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传递像一把双刃剑,通过有效的传递使社会共享知识,对社会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功能,同时也因为知识传递行为本身承载的某种“合法”价值观而对社会发展具有控制功能。知识传递的这种促进功能和控制功能落实到个体层面,都是通过作用于个体的知识获得来实现的,因为个体只有真正获得了所传递的知识,传递行为才算成功。
(一)知识传递的促进功能
为了促进知识快速、有效地传递,使最先只掌握在某些少数科学家、研究者手里的个人知识成为社会共享的知识,人们需要考虑知识传递的有效途径、方式。尤其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状况下,对有效的知识传递条件和方式的考虑也就更加必要。在知识传递过程中,为了传递成功,不仅要考虑单方面如何传递,更重要的是考虑知识接收一方是否能更好地获得知识。二十世纪中期开始,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在探索人如何获得知识的道路上行走了大半个世纪,也说明了在知识激增的时代对个体知识获得的探索是何等重要。社会发展又是无数个个体发展推动使然,所以,个体知识的有效获得是促进知识生产、知识创新的重要桥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如果知识传递能够基于知识获得,关注个体知识获得的条件和规律,那么知识传递将会通过知识的有效获得来展现出其对个体发展、社会发展的促进功能。也就是说,知识传递需要以知识获得为基础,并以知识获得作为成功传递的标准,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促进功能。
(二)知识传递的控制功能
由于知识传递本身的前提是需要获得社会认可的“合法”地位,也就意味着知识传递行为具有社会控制功能,而知识传递途径、方式便是实现社会控制的必然手段。知识传递的控制功能主要体现为:(www.xing528.com)
(1)知识传递脱离于知识获得,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知识传递要发挥其控制功能,可以不需要遵循知识接收对象的需求、知识获得规律等方面,而用“合法”的途径强行地传递其认为应该传递的知识。此时,知识传递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只需要遵循自己的“合法”规律来开展就行。比如中世纪时期,教会处于统治地位,知识的“真理”标准由教会决定,只有与《圣经》有关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才有被传递的合法性。为了传递这些至高无上的权威性知识,只有依靠具有知识权力的人的布道、讲述才能实现,而质疑、批判的方式是被排除在外的。
(2)知识传递限定了知识获得,对知识获得结果具有一定导向性。传递者如何传递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定接收者如何获得知识以及获得什么知识。这样看来,个体的知识获得方式和知识获得结果是可以通过知识传递来规约的,这也是一种实施控制的途径。比如采取灌输式的知识传递方式就直接导向了一种“接受式”的知识获得方式,并且获得的主要是客观的事实性知识。因此,知识传递虽然不能决定知识获得,即传递什么,就一定能获得什么,但却能在某种程度上限定个体可以获得什么。
综上,从知识传递的这两方面控制来看,如果知识权力只掌握在知识传递一方,那么这种控制作用将会得到加强,并更加凸显出来,只有知识接收一方也具有足够的知识权力才能削弱这种控制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