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东“至南”卜辞表示日出“至南”发生在“癸巳卜”之后的第三旬。第一旬自甲午至癸卯,第二旬自甲辰至癸丑,第三旬自甲寅至癸亥。验辞表示日出“至南”发生在甲子日,距离“癸巳卜”三十天。
“至南”卜辞在先询问“三旬亡(无)其至南?”之后紧接着询问“二旬又(有)至?”提前二十天或三十天预告冬至。验辞“三旬迺至”表明实际观测到的“至南”发生在三旬之后。这等于告诉我们“至南”卜辞的天象条件为“甲子冬至”,如下表(表1):
表1 “至南”卜辞的“三旬”
一般认为冬至时刻密近日出时刻,则称日出当天为“日至”。按“四分历”理论,把一日分成朝、昼、昏、夜四个部分,冬至时刻也分属这四个时段。假设某年的冬至时刻为某个甲日的清晨,那么两周年(730.5日)后的冬至时刻必在甲日之黄昏,因为自某甲日晨到另一甲日晨为干支十甲的整数倍,再由甲日晨加半日为甲日昏。例如《夏商周断代工程》根据殷墟卜辞“五次月食”的年代,推断武丁在位59年为公元前1250—前1192年[27],查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武丁元年(前1250年)前冬至为甲寅日清晨6时40分,武丁二年(前1249年)12月(冬至月)冬至为甲子日傍晚18时17分[28]。如前所论,若殷人以武丁元年之“前冬至”在甲寅清晨,则必认定二年之“后冬至”在甲子黄昏。但问题是,实测得不到冬至时刻而只能得到日出时刻,最南日出对应的冬至时刻,既可在日出前半日之内,也可在日出后半日之内。即“至南”卜辞暗示的“甲子日出”,其对应的冬至时刻有可能在癸亥黄昏。(www.xing528.com)
一般来说,冬至时刻并不正好等于日出时刻,导致甲寅日出最南的冬至时刻,既可以是甲寅黄昏,也可以是癸丑黄昏,只要它们距离日出时刻的时距在半日之内即可,至于是在日出前半日(癸丑)冬至,还是在日出后半日(甲寅)冬至,是无关紧要的,两者实际上是等价的,因为两者同样密近同一日出时刻。同样道理,导致甲子日出最南的冬至时刻,有可能是前半日的癸亥黄昏,而与这一冬至时刻等距离的日出最南之情况,有癸亥日出和甲子日出两种等价之可能,因为两者同样密近同一冬至时刻。总之,理论上存在一个冬至时刻,对应两个“日出至南”的日期,究竟哪一个是真正的“日南至”日期,就需要实测来最终确定。花东“至南”卜辞碰到的正是这类情况。
理论上多次观测至南日出,就可以推算出相对准确的冬至时刻。从理论上推算冬至时刻,从实测上确定冬至日出,这是由观象历向推步历过渡的基本特征,商代正处于这一历法演进的过程之中,因而仍然坚持观测日出方位这一观象授时的早期方法,花东“至南”卜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进入推步历时代,正如孟子所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定也。”(《孟子·离娄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