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庸先生的身份:明报创始人

金庸先生的身份:明报创始人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林丹“东临”已不在,西溪难回首。金庸先生以其小说出名,但对于新闻学子而言,其《明报》创始人的身份,才令他堪称“大师兄”。有幸与“大师兄”见面几次,囊中羞涩如我,每次见面前我都会赶忙跑到西溪路口的三联书店,买一本他的小说恳请签名。有师姐名“盈盈”,金庸先生为其题字:“盈盈一水间,脉脉可得语。”林丹,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1998级本科生,现供职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金庸先生的身份:明报创始人

林丹

“东临”已不在,西溪难回首。

转眼已是入学20周年。当寝室小聚时,4幢、二食堂、“东临”等熟悉的名词,再度在齿间流转,仿佛是专属于我们那个时代的暗语。尽管,再次踏入校园时,这些地方已然不存在,很多师长甚至都已经离我们而去,但花木扶疏间,凝神细看,依旧可以看到当年青葱少年的身影。

1998年9月,当我拖着行李跨入杭州大学校门时,校门口成群结队合影的人,并未让我意识到四校合并已经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对于1998年入学的我们而言,虽然早已经知道四校要合并,但从来没有想过它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报到时领的校徽还是杭州大学的,学生证却是浙江大学的;报到时校门上还是“杭州大学”,开学典礼时已经成为“浙江大学”。

而对于新闻系的学生来说,四校合并最大的“红包”,当属著名小说金庸先生来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金庸先生以其小说出名,但对于新闻学子而言,其《明报》创始人的身份,才令他堪称“大师兄”。

在浙江省档案馆馆藏的东南日报社全宗档案里,有金庸先生1946年与《东南日报》签下的一份“东南日报社职工保证书”,还有他离开《东南日报》的“辞呈”。(www.xing528.com)

那年金庸先生22岁,从海宁来到杭州,进入《东南日报》担任“记者兼收英文广播”一职,这是他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具体任务是收听外国电台,如美国之音、大英电台的英语广播,并择要翻译出来,偶尔也选一些英文报刊上的短文翻译备用。

也许正是因为这段历史,金庸先生履新人文学院后,多次来到新闻系,在田家炳书院的大教室里,与学生们相见、聊天。

有幸与“大师兄”见面几次,囊中羞涩如我,每次见面前我都会赶忙跑到西溪路口的三联书店,买一本他的小说恳请签名。虽然几度搬家,金庸先生的签名藏得太深而没寻见,但其急智文采,我至今仍记忆深刻。比如,他给我的题字是:“枫叶红于二月花,此林中之丹也”。有师姐名“盈盈”,金庸先生为其题字:“盈盈一水间,脉脉可得语。”此传播之效!记得小小的新闻系系报,曾经为此出过一期头条。不知哪位校友曾经珍藏,可与我们再分享。

只是往事不可追,我曾和小女笑语:现在的你们无从想象,与几百个女孩共享一个浴室的“浴池肉林”;更无法想象,夏季凭借凉水泼地板与“国际大牌”六神花露水度过漫长酷暑的时代;还有马塍路上的“外婆家原生态时期的小聚。但在当时,这样的苦中作乐却每时都在发生。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扩招前的原生态。

而今,在电子设备的丛林里,我们已经永远无法找到当年读书的那种快乐。我们可以骑车到浙江图书馆,横扫一个书架的侦探小说,按照侦探小说史一本本读下来,阿加莎、奎因、梅森,直至工作后还让我忍不住倾囊以购;也可以躲进田家炳书院旁的图书馆,翻阅泛黄的馆藏。记得当年我借的第一本书,就是周国平的成名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尽管那时候《妞妞》已流行,却没把两个周国平对上号;便是宿舍楼下,一个小小的杂书铺,都可以让我租完所有的卫斯理,直至无书可看。

最忘不掉的,则是我在报社的实习经历。我曾经在浙江工业大学校园内陌路狂奔,只为记录申奥成功瞬间;我曾陪着110巡警,深夜巡查,摸遍城区各个角落,也曾和董旭明师兄登上首趟磁悬浮列车,亲身体验“中国速度”……在那个巨变的年代,有幸成为新闻人,有幸与这么多有趣的人们同行,回首无憾。

林丹,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1998级本科生,现供职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