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不仅要做知识技能的传播者,也要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教师的任职要求主要强调学历达不达标、有无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是不是双师型教师等方面,对于教师育人的要求主要停留在柔性的倡导上,教师有无育人的意识以及育人的能力如何,主要靠教师的自觉,这就导致教师群体在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方面参差不齐,直接效应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存在较大差异。在全国高校积极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背景下,教师队伍育人意识、育人能力参差不齐的状况直接影响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
教书和育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不可分割。一直以来,在高校思政领域存在一些模糊观点和错误认识,有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校领导、党务干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与专业教师和其他人员没有关系;有的专业教师认为专业课堂只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即育人任务的完成等,受此影响,高校很容易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聚焦在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身上,忽视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放松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加之一些专业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引领意识不强或能力受限,便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课程思政理念强调“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主张将主渠道由单一的思政课扩展为各门、各类所有课程;将队伍由思政课教师“专人”扩展到所有教师“人人”;将内容由思政学科知识扩展到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和思政教育资源等,实现了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扩展,有利于“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效果。(www.xing528.com)
(二)提升教师自身政治素质
高校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也是新时代高职教师提升自身政治素养的需要。《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所谓“德技并修”,就是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还要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高职院校许多教师年纪与学生接近,工作生活阅历简单,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了解不深,教学上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不够,也不能有效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育德能力有待提升。根据“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教师必须遵循“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和“四个引路人”的要求,积极吸收储备思政教育知识,不断提升育德意识、育德能力,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