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祭”属于广义的“郊祀”范畴,但郊祀与望祭在文献记载中是有明显区别的。《尚书·舜典》:“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孔《传》曰:“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皆一时望祭之。”《史记·封禅书》引:“《周官》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礼记·王制》:“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依其次序,山川之祭(望祭)紧接在天地之祭(郊祀)之后,与《曲礼》“四方”之祭的位置相当,故可称为“望祭四方”。
《春秋·僖公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杜预《注》:“三望,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郊祀望而祭之。鲁废郊天,而脩其小祀。”孔颖达《正义》曰:“《公羊传》曰‘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郑玄以为望者祭山川之名。诸侯之祭山川,在其地则祭之,非其地则不祭,且鲁境不及于河。《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徐即鲁地。三望谓淮、海、岱也。贾逵、服虔以为三望分野之星、国中山川,今杜亦从之……此三望者,因郊祀天而望祭之,于法不独祭也。鲁既废郊天,而独脩小祀。”《左传·宣公三年》:“三年春,不郊而望,皆非礼也。望,郊之属也。不郊,亦无望可也。”由此可见郊祀和望祭是紧密相连的,先“郊”而后“望”才符合礼制。
鲁国郊天之后“三望”,天子郊天之后“四望”——望祭四方。关于“四方”神的疏解,可参见《文献通考》卷81《郊社考十四》“六宗四方”条所引杨氏曰:
愚按四方篇注疏,《曲礼》一条,谓五官之神;《祭法》一条,谓山林、川谷、邱陵之神;《舞师》一条,谓四望之神;《大宗伯》一条,谓蜡祭四方百物之神;《月令》一条,谓四方五行之神;《大司马》一条,谓祭四方之神。详考诸说,惟《舞师》“帅而舞四方之祭祀”,谓四望也,其说为近。盖四方即四望,而又有不同。四望者,郊祀之后,合四方名山、大川之神而望祭之,如左氏曰“望郊之属”是也。四方者,四时各望祭于其方,如“天子祭四方,岁遍”是也。
《礼记·祭法》:“四坎坛,祭四方也。”郑玄《注》:“四方,即谓山林、川谷、丘陵之神也。祭山林、丘陵于坛,川谷于坎。”据此则望祭与四方之祭的主要对象都是山川,区别可能在于四方之祭固定在“四立”节气,为“迎气”之祭,所祭山川分属于方帝五官,是一种特殊的望祭;一般望祭山川则与节气和方帝五官神无关。(www.xing528.com)
“望”字有祭法之义,还与“朢月”之“朢”相通。《说文》:“朢,月满与日相朢,以朝君也。从月、从臣、从壬。壬,朝廷也。,古文朢省。”徐楷《注》:“通望字”。段玉裁《注》:“朢,月满也。此与望各字。望从朢省声。今则望专行而朢废矣。”《释名》:“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在望也。”《汉书·礼乐志》载《郊祀歌》首章云:
练时日,侯有望,
焫膋萧,延四方。
颜师古《注》:“练,选也。以萧焫脂合馨香也。四方,四方之神也。”这里将“望”与“时日”及“四方”相联系,提供一个重要信息,即“望日”郊祀“四方”。于是“望祭四方”,不仅是一种祭法,而且限定时日必须在“月望”前后。《保卣》铭文载王大祀“遘于四方”在二月“既望”,证明这种“望祭四方”的习俗来自西周早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