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重要祭祀活动具有很强的时间性,有所谓“祭祀以时”(《孟子·尽心下》)、“过时不祭”(《礼记·曾子问》)等说法。古人认为,如果不“以时祭”,神灵就不会降福。有些“时祭”与固定节气相关,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利用祭祀的节气条件,结合其他历日天象等限制条件,来推算祭祀活动的天文年代。
商周甲骨文与金文记载了大量的祭祀活动,其中发现节气的要素是完全有可能的[11]。以往在金文断代中,人们只注重“年、月、日、月相”四要素俱全的铜器铭文,忽视了节气这一重要因素。实际上节气的条件可取代年、月的条件,某一节气在一年内只在某月发生一次,这种唯一性决定了节气这一要素可以取代年、月两个要素。在节气干支的回归周期长于王之积年的情况下,依据节气的条件可在较长时段内进行选择。铜器铭文的纪年(王年)严重依赖于王之元年,而该王或该元年并不确定。然而节气干支在其周期范围内与绝对年代是一一对应的,没有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年代学意义上,节气的条件更优于年、月的条件。一个节气干支可代表某年某月,再结合朔望干支,就可以在较长的时间段内唯一确定天文年代,这一方法可简称为“气朔(望)断代”[12]。本文利用节气与月相联合断代的方法,论证《保卣》的天象年代为公元前1030年,希望能抛砖引玉,推广这一新的断代方法,以便更好地解决相关学术问题。
(原载《三代考古(五)》,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17—228页)
[1]赵光贤:《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北京图书馆馆刊》1992年第1期;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大象出版社,1997年,第500页。
[2]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一)》,《考古学报》1955年第1期。
[3]周原考古队:《2003年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调查报告》,《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武家璧:《周公庙对贞卜辞考释》,《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006年第29期。
[4]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证》,《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5]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第591、589页。(www.xing528.com)
[6]胡厚宣:《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复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6年第1期。
[7]杨向奎:《论“以社以方”》,《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8]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编著:《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74页注②、第92页注②。
[9]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第48—49页。
[10]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大象出版社,1997年,第497—503页、第896—897页。
[11]罗琨:《卜辞“至”日缕析》,《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44—157页;武家璧:《花园庄东地甲骨文中的冬至日出观象记录》,《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005年第25期;武家璧:《从卜辞“观籍”看殷历的建正问题》,《华学》第8辑,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12]武家璧:《随州孔家坡汉简〈历日〉及其年代》,《江汉考古》2009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