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有“求年”于四方的记载[6]。《诗经》和《周礼》有“祈年”的记载。《周礼·春官·龠章》:“龠章掌土鼓豳龠。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龡《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郑玄《注》:“祈年,祈丰年也。田祖,始耕田者,谓神农也。”《大雅·云汉》:“祈年孔夙,方社不莫。”郑玄《笺》云:“我祈丰年甚早,祭四方与社又不晚。”孔颖达《正义》曰:“《月令》‘孟春祈谷于上帝,孟冬祈来年于天宗’是也。祭四方与社,即‘以社以方’是也。”《诗·小雅·甫田》:“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毛《传》:“社,后土也;方,迎四方气于郊也。”可见祀典中“四方”与“社稷”同等重要[7],都是祈求年丰的祭祀对象。《礼·中庸》:“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此“郊社”应即诗云“方社”,“上帝”包括五方上帝。总之“祈年”是祭四方的主要目的,我们姑且称“祈年以方”。
关于举行“祈年”活动的具体时间,《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载:
孟春之月……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
这里给出了两个时间点:一是正月元日,二是举行籍田礼的“元辰”。证之以其他典籍亦然。《孔子家语·郊问》:“至于启蛰之月,则又祈谷于上帝。”王肃《注》:“祈,求也;为农祈谷于上帝。《月令》‘孟春之月,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左传·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孔颖达《疏》:“《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其《传》曰‘言始发蛰也。’”杨伯峻《注》:“启蛰犹今言惊蛰,宋王应麟所谓‘改启为惊,盖避景帝讳。’”《月令》郑玄《注》:“《夏小正》‘正月启蛰’、‘鱼陟负冰’。汉始亦以惊蛰为正月中。”孔颖达《疏》:“汉之时立春为正月节,惊蛰为正月中气,……前汉之末,刘歆作《茸苈》,改惊螫为二月节。”故西汉以前“启蛰之月”祈谷,就是夏历的正月祈谷。
关于“籍田”,《诗·周颂·载芟》《序》曰:“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郑玄《笺》:“籍田,甸师氏所掌,王载耒耜所耕之田。天子千亩,诸侯百亩。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谓之籍田。”《史记·孝文本纪》裴骃《集解》:“应劭曰‘古者天子耕籍田千亩,为天下先。籍者,帝王典籍之常。’韦昭曰‘籍,借也。借民力以治之,以奉宗庙,且以劝率天下,使务农也。’”
综上所引,则“祈年”包括两类活动——“祈谷”和“籍田”。《史记·天官书》:“凡候岁美恶,谨候岁始。……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四始者,候之日。”是谓“候岁”或“祈年”当在“四始”之日。《索隐》:“谓立春日是去年四时之终卒,今年之始也。”《正义》:“谓正月旦,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故云‘四始’。言以四时之日候岁吉凶也。”这里指出“候岁美恶”(祈年)的时间点有两个:一是“岁之始”元旦,二是“时之始”立春。当正月元日朔旦立春时,这一刻就是“四始”,称为“气朔齐同”。但“四始”齐同只发生在四分历的蔀首(七十六年一蔀),如果去掉“日之始”即只求立春合朔同日而不求同在“平旦”,那么“三始”齐同发生在四分历的章首(十九年一章)。除掉章、蔀首日,一般情况下,“岁始”元旦和“时始”立春是分离的,因此“候岁”(祈年)之日,常年在元旦和立春两日。(www.xing528.com)
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古者,太史顺时覛土,阳瘅愤盈,土气震发,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先时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弗震弗渝,脉其满眚,谷乃不殖。’稷以告王曰‘史帅阳官以命我司事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动,王其祗祓,监农不易。’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坛于籍。”
上文“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是举行籍田礼的天象条件。韦昭《注》:“农祥,房星也;晨正,谓立春之日,晨中于午也;农事之候,故曰农祥也。”“底,至也;天庙,营室也。孟春之月,日月皆在营室也。”又于“先时九日”下韦《注》曰:“先立春日也。”科学计算表明,战国初期的立春点在营室五度[8],以岁差计算,营室初度是西周时期的立春点,日月同时到达天庙初,正是立春合朔同时发生的时日。查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宣王三年(前825年)实历前冬至壬戌(干支序数58,实历12月29日14时12分),立春丁未(序数43,实历2月12日9时22分),月朔己酉(序数45,实历2月14日9时56分),立春合朔相差仅两日,在当时可能认为立春在朔日发生,故此虢文公认为符合古籍田礼要求的天象为“农祥晨正”(立春)、“日月底于天庙”(合朔)。
《礼记·月令》称天子躬耕“籍田”须“择元辰”,郑玄《注》:“元辰,盖郊后吉辰也。”立春日为“四时之始”,元者始也,故立春日就是一“元辰”。若认定立春、合朔同时发生,则此“元辰”就是“四始”之日,按古礼须举行郊祀、望祭、籍田礼等,同时进行“候岁”或“祈年”等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