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教学方法的知识价值观受到反映知识发展状况的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因此,认识和理解当前我们所生存的时代的知识背景非常重要。
(一)“知识社会”的来临与应对
当前社会的知识发展形势是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教学方法改革的时代特色。
人类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知识需求越来越强烈,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农业社会”和比较短暂的“工业社会”之后,人类正在步入另一个新的“知识社会”时代,一个各方面都日益依赖于知识和知识创新的时代[26],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的时代”。知识不像启蒙运动以前那样与人类的生存处境关系不大,对知识的探索纯粹是为了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求知是人类的本性”[27];也不只是工业时期中因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为了物质的福利而只追求知识的运用。在“知识的时代”中,知识正在全面而普遍地干预着人类的生活,知识与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分离,这个时代更加强调将知识运用于知识本身,重视人的自我反思和创造。1976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首先用“知识社会”一词来描述这一社会的到来,贝尔的著作《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标志着一种经济转型的出现:从大多数人在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业经济转型到劳动力高度集中于服务、思想和通讯的后工业经济[28]。贝尔认为,许多崭新的重要领域将会越来越依赖于生产知识的人们和公共机构——如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www.xing528.com)
面对“知识社会”的来临,学校该如何应对?“我们生活在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中,知识经济受创造力和灵活性的激励与驱动;知识社会中的学校必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灵活性等素质,否则其民族和国家将会面临落后的命运。”[29]学校在育人工程中应该认识到“知识社会”本质上是一种“学习型社会”,学习和生活成为人生存不可分割的整合体,知识的生产和管理有赖于人的自觉求知意识与能力;“知识社会”同时也是不断变化、自我创造的信息社会,知识是一种富有弹性的、流动的、不断扩展的、不断变化的资源。由此,在学校教学中,教育者不能把学校、课堂当作知识的圣地,也不能把知识当作固定的结果信息、资源,因为学习者不只是要吸收和利用从学校或其他地方获得的外部“专门”知识,知识更多是自我发现和自我创造的,其价值的产生与人自身的主体性及个性相关。
(二)“知识社会”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召唤
在“知识社会”中,由于人们生存方式的改变,知识社会对生存在其中的人的素质需求已经发生变化,所以面向过去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已经不能适应和积极对应知识社会的生存环境。就学校教育而言,学生当下学习到的知识是滞后于当前社会发展的前人经验,也就是说,学生所学到的书本知识有可能并不适合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多地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个体选择和改造,形成自我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即知识的个人意义更加重要。由此,需要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觉探究、反思并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创新精神以及灵活应变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