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思学习目标设计评析:为知识观变革提供教学方法改革的推动力

反思学习目标设计评析:为知识观变革提供教学方法改革的推动力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思并不是抽象的、无对象的思考,反思学习强调的“基于经验的反思”“在经验中的反思”“对经验的反思”说明了反思指向学习者与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结果,而学生获得生长、发展也反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生成”过程,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蕴。笔者认为应通过对学生反思学习的有意义指导,使其升华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和状态。

反思学习目标设计评析:为知识观变革提供教学方法改革的推动力

反思学习的目标设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了知识及知识学习活动对于人的发展意义,应该说反思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对学生有意义的教育事件,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示是:

首先,体现目标的“过程性”。目标结构本身就展示了课堂教学流动着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性”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渐进、循环上升的过程,并且其中也有可能包含着其他的小循环过程,体现了目标的动态、变化和“生成”。

其次,凸显了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为性”。学生在反思学习中是自我做主的学习主体,因为反思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维和心理活动,只有学生“自我做主”才能进行反思学习。这也说明了反思学习并不旨在“占有”一种知识,而是在反思中“生成”对自己更有价值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检视自己的知识获得情况、知识学习中的情感及态度,使得知识与自我的能力、心智、心灵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三,以学生自身与知识的交织过程“生成”自我。反思并不是抽象的、无对象的思考,反思学习强调的“基于经验的反思”“在经验中的反思”“对经验的反思”说明了反思指向学习者与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结果,而学生获得生长、发展也反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生成”过程,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蕴。

由于反思学习是一种内隐的学习活动,教师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评价一般都是主观性和感受性的,尽管也开发了一些相关的测评方式,但仍然缺乏比较可靠的依据,因为学生自己也很难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学习状况。此外,虽然这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学习方法或是学习类型,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绝不能作为单一的一种方法,它更像是对其他方法的一种推助力,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笔者认为应通过对学生反思学习的有意义指导,使其升华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和状态。

[1]许斗斗,林林.当前“知识价值”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8-41.

[2]余文森.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课程变革的知识基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03.

[3]余文森.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课程变革的知识基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03.

[4]培根.培根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180.

[5]潘洪建.教学知识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93.

[6]余文森.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课程变革的知识基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04.

[7]辛继湘.课程评价改革的当代知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05(6):17-20.

[8]陈建华.教育知识价值取向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82.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2.

[10]陈建华.教育知识价值取向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90.

[11]陈建华.教育知识价值取向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90.

[12]杜威.哲学的改造[M].许崇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97.

[13]杜威.哲学的改造[M].许崇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97.

[14]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8.

[15]吴国盛.科学与人文[M]//文池.在北大听讲座:思想的灵光(第五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98-99.

[16]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3.

[17]陈建华.教育知识价值取向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40.

[18]陈建华.教育知识价值取向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41.

[19]钟启泉.教育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20]钟启泉.教育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21]瞿葆奎主编.教学(下).教育学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53.(www.xing528.com)

[22]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6.

[23]瞿葆奎主编.教学(上).教育学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54.

[24]Peters R.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M].London:Routlege & Kegan Paul,1977,pp.51-52.

[2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2.

[2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

[27]R.McKeon.The Basic Works of Aristotle[M].New York:Random House,1941,p.980a.

[28]安迪·哈格里夫斯.知识社会中的教学[M].熊建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

[29]安迪·哈格里夫斯.知识社会中的教学[M].熊建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前言,1.

[30]余文森.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课程变革的知识基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99.

[31]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0.

[32]笔者将“生成”当作一种支撑教学方法的价值观、哲学观,而不是具体的某种教学方法,诸如讲授、讨论、发现、探究、合作等所有教学方法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观,因为如果离开了此价值观照,尽管在课堂上教师开展了探究教学活动,也极有可能是虚假的、形式的技术表现而已。

[33]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

[34]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59.

[35]岳伟,王坤庆.生成性存在:当代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29-36.

[36]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17-23.

[37]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17-23.

[38]哲学上长期遵循一种人的“心——身”二元结构思维方式,将“心灵”(mind)和“肉体”(body)分开来,从而消除、降低了人的情感层面。由此需要从“心智——心事——肉身(mind-heart-body)”的三元结构来更完整地理解人,“心事”关涉人的“心田”,“用心去考虑”。见赵汀阳.长话短说[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183.

[39]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40]徐继存.教学方法阐释[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58-62.

[41]易克萨维耶·罗日叶.整合教学法(第二版)[M].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7.

[42]易克萨维耶·罗日叶.整合教学法(第二版)[M].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9.

[43]易克萨维耶·罗日叶.整合教学法(第二版)[M].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0.

[44]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4.

[45]吴刚平.价值层面的有效教学观念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7(4):22-25.

[46]高宣扬.利科的反思阐释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