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引“奏丘”卜辞(《合》20975)在甲骨分类中属“自(师)组大字类”卜辞,另在小屯南地发掘出土的“自(师)组小字类”卜辞中发现一例“奏岳”卜辞,可与上引“奏丘”卜辞互相印证。1973年小屯南地科学发掘,在早期地层T53(4A)层中发现八片卜甲整齐叠压在一起,七片刻有卜辞,与之共存的还有少量陶片。其中有一片[T53(4A):146]刻有自(师)组卜人“扶”,其他六片的字体、文法同于自组,因而属自组卜辞[21],在甲骨文分类中属“自组小字类”[22]。令人惊异的是有一片[T53(4A):143,《合》20398]刻辞(图2)可能提供了一个冬至干支,其辞曰:
乙酉卜,于丙奏岳,从用,不雨。
图2 “奏岳”卜辞摹本
早年库方氏所藏另一例卜辞云“贞勿奏岳”(《合》40422),惜无干支相连,难以断年。卜辞“奏岳”中的“岳”字作,此字卜辞另作,孙诒让释岳,罗振玉释羔,郭沫若释华或岳,容庚、于省吾释冥,唐兰认为卜辞所祀的羔就是后世的岳[23]。整理者认为释岳比较合理。《康熙字典》引“《集韵》嶽古作岳。《说文》嶽古篆作。《六书正讹》从丘山,象形。嶽岳经传通用”。按,卜辞“岳”字上为丘,下为山,即岳字古文。“奏岳”与前引文例“奏丘”相同。(www.xing528.com)
《尔雅·释丘》:“绝高为之京(郭璞注:人力所作),非人为之丘(郭璞注:地自然生)。”《周礼·冢人》:“以爵等为丘封之度”。贾公彦疏:“《尔雅》云土之高者曰丘,高丘曰阜,是自然之物。”《周礼·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贾公彦疏:“言圜丘者,案《尔雅》土之高者曰丘,取自然之丘,圜者,象天圜,既取丘之自然,则未必要在郊,无问东西与南北方皆可……因高以事天,故于地上。”《说文》:“北(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郭璞注:“成犹重也,《周礼》曰‘为坛三成。’”邢昺疏:“丘形上有两丘相重累者,名陶丘;丘形再重而顶纤者,名融丘也。”郝懿行《义疏》:“陶从匋,匋是瓦器,丘形重累似之。”《说文》:“陶,再成丘也。”今按,甲骨文丘字作,实为一层之敦丘或顿丘,实为二层之陶丘,实为二层尖顶之融丘,皆为自然山丘,故所谓“岳”字实即重累山丘之形。
文献中的嶽(岳)特指五岳。《说文》:“嶽,东岱、南霍、西华、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从山狱声。,岳古文,象高形。”段玉裁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按《尧典》二月至于岱宗,五月至于南岳,八月至于西岳,十有一月至于北岳。”《尔雅·释山》以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即天柱山,潜水所出),恒山为北岳(常山),嵩高为中岳(大室山也)。邢昺疏引:“《白虎通》云‘岳者何为?岳之为言捔,捔功德也。’……《风俗通》云‘岳,捔考功德黜陟也’。然则以四方,方有一山,天子巡守至其下,捔考诸侯功德而黜陟之,故谓之岳也。”按,《尧典》二月为仲春(春分),五月为仲夏(夏至),八月为仲秋(秋分),十一月为仲冬(冬至),则天子巡狩四岳必在二分二至之节,而卜辞“奏丘”或“奏岳”当在冬至节。
小屯南地卜辞曰“乙酉卜,于丙奏岳”,是于乙酉日卜问次日丙戌奏岳,明确显示冬至干支为丙戌。前引“奏丘日南”的冬至干支为壬午,自壬午至丙戌恰好为一年的整数日365天,故卜辞“奏丘”和“奏岳”分别在前后两年的冬至日举行,“奏丘”为前一年冬至,“奏岳”在次年冬至。贞人“扶”出现在“奏丘”卜辞中,同时出现在与“奏岳”卜辞共存的卜甲中,两者的年代靠近是必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