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辞“遘”字显微照片不甚清晰,摹本作、,近是;所从之“辵”无疑,余部一似两鱼以口相对形,另一作三鱼相遇之形。两鱼相对即“冓”字。《说文》:“遘,遇也,从辵,冓声。”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冓“疑象二鱼相遇之形,为遘遇之本字,从辵作遘者,其繁文也”。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冓“象两鱼相遇之形,以会遘遇之意”。《易·姤卦》《释文》“姤,薛云古文作遘,郑同”。《伦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只有“神在”或者“神来”方可与之“遘”。“克遘于宵”明言遘神在夜晚。
遘神在甲骨、金文中常见,如“在九月遘上甲裸,唯十祀”(《合》36482);“在十月,遘大丁翌”(《合》36511);“甲寅贞,伊岁遘大丁日”(屯南1110);《二祀邲其卣》“在正月,遘于妣丙肜日太乙奭,唯王二祀”;《肆簋》“在十月,隹王廿祀哲日,遘于妣戊武乙奭”。上述遘神发生在裸祭、翌祭、肜祭、哲祭等不同祭祀场合,所遘对象均为先祖先妣,据此推测能否“遘神”大约是祭祀是否成功、祖先是否福佑的关键,故要反复贞问。
《春秋·宣公八年》六月“辛巳,有事于太庙……壬午,犹绎”。查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宣公八年(前601年)鲁历六月丁酉朔,夏至辛丑为五日[10],月内无辛巳、壬午,故可能张表失闰一月,应是七月(闰六月)丁卯朔,辛巳、壬午为十五、十六日(方望、既望),则宣公八年太庙正祭为“辛巳”,绎祭延至次日“壬午”,且祭祀在望日举行。巧合的是,周公庙卜辞“肜祭”也在壬午日,这可能与祭祀择吉日有关,而“既望”和“既死霸”应是适合举行此类祭祀活动的月相。(www.xing528.com)
关于月序,《逸周书·周月》云:“夏数得天,百王所同,……亦越我周王,致伐于商,改正异械,以垂三统,至于敬授民时,巡守祭享,犹自夏焉,是谓周月,以纪于政。”此谓周朝改正朔后,祭祀用月名仍用夏历。周公庙卜辞与先周文化共存,可能是周朝未改正朔之前的遗物,应与《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夏历月序相同,故在正常(不失闰)情况下其“五月”当是夏至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