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目标构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是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与核心,也是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1)参与度目标:学生全员、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教学形式,所有高校都须严格落实国家相关要求,克服困难,转变观念,保证每一位学生参与和受益,不能使其成为只让一部分比较优秀的学生成长提升的机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一样,在塑造大学生价值观念、素质能力的同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以提升实效性。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使其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更容易实现上述目标。
(2)思想政治目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得到提高。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意识、人文精神、道德水准、法律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使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近现代中国国情的认识与理解,更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
(3)能力目标:学生多项能力得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思想政治理论课须“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让大学生真正受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表达、参政议政、认识社会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探索研究、评判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中,实践类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目标尤其重要,因此,将单独对此进行阐述。
(二)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思想政治目标
1.增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必须强化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归属。
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引导大学生进行具体实践,运用理论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认知规律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情感始于对该事物的了解和知识的掌握,而实践则可以帮助人们在深化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增进情感。思政课是大学生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实践教学则是帮助学生深化理论知识理解、培育政治情感的重要环节。要充分挖掘校内外实践资源,借助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文化旧址等特色文化基地,用活用好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激励作用,创新实践方式方法,丰富实践形式,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形成实践类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深化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推动变革,同时创造财富,促进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证明,正确对待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坚定信心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只有积极自觉投身实践活动,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磨砺坚强意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统筹安排开展校园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促进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广泛开展融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竞争和得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的根本要求。实践教学作为上好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任务。只有在优化实践教学目标、引领正确舆论导向、丰富实践载体上下功夫,引导青年大学生把理论知识外化为政治行为,才能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www.xing528.com)
优化实践教学目标。结合大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和参与实践活动的实际,精心设计实践类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推动大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参与的良性互动。妥善处理实践的形式与内容,通过实践增强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视实践的过程引导和经验总结,通过对实践过程的点评、分析、讲解和引导,加深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增强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学习掌握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技能,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
支持大学生立足校园,走进社区,服务社会,通过开展勤工助学、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等社会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过程之中,切实增强实践育人的实效性,规范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行为。
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是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途径。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视和加强实践类课程思政的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活动,让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而思、思而践、践而悟,以践促悟,在实践中思考人生、了解社会,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做一名思想上合格、政治上可靠、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课程改革为主要载体,以协同育人为基本方式,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立体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课程思政的视角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要理直气壮开好实践类课程思政,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新时代高校实践类课程思政的教学应紧紧围绕这一精神,把握好青年学生的特点,意识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化于行尤为关键。因此,要使高校思政理论课真正具有生命力,实现全员培养人才的宗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是立德树人的活力源泉,让青年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真正让青年学生通过实践,从而具有幸福感与获得感,真正认识到思政理论课的价值所在。
从理论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育目标是多维的。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讲授环节均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理论讲授是实践教学的理论指导,有利于实践教学的总结与升华;实践教学是理论讲授的重要补充,有利于理论讲授的理解与内化。与理论讲授注重逻辑分析和知识传授不同,实践教学更注重学生在行动和体验中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更注重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作为一种教学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育目标是多维的,包含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教育目标实现的终极目的是人才培养,通过理论与实践两种方式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但在教学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实践教学更加强调活动的形式或方式,更加强调实践的氛围或环境,往往忽略了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属性特征,从而有可能使其丧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价值。
对照课程思政的逻辑进路,它既符合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工作规律,也符合了德才兼备的科学育人规律。高校思想政治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同样需要遵循规律,实践教学的确需要各种活动作为教学载体,活动是实践教学实现的重要形式,但在设计和组织时一定要明确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特征,把立德树人作为其根本目标,将立德树人作为实践教学评价的根本标准,实践教学的各个方面都要围绕立德树人来完成,这才是实际教学的本质所在。同时,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实践教学的确能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各种能力,包括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对信息的搜集、筛选和处理能力,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这恰恰是理论教学比较难以实现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处理好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的关系,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吸引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人格培养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理论魅力的感染,提升思想的高度,提高能力,坚定理想和信念。
(三)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是理论课程思政的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符合时代需求,对于思政课的实践性要十分重视,旨在完成铸魂育人的使命[3]。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在实践中体现,因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让思政理论课真正活了起来,是思政理论课的守正创新。新时代高校要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办出特色、办出内涵,实现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育人,需要积极创新构建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与时俱进地跟上时代教学需求,勤于进取,集思广益,为实现高校思政理论课回归学生、回归生活和回归实际提供有力支撑,努力通过切实的教学创新,收到理论结合实践、完成好铸魂育人、改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的实效。
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是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透过表象把握本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提高认知能力,知行合一。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遵循大学生成长和认知发展规律、遵循教育的规律开展活动,与理论教学合力,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这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