环认为在汉“寻阳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南)[25],黄锡全认为在沙市秦简记述的“寻平”(今湖北潜江县龙湾)[26]。这些考据都建立在“鄩郢”为楚腹地的设想之上,上文指出“鄩郢”与“狩于长城”及“楚伐周”战事有关,把它解释为边地或靠近前线战场的楚王驻跸之所更为合理。
因“鄩郢”与“楚伐周”相关,故此“鄩”应为周邑。《说文》:“鄩,周邑也,从邑,寻声。”周之鄩邑与“斟鄩”有关,《史记·夏本纪》载有“斟寻氏”,《索隐》“《系本》寻作鄩”。文献记载“斟鄩”主要有山东和河南两说。山东说最早由东汉应劭提出:《汉书·地理志》“北海郡·平寿”下自注“应劭曰:故斟鄩,禹后,今斟城是也”。《〈夏本纪〉索隐》引张敖《地理记》云:“济南平寿县(今潍坊西南),其地即古斟寻国。”《〈夏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斟寻故城,今青州北海县(今安丘东北)是也。”又铜器铭文《齐侯镈》《寻仲盘》有“鄩”的记载,说明山东确有“鄩”地[27],然其地在长城以北的齐国境内,当时楚国势力并未到达此“鄩”邑。
河南说由晋代薛瓒提出,针对《汉志》注引应劭的鄩邑山东说,薛瓒《汉书集注》根据新出《竹书纪年》反驳曰:“斟鄩在河南,不在此也。《汲郡古文》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亦居之。’《尚书序》云:‘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此即太康所居为近洛也。又吴起对魏武侯曰:‘昔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河南城为值之。又《周书·度邑篇》曰:‘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有夏之居即河南是也。”《后汉书·郡国志》:“洛阳,周时号成周;……河南,周公时所城洛邑也,春秋时谓之王城。……巩,有寻谷水。”《郡国志》及薛瓒注引的“河南”指汉“河南县”治洛阳王城。《水经注·巨洋水》郦道元谓:“余考瓒所据,今河南有寻地,卫国有观土……斟寻非一居矣……应氏之据亦可按矣。”《水经注·洛水》引京相璠曰:“今巩洛渡北有鄩谷水,东入洛,谓之下鄩,故有上鄩、下鄩之名,亦谓之北鄩,于是有南鄩、北鄩之称矣。又有鄩城,盖周大夫鄩肸之旧邑。”《左传·昭公二十三年》“郊、鄩溃”,杜预注:“河南巩县西南有地名鄩中。”《〈夏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里”,地在今洛阳东邻的偃师与巩县之间。(www.xing528.com)
《史记·六国年表》载悼王三年(前399年)楚“归榆关于郑”。《〈楚世家〉索隐》:“此榆关当在大梁之西也。”《战国策·魏策四》有“郑恃魏以轻韩,伐榆关而韩氏亡郑”之语,知榆关是魏都大梁(今开封)以西的军事重镇,楚人此举显然是与魏修好,从而使楚王能顺利地自肥经魏返回鄩郢。
历史上楚庄王窥周室,从南向北由汝阳入伊川,“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楚世家》《左·宣三》)。此次悼王“自肥还郢”,楚师非经伊川,而是自东向西而“伐周”,巩洛之“鄩”处在洛阳东出郑韩的咽喉地带,是楚伐周的必经之地,应是葛简“鄩郢”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