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全部出土于花园庄村东第三号灰坑(H3)中,整理者根据地层关系和共存陶器等,推断其年代为殷墟文化第一期晚段(武丁早期)[29]。我们以“甲子冬至”、武丁早期为两项约束条件,利用《夏商周断代工程》推荐的武丁年表(前1250—前1192年在位),在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内搜索[30],将武丁时期的冬至干支列如下表(表2)。
表2 商王武丁时期冬至干支表
为便于观察,将武丁时期的冬至干支制作成散点图,其中“六十干支”用编号代替,以甲子为0,乙丑为2,丙寅为3……(图2)。
图2 武丁时期冬至干支散点图(甲子=0)
从表2和图1可以看出,只有武丁二年(前1249年)“冬至甲子”严格符合“至南”卜辞的天象条件。另有两年[武丁二十五年(前1226年)、武丁四十八年(前1203年)]“冬至乙丑”与“冬至甲子”仅相差一天,理论上也有较大的可能性,分别属于武丁中期和晚期。其他年份的冬至干支与“至南”卜辞要求的天象相差三天以上,似可排除。
在上述三个年代中作适当选择,我们认为花东“至南”卜辞的绝对年代应该是武丁二年,公元前1249年。因为在历法上“甲子冬至”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起算点,武丁即位之初恰巧碰上了这一难得的天象,必定非常重视,因此提前二十天即作出预告,以甲日为旬首在二旬、三旬之后进行实测确定,观测结果确证“日出至南”在三旬之后——“甲子冬至”。如此吉祥的天象,为武丁即位的合法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天命支撑。如果这一事件发生在武丁中晚期,其统治已经非常稳固,未必能引起商王的高度重视,能否提前预告、届时实测就不能肯定了。再者,武丁在即位之初就已对冬至日进行了实测确定,其后根据已经掌握的回归年长度推定以后的冬至日期、届时举行相应的祭祀和庆祝活动就可以了,不必再行实测。“奏丘”卜辞就是这类庆祝活动的一个例子。
总而言之,花东“至南”卜辞记载了一次非常罕见的天文观测活动,是目前已知最早测定冬至日的记载,为研究上古历法由“观象授时”向“推步制历”演进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这在天文历法史乃至整个科学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原载《殷都学刊》2014年第1期,第9—14页。收入本书有删改)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六),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81页。
[2]刘一曼、郭鹏:《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南地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6期;刘一曼、曹定云:《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选释与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3期。
[3]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62页。
[4]陈美东:《古历新探》第2章“冬至时刻的测定”,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52页。
[5]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编著:《中国天文学史》第5章“历法”,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73页。
[6]〔英〕米歇尔·霍金斯主编,江晓原等译:《剑桥插图天文学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16—17页。
[7]《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大型建筑基址》,《考古》2004年第2期;《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祭祀区大型建筑基址2003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7期;江晓原等:《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天文观测遗迹功能讨论》,《考古》2006年第11期。
[8]武家璧、何驽:《陶寺大型建筑Ⅱ FJT1的天文年代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4年第8期;武家璧、陈美东、刘次沅:《陶寺观象台遗址的天文功能与年代》,《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2008年第38卷第9期。
[9]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4期,第6页;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凌家滩玉器》,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125页;武家璧:《含山玉版上的天文准线》,《东南文化》2006年第2期。
[10]武家璧、朔知:《试论霍山戴家院西周圜丘遗迹》,《东南文化》2008年第3期。
[11]武家璧:《论秦简“日夕分”为地平方位数据》,《文物研究》第17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12]董作宾:《“稘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新考》,《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年第1集,第98—104页。(www.xing528.com)
[13]参见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证》一文所引,见《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上册),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4年,第376页。
[14]董作宾:《殷历谱》下编卷4《日至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45年;又见《董作宾全集·乙编》第7册,台湾艺文印书馆,1977年。
[15]饶宗颐:《殷代日至考》,《大陆杂志》1952年第5卷第3期。
[16]张政烺:《卜辞裒田及其相关诸问题》,《考古学报》1973年第1期。
[17]萧良琼:《卜辞中的“立中”与商代的圭表测影》,《科学史文集》第10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18]温少峰、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
[19]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华书局,1985年,第150页。
[20]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编著:《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1页。
[21]参见董作宾《殷历谱》后记所引唐兰信函。
[22]常正光:《殷历考辨》,《古文字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1981年。
[23]张玉金:《说卜辞中的“至日”“即日”“戠日”》,《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4期;又见《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4期。
[24]常玉芝:《卜辞日至说疑议》,《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又见宋镇豪、段志洪主编:《中国古文字大系——甲骨文献集成》卷32《天文历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25]罗琨:《卜辞“至”日缕析》,《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罗琨:《“五百四旬七日”试析》,《夏商周文明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26]胡厚宣:《甲骨文合集》第7册第20975片,中华书局,1999年,第2704页。
[27]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第57页。
[28]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大象出版社,1997年,第891—892页。
[2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一)前言,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30]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齐鲁书社,1987年,第22—2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