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大新闻教育60周年:辩论队三连冠的辉煌

浙大新闻教育60周年:辩论队三连冠的辉煌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年的本科校园生活,我幸运地连续三年入选新闻系辩论队,经历了三进决赛、两夺冠军的辉煌。1998年四校合并,新闻系也就成为杭州大学历史上唯一一支拿到过三次以上辩论赛冠军的队伍。毕业多年以后,听到潘向光老师英年早逝的消息,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他辩论赛时胸有成竹的样子。很多年以后,还会有那几届的校友问起:杭州大学的文科那么强,文科院系那么多,为什么辩论赛偏偏是你们新闻系厉害?

浙大新闻教育60周年:辩论队三连冠的辉煌

东悦杭

1994年9月,我如愿进入杭州大学新闻系学习。当时的正式名称,其实是“杭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简称“杭大新闻学院”。

四年的本科校园生活,我幸运地连续三年入选新闻系辩论队,经历了三进决赛、两夺冠军的辉煌。此前,新闻系已经至少拿过一次冠军。1998年四校合并,新闻系也就成为杭州大学历史上唯一一支拿到过三次以上辩论赛冠军的队伍。

当时的杭州大学,院系间比赛有“四大杯”。另外三个杯的名字我都想不起来了,只记得项目好像是足球和大合唱什么的,新闻系对它们都不怎么重视。唯独这个叫作“育英杯”的辩论赛,新闻系可谓举全系之力,铸就了传说。

回忆总是跳跃的。我无法回想起每一个细节,每一位人物,就说些片段吧。

我第一年上场,是作为二辩。当时的主力辩手是1992级新闻系的沈伟红(一辩)和王纲(四辩)。我一直很佩服他们的气场:往那儿一坐,还没开口,顿生杀气!最后一年,我成了四辩,每当在场上碰到困难,我总是会想:如果师兄、师姐在,他们会怎么办?如此便有如神助,顺利过关。

讨论辩题的时候,新闻系辩论队教练潘向光老师总是眯着双眼微笑倾听,一根接一根地大口抽烟。就在我们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突然一拍大腿:有了!你们应该这样……

毕业多年以后,听到潘向光老师英年早逝的消息,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他辩论赛时胸有成竹的样子。

我们唯一输的一场,是作为上届冠军,在决赛中遭遇当年的“黑马”化学系队,以三比四的票数惜败。比赛结果一宣布,有师妹在观众席上当场“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场上的我们觉得特别对不起大家。那种滋味,令我终生难忘。

一年以后,化学系和新闻系分别作为上下半区的种子队,过关斩将,再次在决赛中相遇。这次,我们夺回了冠军。(www.xing528.com)

辩论队的领队,是1992级新闻系的金波。每次他去抽签的时候,其他院系的领队都远远躲着他,迷信地不敢跟他握手,生怕被他抽到。别人都在互相握手打招呼,说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之类的客套话,唯有高大的金波,孤零零地站在那儿,独自搓着手。这个画面,至今想起都忍不住要笑。

我住的是混合寝室,电子系和法律系的四辩都在我们寝室。有一天晚上,我们几个人在寝室里讨论辩题,争得面红耳赤。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对面寝室的人睡眼惺忪地站在那儿,特诚恳地说:哥们,凌晨两点了,你们差不多了吧……

法律系也是公认的强队,是“四强”的常客,却一直没有拿到过冠军。我们开玩笑说他们才是“无冕之王”,有点类似那个年代世界杯赛场上的荷兰队。后来我们还认真讨论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更讲究口才的法律系,总是在最后阶段差口气呢?得出的结论大概是:法律系过于较真,寸土必争,把辩题当真理;而新闻系更懂得抓大放小,有进有退。

有一年,浙江省组织了一次高校辩论邀请赛。别的高校都是抽调各院系的优秀辩手组成校队,杭州大学干脆就派出了我们新闻系队代表学校参加。可惜,最后屈居亚军。我拿了个全场最佳辩手,奖状很大,直到今天,那都是我拿过的最大的一张奖状。

新闻系辩论队强,也体现在智囊团上。不仅老师和同学都愿意没日没夜地陪着我们练习,连已经工作的师兄师姐们,也会特地回来指导我们。在那个互联网还不发达的年代里,这些新闻人的思维、眼界和他们提供的材料,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

很多年以后,还会有那几届的校友问起:杭州大学的文科那么强,文科院系那么多,为什么辩论赛偏偏是你们新闻系厉害?

我觉得,这跟新闻人的思维习惯有关。新闻讲究事实与逻辑,注重观察与思考,这些方面的能力,也恰恰是一个优秀辩手需要具备的。

东悦杭,杭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1994级本科生,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1998级硕士生,现在某创业公司任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