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周历象与年代:关于节气的卜辞日至

商周历象与年代:关于节气的卜辞日至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殷墟第十三次发掘出土一片刻于龟背甲下边的卜辞云:“裒,五百四旬七日至,丁亥从,在六月”。如果说我们对卜辞中的“至日”及“日至”是否表示冬夏至尚存疑虑,那对“日南”或“至南”表示夏至就没有必要怀疑了。“奏丘”卜辞与“至南”卜辞同样关注冬至那天是否下雨,道理是显然的,因为如果下雨就无法看到日出景观,“奏丘”仪式也就难以举行。上引冬至日“于圜丘奏之”,是对卜辞“奏丘日南”最好的说明。

商周历象与年代:关于节气的卜辞日至

殷墟卜辞中是否有关于冬至的记载,以往学术界有争论。殷墟第十三次发掘出土一片刻于龟背甲下边的卜辞云:“裒,五百四旬七日至,丁亥从,在六月”。该卜辞属于自组卜辞(董作宾甲骨第四期“文武丁卜辞”)。此片收入《殷墟文字乙编》(第15片)。早在20世纪40年代董作宾就指出这是“日至”的重要例证,所记“五百四旬七日”是卜辞的最高记日数字,“合于四分历一年半之岁实”,以此推知商人能够准确测出冬至和夏至[12]。《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是太阳回归年近似周期的一种表示,唐兰先生以为“《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语盖与殷武丁时辞中纪日法相同”[13]。董先生著《殷历谱》专门编有《日至谱》,列举“《龟》1.22.1十《续》1.44.6”(《合》13740牛胛骨)和“《乙》15”(《合》20843龟背甲)两版卜辞,分别指明为武丁日至和文武丁日至[14]。

50年代饶宗颐先生撰《殷代日至考》,增补若干条“至日”卜辞,申说其事[15]。七八十年代张政烺[16]、萧良琼[17]以及温少峰、袁庭栋先生[18]等都主张殷人已知二至。姚孝遂、肖丁在《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说“‘至日’有可能即‘日至’,商代于日月之运行,已有较为详细而深入之观测,应已具有‘日至’之观念,并能加以预测”[19]。国外学者李约瑟、薮内清、哈特纳等都认为我国殷商时代已能测定分至[20]。

然而自董作宾撰《殷历谱》,唐兰先生即批评其《日至谱》第一例(牛胛骨)“记某人之至”,第二例(龟背甲)为“残辞”,建议作者“不妨缺此一谱”[21]。80年代初常正光发表《殷历考辨》[22]一文,对商代已知冬夏二至的观点提出疑问。张玉金《说卜辞中的“至日”“即日”“戠日”》指出甲骨文中的“至日”是指到某个日子,不是“日至”(冬至、夏至)[23]。常玉芝查阅所能见到的全部殷墟甲骨卜辞,搜集到完整的或比较完整的带有“至”字的卜辞275版,逐一研究后否定了殷人已知二至的说法[24]。然而罗琨先生则得出相反的结论[25]。

如果说我们对卜辞中的“至日”及“日至”是否表示冬夏至尚存疑虑,那对“日南”或“至南”表示夏至就没有必要怀疑了。殷墟甲骨文中有一例“奏丘”卜辞(《合》20975),可与“至南”卜辞(花东290)记述的冬至日出相印证,其辞云[26]:(www.xing528.com)

壬午卜,扶,奏丘日南,雨?

其中“日南”就是“日南至”,即冬至。卜辞大意为:贞人扶在壬午这一天占卜,问道:举行奏丘仪式,迎接太阳南至,会下雨吗?贞人“扶”与自组“扶卜辞”中的贞人同为一人,属于武丁时期。“奏丘”卜辞与“至南”卜辞同样关注冬至那天是否下雨,道理是显然的,因为如果下雨就无法看到日出景观,“奏丘”仪式也就难以举行。

所谓“奏丘”就是冬至日奏乐于圜丘,举行祭祀天神的仪式。如《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蔟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又如《礼记·月令》:“孤竹之管,云和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上之圜丘奏之”(《渊鉴类函》卷16《岁时部·冬至》所引,今本《月令》无)。上引冬至日“于圜丘奏之”,是对卜辞“奏丘日南”最好的说明。以上所举“至南”和“奏丘”卜辞,不仅证明商代已经能够确定冬至日期,而且表明其方法是利用日出方位来实测确定的,关于商代是否有“日至”的争论,至此已基本可以定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