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述,周公庙“肜祭”卜辞的“肜”字从彡从永,应与夏至“日永”有关,则卜辞“五月”必定是夏至月,且夏至发生在“既死霸壬午”的来日。又“壬午肜祭”是一种绎祭,其正祭在前一日辛巳,此即文献所谓的“先甲三日”——甲申前三日是辛巳日。
《周易·蛊卦》:“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周易集解》卷5引《子夏传》云:“先甲三日者,辛壬癸也;后甲三日者,乙丙丁也。”揆其原意,应是一种“选择”(择吉日)术,然汉儒多将“先甲”“后甲”与颁布政令相联系。《周易集解》卷5引马融曰:“言所以三日者,不令而诛谓之暴,故令先后各三日,欲使百姓遍习,行而不犯也。”《周易郑康成注》:“《蛊》‘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甲者,造作新令之日;先之三日而用辛也,欲取改过自新之义;后之三日而用丁也,取其丁宁之义。”《汉书·武帝纪》“《易》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先甲三日,辛也;后甲三日,丁也。言王者斋戒必自新,临事必自丁宁。”唐孔颖达《周易正义》曰:“‘甲’者造作新令之日;甲前三日,取改过自新,故用辛也;甲后三日,取丁宁之义,故用丁也。”
然而“先甲”“后甲”实际上是郊祀择吉日的一个成规,与政令无关。《春秋经·哀公元年》:“夏四月辛巳,郊。”《谷梁传》:“郊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时也。夏四月郊,不时也。五月郊,不时也。……子不忘三月卜郊,何也?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时也。我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如不从,则以正月下辛卜二月上辛;如不从,则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如不从,则不郊矣。”晋范宁《注》:“郊必用上辛者,取其新洁莫先也。”由此知郊祀可分“春郊”和“夏郊”两类,并皆在每月上旬的辛日(上辛)举行。鲁宣公八年六月既望辛巳“有事于太庙”,因非郊祀,虽祭日用辛,但不在上辛。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郑玄《注》:“谓以上辛郊祭天也。”《礼记·郊特牲》:“郊之用辛也。”《春秋繁露》卷14:“必以正月上辛日先享天。”《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至明而终。”《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白虎通·阙文》:“祭日用丁与辛何?先甲三日,辛也;后甲三日,丁也,皆可以接事昊天之日。”《后汉书·礼仪志上》:“正月上丁,祠南郊。”刘昭《注补》:“《白虎通》曰:《春秋传》曰‘以正月上辛’;《尚书》曰‘丁巳用牲于郊,牛二’。先甲三日,辛也;后甲三日,丁也,皆可接事昊天之日。”综上可知,正月上辛郊祀的对象是“昊天上帝”。
然而“夏郊”可能与“迎气”有关。《尚书·尧典》载:“申命羲叔,宅南郊,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兆于南郊,就阳位也。……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这里的郊祀祭天,变成以祭日神为主,即祭“上帝”改为祭太阳神。《郊特牲》的“南郊”“长日”“日至”与《尧典》的“南郊”“日永”“仲夏”实际相同。(www.xing528.com)
关于郊祀活动的记载,《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晋杜预《注》“诸侯不得郊天,鲁以周公故,得用天子礼乐,故郊为鲁常祀”。因此之故,《春秋》经中有九次关于鲁国郊祀的记载。《谷梁传·哀公元年》晋范宁《注》“《春秋》书郊终于此”,唐杨士勋《疏》“凡书郊皆讥。范例云书郊有九:僖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一也;宣三年‘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二也;成七年‘鼷鼠食郊牛角’,三也;襄七年‘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四也;襄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不郊’者,五也;定公、哀公并有牲变,不言所食处不敬莫大,二罪不异并为一物,六也;定十五年五月郊,七也;成十七年‘九月用郊’,八也;及此年‘四月辛巳郊’,九也。”
《春秋》鲁定公十五年(前495年)“夏五月辛亥郊”,查公元前495年鲁历,该月(夏至月)辛亥朔,是朔日为先甲三日之上辛日;后甲三日之丁巳为实历夏至[11],故此知夏五月上辛日郊祀,实为“迎气”之祭,相当于《尚书·尧典》所载“宅南郊……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因为郊祀必须在上辛日举行,如果“气至”不能与“上辛”齐同,则不能在气至当日举行迎气之祭;但如果气至日与上辛日很靠近,即不出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之内,那么郊祀与迎气就合而为一了,此类祭祀汉以后演变为“五郊迎气”之祭。周公庙卜辞的“五月既死霸壬午肜祭”,与定公十五年的“夏郊”,具有同样性质,其夏至日应在上辛日附近,不出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之内。
凡行礼与祭祀有“先三日致斋”之说。如《仪礼·士冠礼》:“前期三日筮宾,如求日之仪。”这里的“求日”即是择吉日。《春秋繁露·求雨》:“春旱求雨……皆斋三日。”《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载“迎气”之祭:“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其他如立夏、立秋、立冬等都是先三日斋戒,气至日迎气。
《史记·天官书》记载一种“悬炭称土重”以判别气至的经验方法,曰:“冬至短极,县土炭,炭动……略以知日至,要决晷景。”《集解》:“孟康曰‘先冬至三日,县土炭于衡两端,轻重适均,冬至日阳气至则炭重,夏至日阴气至则土重。’晋灼曰‘蔡邕《律历记》:候钟律权土炭,冬至……土炭轻而衡仰,夏至……土炭重而衡低。进退先后,五日之中。’”准此则冬夏至先三日“悬土炭”,结合“晷影”测量,所定“日至”不出五日之中。周公庙卜辞的“壬午肜祭”很可能是夏至“先三日”或“先甲三日”的一部分,这暗示夏至日当在甲申前后三日之中。由此我们得到计算该卜辞年代的一个节气限制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